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
湖北武穴实验高中郭万升
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说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右
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4、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
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
”上述现象说明〔〕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
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使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清朝封建统治力量
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了机器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7、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
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处。
二十三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此洋大学校长。
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①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8、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该表反映了〔〕
类别
年份
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1893
1910
1920
①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②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进一步冲击③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1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11、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船只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吨位
1928 1 352 290 791 117 213 482
1930 2 792 415 447 138 247 969
1932 3 456 577 257 178 342 211
1935 3 895 675 173 208 461 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2、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年份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13、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
……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表达的施政设想是〔〕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14、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方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说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15、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决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16、以下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其共同宿愿是〔〕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17、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以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
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19、据《光绪朝东华续录》记载:“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这说明了〔〕
A、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
C、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20、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1、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2、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3、右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关于该广揭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②广揭发布时孙文已经逝世
③广告表达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④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
⑤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24、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说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5、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
这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深受外部的影响
B、有继承地发展
C、艰难曲折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
26、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27、〔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
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花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
人闻其利,遂争往,及二春至诸多,则价骤降,如值银一百两,仅出银五六十两,非令大亏其本而去不休。
如是至三春至者必少,则又就最后者五六人,数倍其利以欣之,以诱华商未死之心。
庶明年人方踊跃来办。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28、观察以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
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
〔注: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业的1843—1894年的合计〕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29、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
比例
占工业资本
总额比例
占工人
总数比例
1937年16% 4.4% 7.3%
1942年58% 78% 49%
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30、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序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1、1910年,在陆士谔创作的梦想小说《新中国》里,描述了梦见上海浦东举办世博会的情形:“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
”该作品〔〕
A、表达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潮
B、与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有关
C、展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D、是属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32、近代《中国商务报·争利兴利弊》记载:“中国自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假设轮舟,假设铁路,其兴办之始,土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
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颖。
而机器之为纺织、为砖瓦、为枪炮、为缝纫、为火柴、火浇烛、为印书、为开矿、为一切制造,物既多种而速成,工亦多人而易举,故丁男亦得其预值,女红愈广其营生,则机器之效又彰彰矣。
”这段材料说明〔〕
①大机器生产具有鲜明的优越性②大机器生产促使人们改变了陈旧观念
③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④大机器生产激发人们学习西方的热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的观点,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在实际变革中,带来“转石效应”的思想主张是〔〕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中体西用
D、民主科学
34、1935年,山东郭尧庭先生在天津经营文具店,所经营的墨水都是进口货。
后经研制,于1942年生产出国产普通纯蓝墨水,开始以“丽得”牌命名,后来考虑此牌名有崇洋色彩,在他们研制成功鞣酸铁墨水后,于1945年创立“鸵鸟”品牌。
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
是〔〕
A、企业发展利益于“短暂的春天”
B、表达了郭尧庭先生爱国精神
C、由此打破了列强对华商品的垄断
D、天津商业环境好于山东
35、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
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36、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生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廉价。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1年初版〕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廉价。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假设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领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高一年级历史测试题答案
36、〔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7、〔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38、例题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葡萄牙人利用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
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的墨西歌、秘鲁、巴拿马、智利等地。
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他指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西班牙前往美洲……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对新西班牙〔墨西歌及其附近广阔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运转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
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地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
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
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据。
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
分别生产了37000吨和75000吨白银……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对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影响。
答案:〔1〕外部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西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内部原因: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评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它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资源,提高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
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样的商品革命和价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