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的典型诗句

虚实结合的典型诗句

虚实结合的典型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赤壁赋》,其中的“柳暗花明”虚实结合,描绘了环境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唐代诗人柳永的词,通过描述心意与地点的虚实结合,表达思念之情。

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唐代李白的《静夜思》,通
过对天上月亮和手中美酒的虚实结合,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4. "九州生气恃风雷,而今审视眼清明"——唐代王之涣的《登
鹳雀楼》,通过虚实结合,讲述了坚持梦想与艰难困苦的感受。

5.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宋代元稹的《离思》里的"秋风悲画扇",是虚实结合的典型,呈现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张继的《滕王
阁序》,虚实结合描绘了江与海月互相呼应的场面,表现出江海之美。

运用虚实结合的诗句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诗句古诗

用虚实结合的诗句古诗
用虚实结合的诗句古诗如下:
1、《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3、《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含山店梦觉作》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6.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7. 忆从太学诸生列,我尚弱龄君秀发 8.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判断“虚实”的依据是什么
• 1. 眼前为实,梦中为虚 • 2. 当下为实,回忆为虚 • 3. 现状为实,想象为虚
关键词:梦 关键词:忆 关键词:想、念、欲、应
• 整句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中的
•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
诗在有字句处, 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李渔《中国画论·神韵》
随堂练—感受“虚实结合”的妙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实写:“我”和“童子”的对话 虚写:我问的内容,隐者超然洒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 答: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 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 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 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 深深的无奈之情。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 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 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 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 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判断标志

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判断标志

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判断标志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却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

诗词中重要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尤其使用得广泛且不易被学诗者把握,这里就浅谈一下“虚实结合”手法中“虚”的判断标志。

一、表示假设----纵使、纵有、应、须、遥知等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和梦幻混合起来。

“纵使相逢”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应不识”的“应”把其中的无奈、悲痛表现了出来,而这种设想的标志“纵使”和“应”就是下面梦境(虚)开始的标志。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中通过“想得”和“应”两词描绘了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讨论着自己这个远行的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我和家人听闻蜀中大地收复蓟北后,想象着要“放歌”“纵酒”来共庆失土的收复,还要与年少的儿女作伴一起回故乡,结束自己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回家的畅想,事实还没发生,或者还没来得及发生,而所有这些景象都是从“须”这个字引发出来的。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实写“山舞银蛇,远驰蜡型”,后面用“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一个“须”字引发了下面的联想,是虚写的标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奇登高,插茱萸是作者遥想之事,此处的“遥知”便是下面“虚”景的标志。

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借助假设设想,寄托绵绵情思的有很多篇,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表示比喻------如、似、像等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到“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认为有比兴实句可以变为虚句或活句,无比兴虚句则变为死句。

高考古诗复习——虚实结合

高考古诗复习——虚实结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已逝之景之境)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 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 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 好祝愿。
五、布置作业(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
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 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 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 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 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 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 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 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 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神仙鬼怪的世界、梦境)忽魂 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初中课内文言文中用了虚实结合的诗句

初中课内文言文中用了虚实结合的诗句

初中课内文言文中用了虚实结合的诗句
1.《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里运用了
互文的修辞手法,即“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以表现木兰为从军准备的繁忙和有序。

2.《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其中“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波澜壮阔,
是实写;“山岛竦峙”则表现了山岛的巍峨耸立,是虚写。

虚实结合,共同构成了壮美的海景。

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里,作
者用“积水空明”来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是虚写;而“藻、荇交横”则是对竹柏影子的形象描绘,是实写。

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月光的皎洁,又突出了竹柏的优美姿态。

虚实结合的诗词

虚实结合的诗词

虚实结合的诗词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下是一些虚实结合的诗词:
1.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前两联虚写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后两联实写登楼所见的景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中,前两联实写诗人年老体弱、孤独多病的现状,后两联虚写自己梦中骑马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中,前两联实写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后两联虚写将来与妻子共剪烛花、谈论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凌苑玲老师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

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实写,交代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

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诗歌中难理解的表现手法解读--虚实结合 衬托 比兴 白描 渲染 烘托 象征 间接抒情

诗歌中难理解的表现手法解读--虚实结合  衬托  比兴  白描  渲染  烘托 象征 间接抒情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虚实结合的古诗词

虚实结合的古诗词

虚实结合的古诗词(一)虚实结合的概念在古诗词中,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这种技巧通过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以达到丰富诗词意象和意境的效果。

(二)虚实结合的古诗词:唐诗唐诗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屡见不鲜,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等八句描绘的是现实的场景,是诗人听到客人描述瀛洲后的现实反应;而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开始则是诗人的想象和梦境,通过对比现实世界与虚幻的神仙世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亦是虚实结合,描绘了马儿飞驰的景象以及诗人一天之内赏遍长安花卉的情景。

这种技巧使得诗词意象更为丰富,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对眼前月光和自己内心乡愁的艺术再现,既写实又写虚。

4、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的“故国”的“雕栏玉砌”虽然存在,但却并不在眼前,这是诗人通过回忆和想象创造的虚象。

(三)虚实结合的古诗词:宋词以下是一些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宋词: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苏轼对眼前实景的描述,同时穿插了自己对历史的回顾和想象;下阙则转写梦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则是苏轼通过梦境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整首词上下阙的结合,既写实又写虚,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2、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主要记叙词人一夜的悲喜交集的情感体验。

词句中的“昨夜”、“浓睡”、“卷帘人”等都是具体的现实情境,而“海棠依旧”则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或想象。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诗中实写了赤壁的险峻景色与自身状况,虚写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通过虚实对比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2. 《乌衣巷》 - 刘禹锡
- 诗中“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则是虚景,通过虚实对比表现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3. 《望江南·多少恨》 - 李煜
