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动物类中药鉴定(精)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常见中药的鉴别(动植物中药鉴定)

[执业药师考试]常见中药的鉴别(动植物中药鉴定)

『常见中药的鉴别』一、『动物类中药的鉴别』1.蜂蜜贮久或遇冷析出的白色颗粒状结晶,其成分是:葡萄糖。

2.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的药材是:蟾酥。

3.呈扁平长条形,全体共22 个环节,从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一对的药材是:蜈蚣。

4.《中国药典》规定,应测定相对密度的药材是:蜂蜜。

5.具有“剑脊”和背鳞行数成双性状特征的药材是:乌梢蛇。

6.有“挂甲”性状的中药是:牛黄。

7.对比记忆(1)原动物属于螳螂科的药材是:桑螵峭。

(2)原动物属于芫青科的药材是:斑蝥。

(3)原动物属于鲍科的药材是:石决明。

(4)原动物属于壁虎科的药材是:蛤蚧。

8.对比记忆(1)海螵蛸的药用部位是:干燥内壳。

(2)土鳖虫的药用部位是:雌虫干燥体。

(3)桑螵蛸的药用部位是:干燥卵鞘。

(4)牛黄的药用部位是:干燥胆结石。

9.对比记忆(1)呈扁片状,全身密被细鳞,背部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足趾底面具吸盘的药材是:蛤蚧。

(2)表面有“乌金衣”,断面具细密的同心层纹,粉末清水调和后能“挂甲”的药材是:牛黄。

(3)具有“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性状特征的药材是:蕲蛇。

(4)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 个,脊鳞扩大呈六角形的药材是:金钱白花蛇。

(5)长条状薄片,背部棕褐色,有白颈的药材是:地龙。

(6)两端各具吸盘的药材是:水蛭。

(7)呈扁平卵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的药材是:土鳖虫。

(8)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被有白色粉霜状气生菌丝的药材是:僵蚕。

10.金钱白花蛇的药材性状特征主要有:①呈圆盘状,盘径3~6cm ,蛇体直径0.2~0.4cm;②背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白色环纹45-48个;③脊棱明显突起,脊鳞扩大呈六角形;④背鳞细密,通身15 行,尾下鳞单行。

11.以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入药的药材有:①阿胶;②鹿角胶;③血余炭;④龟甲胶。

12.羚羊角药材的性状特征有:①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②类白色或黄白色,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有“通天眼”;③全角有10~16 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④角质部内有“骨塞”。

北中大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01基本实验-12动物类中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定

北中大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01基本实验-12动物类中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定

1.12动物类中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定内容提要本实验采用性状和显微鉴定法,对珍珠、全蝎、蟾酥、靳蛇、熊胆、麝香、鹿茸、牛黄等34种动物类中药进行鉴定。

通过实验掌握地龙、全蝎、蛤蛉、薪蛇、鹿茸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特征,掌握石决明、珍珠、蟾酥、哈蟆油、乌梢蛇、金钱白花蛇、熊胆、马宝、阿胶、麝香、牛黄、羚羊角性状鉴别要点,了解石决明、牡蛎、海蝶峭、水蛭等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原理(1)性状鉴定主要依据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知识和传统经验鉴别法,观察和描述动物类中药的性状特征,鉴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药用标准,鉴别其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

(2)显微鉴定主要利用显微镜和显微技术观察动物药的组织和粉末特征,以鉴定其真伪和纯度。

仪器、材料与试剂(1)仪器与材料1)仪器同前。

2)材料药材标本或液浸标本:石决明,珍珠,牡蛎,海蝶蜡,地龙,水蛭,全蝎,娱蚣,土鳖虫,桑螺蜡,蝉蜕,虫白蜡,斑螯,僵蚕,蜂蜜,海马,海龙,蟾酥,哈蟆油,龟甲,鳖甲,蛤蛤,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薪蛇,鸡内金,穿山甲,熊胆,马宝,阿胶,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

粉末:广地龙,全蝎,蛤蛉,薪蛇,鹿茸。

(2)试剂同前。

操作步骤(1)性状鉴定取药材标本,首先根据一般性状等确定其药用部位,然后分别按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2)粉末及表面显微鉴定分取各中药粉末或碎片少许,用水装片或制水合氯醛透化片。

广地龙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表皮碎片的颜色、细胞形状及表面特征等,斜纹肌纤维的形状、大小及表面特征,刚毛的多少、形状、颜色和表面等特征。

全蝎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体壁碎片的颜色、外表皮表面观的特征,横纹肌纤维的颜色和表面特征,刚毛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蛤蛇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鳞片、皮肤碎片、横纹肌纤维、骨碎片的颜色及表面特征。

靳蛇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表皮、横纹肌纤维、骨碎片的颜色及表面特征。

靳蛇鳞片的表面特征鉴定:观察和描述背鳞表面的颜色和表面特征。

中药鉴定学 科属分类

中药鉴定学 科属分类

中药鉴定学——来源总结一、植物类药材(一)菌类(4种)麦角菌科(1种):冬虫夏草(为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多孔菌科(3种):茯苓(菌核)、猪苓(菌核)、灵芝(子实体)。

(二)藻类(1种)马尾藻科(1种):海藻(藻体)。

(三)地衣类(1种)松萝科:松萝(地衣体)。

(四)蕨类(4种)1.蚌壳蕨科:狗脊2.鳞毛蕨科:棉毛贯众。

3.水龙骨科:石韦4.海金沙科:海金沙。

(五)裸子植物(2种)1.柏科:侧柏叶•2.麻黄科:麻黄。

(六)被子植物(139种)1.双子叶植物(108种)(1)单种科(共21种)①药名与科名相同的8种商陆科:商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远志科:远志;紫草科:紫草;川续断科:续断;杜仲科:杜仲;马钱科:马钱子;车前科:车前草。

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有10种木通科:木通、大血藤;瑞香科:沉香;桃金娘科:丁香;大戟科:巴豆;鼠李科:酸枣仁;小檗科:淫羊藿;堇菜科:紫花地丁;报春花科:金钱草;列当科:肉苁蓉;爵床科:穿心莲、青黛;马兜铃科:细辛。

(2)含2个种的科有10科苋科:怀牛膝、川牛膝。

苋科,怀牛川牛膝龙胆科:龙胆、秦艽。

龙胆科,龙胆加秦艽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防己科,防己北豆根,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

石竹科,银柴太子参。

萝藦科:徐长卿、香加皮。

萝藦科,香加徐长卿樟科:桂枝、肉桂。

樟科,桂枝加肉桂,桑科:桑叶、桑白皮。

桑科,桑白皮。

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

旋花科,菟丝牵牛子,橄揽科:乳香、没药。

橄揽科,乳香加没药,葫芦科:天花粉、瓜蒌葫芦科,瓜蒌加天花粉。

(3)含3个种的科有7科蓼科:大黄、何首乌、蓼大青叶、虎杖蓼科,蓼大青大黄何首虎杖,十字花科:板蓝根、大青叶、葶苈子。

十字花科,大青葶板。

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桔梗科,桔梗党南参,木兰科:厚朴、辛夷、五味子。

木兰科,厚辛夷五味。

芸香科:黄柏、枳壳、吴茱萸、白鲜皮芸香科,吴枳白黄柏木犀科:秦皮、连翘、女贞子• 木犀科,秦皮连女贞,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玄参科,地黄胡黄玄。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重点与难点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重点与难点

石决明来源:软体动物门鲍科动物杂色鲍 (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的贝壳。

产地杂色鲍产我国福建以南沿海;。

杂色鲍:习称“南海决“九孔决”“光底石决”。

皱纹盘鲍产我国辽宁、山东、江苏等沿海;” 羊鲍和耳鲍产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

羊鲍:习称“毛底石决”来源:考试资料网澳洲鲍主产澳洲、新西兰。

性状:壳呈椭圆形,内呈耳形,外壳:平滑 (光底);粗糙 (毛底) 。

一般规律:具右旋纹理,明显 (光);不明显 (毛) 。

具呼吸孔器(未端) 。

9 个(光); 4~5 个(毛)。

孔口平(光);孔口突出(毛),内面具彩色光泽。

石决明耳形,外有螺旋纹;小孔排成行,内显彩色光。

成分:含碳酸钙,甲壳质,胆素。

珍珠一来源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来源于马氏珍珠贝的为海水珍珠 (天然珍珠),来源于后两者为淡水珍珠(养珠) 。

二、产地天然珍珠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淡水养殖珍珠主产于黑龙江、安徽等地。

三、性状鉴定表面半透明,具特有的珍珠光泽。

质地坚硬,剖开断面,可见同心层纹。

来源:考试资料网四、显微鉴别磨片:可见粗细两类同心环状层纹。

称为“珍珠结构环”。

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虹光环”。

以上两种环为珍珠独具特征,可与任何伪品相区别。

(珍珠结构环和虹光环)五、化学组成主含碳酸钙。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的鉴定来源与产地(了解):性状鉴别:蕲蛇:头部: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身:背部两侧“方胜纹”。

腹部灰白色夹有多数数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

尾:骤细而短。

未端习称“佛指甲”,又称“指甲尾”。

金钱白花蛇:头部:扁椭圆形。

身:具有黑白相间环纹 27 个以上,尾:渐细而长。

乌梢蛇:头部:扁椭圆形;无椭圆形。

身:全体乌黑,背鳞行数为偶数。

背部“剑脊”。

尾:中央黑线明显,渐细而长。

成份蛇毒:蕲蛇,金钱白花蛇:含多酶。

乌梢蛇:无毒。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细目一动物类中药的概述要点一药用动物的分类和植物界一样,动物界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而以种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门,它们是(由低等到高等):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脆针海绵;腔肠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蜇、珊瑚等;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蚯蚓、水蛭等;软体动物门,药用动物如石决明、牡蛎、乌贼等;节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东亚钳蝎、蜈蚣、地鳖、南方大斑蝥等;棘皮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参、海胆;脊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马、蟾蜍、乌梢蛇、黑熊、梅花鹿、林麝、牛等。

中药药用种类较多的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其次是环节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

要点二动物类中药的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的常用动物类中药如:细目二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要点一性状鉴别气:如麝香的特异香气。

味:如蜂蜜的纯正甜味,熊胆味苦回甜有清凉感等。

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

手搓法: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水试法:(1)如蛤蟆油以水浸泡可膨胀10~15倍。

而伪品在7倍以下;(2)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3)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

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

要点二显微鉴别对于动物类中药,尤其是贵重或破碎的药材,除进行性状鉴别外,常应用显微鉴别其真伪。

在进行显微鉴别时,常需根据不同的鉴别对象,制作显微片,包括粉末片、动物的组织切片和磨片(贝壳类、角类、骨类、珍珠等)等。

要点三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法在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别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如熊胆、牛黄、蟾酥、斑蝥等的鉴别。

用红外光谱法对54种动物药进行的鉴别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动物药材鉴别特征明显,稳定性、重现性均好。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一)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一)
折断面不平坦,无
光泽。
石决明 Concha haliotidis
来源
性状鉴别
珍珠
来源
鲍科动物杂色鲍(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 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性状鉴别
杂色鲍(九孔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
耳形。表面暗红色,有多数 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 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 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 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 开孔。内面光滑,具珍珠样 彩色光泽。 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 味微咸。
• 天然珍珠:形较圆,平滑细腻,洁白如玉,内外一色。淡 水养殖的珍珠外形不规则,比天然品颗粒大,多为长粒状, 带有瘤结,光泽弱,断面中央有异物。
性状鉴定
• 淡水养殖珍珠-不规则的球形或长圆形,表面光泽较弱。
显微鉴别
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 到珍珠的特有彩光。 一圈圈的具有红、橙 、黄、绿、青、紫色 虹彩般的光泽,称为 “珍珠虹光环”。“ 珍珠结构环” 与“ 珍珠虹光环”为珍珠 特有特征,可与任何 伪品相区别。
动物药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
按药用部位动物药可分为
①全动物类:水蛭、地龙、全蝎、土鳖虫、斑蝥、 海龙、海马、金钱白花蛇、蕲蛇、乌稍蛇、蛤蚧; ②角骨类:鹿茸、鹿角、羚羊角、龟甲、鳖甲; ③贝壳类:牡蛎、石决明、珍珠母; ④脏器类:蛤蟆油、熊胆、紫河车、鹿鞭、鹿胎; ⑤生理或病理产物:珍珠、牛黄、僵蚕、蝉蜕、蛇 蜕、马宝; ⑥分泌物或排泄物:麝香、蟾酥、五灵脂; ⑦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血余炭等。
若属名改变,在原定名人姓氏外加括号表示,一般不写人名。 如有亚属,则亚属名放在属名之后,并加括号。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 性状与经验鉴别法
• 天然牛黄能“挂甲”,麝香有手搓、针刺、火烧、水试等鉴别方法。水试, 火试。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精)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精)

(三)性状鉴定注意点 1.全蝎的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 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 2.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 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 似蟹螯,背面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 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 后 3.前腹部由7节组成,背面绿褐色。 腹 4.后腹部棕黄色,6节,末节有锐 部 钩状毒刺。 5.体轻,质脆易断。气微腥,味咸。 头 胸 部
动物类药材鉴定技术
动物类药材(学习目标)
• 掌握全蝎、鹿茸的来源、主产地、性状 特征、功效。 • 熟悉全蝎、鹿茸的化学成分。
动物类药材
含义:动物药入药用动物全体、动物某一部分、 动物内脏、动物生理产物、动物病理产物、动物分 泌物、动物排泄物、动物加工制品等。 动物类药物的鉴定,主要应用性状鉴定、显微
前 腹 部
全蝎药材
动物类药材(全蝎)
(四)化学成分
含蝎毒素,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元素的毒性蛋白。
近年,从蝎毒素中分离出抗癫痫肽(缩氨酸)。
(五)功效与主治
功效: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主冶:小儿惊风、抽 搐痉挛、半身不遂、破伤风、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淋巴结结 核、疮疡肿毒等。注意:本品有毒。用量3~6g。研末吞服,每次 0.6~1g。外用适量。
动物类药材(鹿茸)
(一)来源 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 者习称“马鹿茸”。
梅花鹿
马鹿
动物类药材(鹿茸)
(二)产地与采制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 内蒙古、新疆、青海。 1.锯茸 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锯下之茸须立 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锯口处用线绷 紧固定于架上,放入沸水中烫炸3~4次(锯口朝上露出水面),每 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 为止。然后晾干,次日再烫炸数次,风干或烤干。 2.砍茸 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病鹿。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 盖骨锯下,除尽残肉,绷紧脑皮,如上法反复烫炸,晾干。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401 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48理论:24实验)总学分数:4学分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课程简介:《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2.课程性质:《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为主。

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核心课程4.课程作用:《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中药专业中药鉴定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与中药相关的职业有12类,涉及20多个工种。

这些工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定技术就成为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

本课程在中药类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架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课程设计理念中药鉴定技术是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

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中药品质真伪优劣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中药调剂员(四级)、中药购销员(四级)的要求。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鉴别常用中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药调剂、中药购销等工作奠定基础。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 贝壳(或矿石)珠:用珍珠母等动物贝壳或寒 水石等矿石打磨成珠子,然后在珠子表面涂上 珍珠颜料,制成贝壳(或矿石)珠。其特点是: 断面无层纹,或层纹近平行,而不呈同心环状; 珠光层可被丙酮洗脱。
五、附注---经验鉴别
❖ 直观法:直接用肉眼观察,真珍珠能显出不均匀的彩
虹,假珍珠则色调单一。
❖ 感觉法:通过手或舌的感觉,真珍珠有凉感,仿珍珠
一、来源鉴别
❖ 本品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 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 Perrier) 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 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 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 的干燥体。
心,取上清液,照pH值测定法测定,pH值应为4.5~6.5。 ❖ 3.浸出物 按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
剂,不得少于15.0%。
四、烫水蛭鉴别
❖ 取净水蛭段,照烫法用滑石粉烫至微鼓起。 ❖ 1.呈不规则扁块状或扁圆柱形,略鼓起
2.表面棕黄色至黑褐色,附有少量白色滑石粉 3.断面松泡,灰白色至焦黄色 4.质酥脆,易碎 5.气微腥。
贝壳
二、性状鉴别
❖ 杂色鲍 ①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 形,②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 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 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 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 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③壳较厚, 质坚硬,不易破碎。④气微,味微咸。
❖ 皱纹盘鲍 ①呈长椭圆形,②表面灰棕 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 明显,常有苔藓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 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③壳较薄。 羊鲍 ①呈近圆形,②壳顶位于近中部而 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 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 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鉴定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鉴定

鉴定动物类中药,要具有动物学的分类和解剖的基础知识。

其方法与植物药一样,对于药材是完整的动物体,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如蜈蚣、土鳖虫、金钱白花蛇等;对于药材是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羚羊角、龟甲、骨类(豹骨、猴骨等)和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等)药材等,鉴定时主要靠性状鉴定以辨别真伪优劣,必要时可进行显微磨片观察;对去皮蛇类药材可进行脊椎骨或鳞片的形态和组织切片观察;对海狗肾类药材,除一般形状鉴定外,还可采用X光拍片,观察阴茎骨的形状和大小加以鉴别;对有些采自动物体的分泌物和生理、病理产物的药材,如麝香、牛黄、蟾酥等,除一般性状鉴定外,主要靠显微和理化分析,以防伪充或掺假。

鉴定牛黄除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外,还要用显微观察或红外光谱等来考察纯度防止掺伪,同时要做主要成分胆酸、胆红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有的动物产物,如蜂蜡、虫白蜡等,还应测定其熔点、溶解度或酸值、皂化值等以控制药材的质量。

值得指出,动物类药材的主要成分不同于植物类药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动物肽毒、酶及糖蛋白等,许多都是动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现已有大量报道,利用它们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可成功的把动物药材与类似品、伪品区别开来。

如阿胶的鉴别,不但可用上法进行,采用蛋白质等电点检测法或蛋白质运动粘度法进行鉴别也均获得成功。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基础,通过独特的炮制工艺获得。

动物类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大类,它们不仅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还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与鉴定方法,其中鉴定动物类中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动物类中药是指以动物为原材料,经过合理的加工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具体包括虫类、兽类、鱼类等。

由于动物类中药的药材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因此对其鉴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动物类中药的鉴定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征。

不同的动物因生长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而产生出一定的形态特征。

例如,党参是人参的一种,通常可以通过其茎部形态与人参进行区分,党参的茎部呈螺旋状扭曲,而人参的茎部则呈直立状态。

同时,对于明显有异味或者有特殊气味的动物类中药,可以通过嗅觉进行初步鉴别。

其次,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还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组织学观察。

通过观察动物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特征,可以进行更加细致准确的鉴定工作。

例如,对于动物角类的鉴定,可以通过观察其组织切片中的细胞壁厚度、细胞排列方式等来进行鉴别,从而判断是否为真正的动物角。

另外,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还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通过检测动物类中药中的特定成分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通过对药材中的特定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动物类中药。

例如,通过分析动物类中药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常见成分,可以进行初步的鉴定工作。

进一步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动物类中药的鉴定提供了更多手段。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动物类中药进行鉴定,可以通过检测其中的基因序列来判断物种和品质。

同时,利用质谱技术对动物类中药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可以为鉴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除了以上的鉴定方法,还可以通过对动物类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实验,来进行鉴定。

将动物类中药提取物应用于动物模型,观察其药理反应,如镇痛、止血、抗炎等作用,以确定其药材的真实性。

动物类药材

动物类药材

4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 辣感。
质量:以色棕红,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 优。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
鉴别:本品断面(新鲜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用量:15~30mg!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苏、冀、鲁、浙。 江苏启东县被誉为“蟾酥之乡”,产量居全国第一。
功效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
主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蝰科动物五步蛇(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 (Güenther) 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来源
性状 呈圆盘状,盘径17~34cm ,体长达2m。 头呈扁平三角形,口大,习称“龙头、虎口” 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背部两侧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大 斑纹17~25个,其“V”形的顶端与背中线 相连(呈菱形),习称“方胜纹”
以上两种为国家药典收载,而未收载的有 3、春茸(南茸)——鹿科动物黑鹿(水鹿) Cervus unicolor Kerr的幼角,产云南、四川。 4、草茸——鹿科动物白臀鹿Cervus macneilli Lydekker的幼角,主产四川(阿、甘) 5、岩茸——鹿科动物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Przewalski的幼角,产四川(阿、甘)
动物类药材
鹿茸
《神农本草经》上品 鹿茸即雄鹿头部未骨化,长满了茸毛的角。 主产我国东北,为东北著名特产之一
一、商品名称和原动物 1、梅花鹿茸——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亦有称为“关茸”、“关东茸”。主产吉林、辽 宁, 现在在我国许多地方亦有产。 为鹿茸的主流品种,质最优。 商品分为 二杠茸(花二杠) 三岔茸(花三岔) 各分为四级

动物类中药-中药鉴定学-成人教育

动物类中药-中药鉴定学-成人教育
采收加工:二杆茸:每年二次。第一次:清明节 40~50天(头茬茸);第二次:采后50~60天(二茬茸); 三茬茸:每年一次,均在7月下旬。
砍茸:6~10年的老鹿,病鹿,连头砍下,阴干。
2019/12/3
21
【性状鉴定】:梅花鹿茸:二杠,二岔:多为 二杠,倒人字形,外有黄色毛茸,皮红色,内为淡 黄色,味腥咸(二岔好,三、四岔差)。
2019/12/3
11
【显微鉴别】 :分别以乙二醇,甲苯为溶媒装片,置镜 检:
乙二醇片:团块类圆形等形状。黄——无色。具六、五 棱的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的网格纹理,网格间紧 密相嵌。
甲苯片:呈不规则的方形或片状的复合形晶状体。棱角 明显,晶状体表面有时可见条纹。
【成分】 :含胆汁酸20~80%。主要为能胆特有的熊去 氧胆酸,少量的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胆酸。这些胆酸 常与牛黄酸,甘氨酸结合,并形成钠或钙盐。如:牛磺熊 去氧胆酸,系解痉有效成分。牛磺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
(三)系统:同各种器官结合起来。执行共同 机能完成同一类生理活动。
2019/12/3
4
蛤 蚧
始载《开室本草》。马志曰:“形如大守宫,尾 与身等,最惜其尾。多自啮断其尾而去”。
“药力在尾,性折无效”。(不是咬,而是人抓 住尾巴后其挣脱尾而去)。
李时珍:“蛤蚧因声而名”。
产地:主产广西,云南,广东省,贵州亦产,以 野生为主。
2019/12/3
20
鹿茸
始载《本经》,列为上品。 【来 源】: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
梅花鹿;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花鹿茸 (黄毛茸)——吉林、辽宁产。马鹿茸(青毛茸)——黑 龙江、吉林、内蒙——东马鹿茸。青海、新疆——西马鹿 茸。

《中药鉴定学》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第十五章动物类中药第一节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动物类中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动物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

一、动物类中药的应用简况《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收载动物药53种,附录收载动物药39种。

由此可见,动物类中药从古至今都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动物类中药研究简况1.动物类中药应用研究简况2.动物类中药资源的应用、保护与研究简况三、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地龙、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等;骨类:如豹骨、狗骨、猴骨等;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等;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海狗肾、水獭肝、刺猬皮等。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等;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夜明砂等;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等。

第二节动物类中药的鉴定动物类中药的鉴定,就是对其进行真实性鉴定、安全性检测和质量评价,确保临床用药真实、安全、稳定、可控。

其鉴定方法与植物药和矿物药一样,但还应具有动物的分类学、形态和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在鉴定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配合进行,方可得到准确的结果。

一、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定动物药的真实性鉴定主要目的是鉴定动物药的真伪,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

(一)来源鉴定(二)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

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干货)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点“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17个)”

(干货)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点“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17个)”

(干货)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点“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17个)”
①水蛭: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两端各具1吸盘。

②全蝎:后腹部呈尾状,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③蜈蚣:扁平长条形。

自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一对。

④土鳖虫:扁平卵形。

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

⑤斑蝥: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

⑥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⑦地龙:长条状薄片。

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⑧蛤蚧:扁片状。

头略呈扁三角形,吻鳞不切鼻孔,足趾底面具吸盘。

⑨金钱白花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⑩蕲蛇:“翘鼻头”、“方胜纹”、“佛指甲”。

⑪乌梢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⑫石决明: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

⑬牡蛎:长片状,表面鳞片坚厚,层状排列;内面瓷白色。

⑭海螵蛸:扁长椭圆形。

边缘薄,中间厚;背面有瓷白色脊状隆起。

⑮桑螵蛸: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

⑯鹿茸:花鹿茸: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侧枝
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马鹿茸: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

⑰羚羊角:“合把”、“骨塞”、“通天眼”。

中药鉴定学:动物药类——珍珠的鉴别

中药鉴定学:动物药类——珍珠的鉴别

【性状鉴别】 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直径1.5mm~8mm.表⾯类⽩⾊、浅粉红⾊、浅黄绿⾊或浅蓝⾊,半透明,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光泽。

质地坚硬,剖开断⾯,可见层纹。

⽆臭,味淡。

【显微鉴别】 磨 ⽚ 可见粗细两类同⼼环状层纹。

这种多层次,均为顺序的环状排列,有⼈称“珍珠结构环”,粗层纹较明显,连续成环或断续环形,层纹间距不等,在60µm~500µm间;细层纹在有些部位较明显,多数不甚明显,少数不明显,间距⼩于32µm.中⼼部⼤多实⼼,⽆特异结构。

多数磨⽚在暗视野中可见珍珠特有彩光,⼀圈圈的具有红、橙、黄、绿、青、紫⾊虹彩般的光泽,从光学反应上将其定名为“珍珠虹光环”。

以上两种环为珍珠独具特征,可与任何伪品相区别。

粉末(马⽒珍珠贝) 类⽩⾊,为不规则形、长条形或类圆形块⽚,⽆⾊,少数淡黄棕考试,⼤站收集⾊或樱红⾊,边缘⾊较暗,半透明,有光泽。

表⾯显颗粒性,块⽚由数⾄⼗数薄层重叠,⽚层结构排列紧密,可见致密的成层线条或微波状纹理,有的表⾯有裂纹,⼩块⽚亦由多数薄⽚重叠。

【成分】 淡⽔珍珠和海⽔珍珠的化学成分基本⼀致。

主含碳酸钙94.45%(淡⽔珍珠)、95.66%(海⽔珍珠)。

15种以上氨基酸,⼀定量的有机物⾓壳蛋⽩,微量⾦属元素钠、铜、镁、锰、锶、汞等。

【理化鉴别】 ① 珍珠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有浅蓝紫⾊或亮黄绿⾊荧光,通常环周部分较明亮。

② 弹性测定和灼烧试验:将珍珠从60cm⾼处落在玻板上,观察跳的⾼度。

海产天然珍珠15cm~25cm;淡⽔珍珠5cm ~10cm;将珍珠⽤⽕烧后表⾯变⿊,有爆裂声,并形成层层剥落的银灰⾊⼩⽚。

动物类中药鉴定—海马的鉴定

动物类中药鉴定—海马的鉴定

不同特征——三斑海马
三斑海马
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 基部各有1黑斑。
不同特征——小海马 (海蛆)
小海马 (海蛆)
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 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
PART 4


当心“有馅”的海马眼金海马由于外形特殊,一般没有混淆品,但由于海马

价格很高,市场上有不法商贩对海马进行掺伪,一般是
南方人参
—海马
结伍 语
火肆 眼 金 睛 识 海 马
海叁 马 的 性 状 鉴 定
海贰 马 的 来 源 鉴 定
海壹 马 的 来 源 假 想
PART 1

海 马 的 来 源 假 想
+
PART 2

来源


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

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的干

燥体。


别名

水马,龙落子,马头鱼。


向海马的腹部注入蛋黄粉、鱼粉、水泥、沙子、胶质、

铁钉、铅粒等,以增加重量。掺伪品质地特别沉重,腹
部鼓起,折断可见异物。
SUMMARY
结语
海马为贵重动物类中药材,具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等功 效。在药材品质上,我们以个大、色白、体完整、坚实、 洁净者为佳品。
体轻,骨质,坚硬。
气微腥,味微咸。
共同特征——马头
共同特征——蛇尾
共同特征——瓦楞身
不同特征——线纹海马
线纹海马
体长约30cm; 表面黄白色; 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 并具短棘。
不同特征——刺海马
刺海马
体长15-20cm。 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

动物类中药2

动物类中药2

为龟科动物乌龟的甲壳(主要为腹甲)。

捕捉后杀死(血板);用热水煮死(汤板),取背甲与腹板,去净筋肉,晒干。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

具颈盾1块,椎盾5块,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鳖之背甲。

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变色树蜥特征:头与躯体之间具长棘刺,尾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的干燥体.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乌梢蛇:multicinctus Blyth幼蛇的干燥体。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性状】躯干及尾部有黑黄相间的宽环纹环绕周身,两者的宽度大致相等,约为3—5枚鳞片,黄环纹28个。

腹部色较淡,气微腥。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省。

【采制】多于夏、秋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干燥。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片。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品。

《名医别录》曰: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鹿茸割取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性状)1.花鹿茸:锯茸“二杠茸”,一个侧枝(3年),主枝称“大挺”,侧枝“门桩”;外皮红棕色,披黄棕色茸毛,叉间一灰黑筋脉,锯口黄白色,有峰窝状细孔,外围无骨质。

体轻。

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文如蜡片”,黄白色,半透明,外围无骨质,质坚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
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 色光泽。

3、质地坚硬,破碎面可见同
心环层纹。 4、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

珍珠结构环:珍珠磨片可见粗细两类
同心环状层纹。

珍珠虹光环: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
见珍珠特有的彩虹般的光环。


【成分】
碳酸钙、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牛磺酸等。
执业中药师考前辅导
第十四章
动物药类中药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地 龙

【来源】 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
通俗环毛蚓、威廉环
毛蚓、节盲环毛蚓的
干燥体。

前者习称“广地龙”, 后三者习称“沪地龙”

【性状鉴别】 广地龙:

① 长 片 状 , 腹 面 剖 开 , 扭 曲 不 直 。 ( 长 1520cm,宽1-2cm)
①椭圆形或卵圆形。 ②螺旋部小,体螺部较 大。 ③壳内面具彩色光泽。



④质坚硬,不易碎。
⑤气微,味微咸。



【来源】
软体动物门:

珍珠贝科——马氏珍珠贝

蚌科——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
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

【性状特征】 1、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 形或棒状 2、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
断面

【成分】

活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的酸性物质水
蛭素。另含肝素、抗血栓素等。

水蛭素、肝素、抗凝血酶均有抗凝血作 用。
石决明

【来源】鲍科动物杂 色鲍、皱纹盘鲍、羊 鲍、澳洲鲍、耳鲍、 白鲍的贝壳。 前者称为“光底石决 明”,第二、三者称 为“毛底石决明”。


【性状特征】
共同点:

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 盘圆大。
③背腹面均呈黑棕扁长圆柱形,体型小,
多弯曲扭转,黑棕色,
断面无光泽。
蚂蟥 柳叶蚂蟥 水蛭
外形
颜色
扁平纺锤形,长条形 体较宽
扁长圆柱形, 小
背面黑棕色,背腹面均黑 黑棕色 腹部侧面棕 棕色 黄色 胶质状,有 无光泽 光泽 无光泽

蚓激酶、地龙溶栓酶、纤溶酶-溶血栓作 用。




【来源】
水蛭科动物蚂蝗 、
柳叶蚂蝗 、水蛭的
干燥体。

【性状鉴别】 蚂蝗: ①扁平纺锤形,体较宽 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
较大。

③背部黑棕色,体两侧及 腹面均呈棕黄色。 ④质脆,断面胶质样,有 光泽。 ⑤气微腥。



柳叶蚂蝗: ①长条形 ( 加工时拉长 ) 。

【理化鉴别】
1、荧光检查:本品横剖面置荧光灯(365nm)下,
海水珍珠显浅蓝色荧光, 淡水珍珠显亮黄绿色
荧光,环周较明亮。 2、灼烧试验:表明变黑,有爆裂声,并可见层
层剥落的银灰色碎片。

3、弹性试验:

60厘米高处落下至玻璃板上:
海产珍珠弹跳高度:15~25厘米
淡水珍珠弹跳高度: 5~10厘米
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 浅黄棕色。


③第 14-16 环节为生殖带,色浅,习称“白 颈” 。


④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⑤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
①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
②第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

【成分】


次黄嘌呤──降压、平喘;
蚯蚓解热碱──解热; 琥珀酸和谷氨酸──平喘、镇静; 蚯蚓素──溶血;蚯蚓毒素──有毒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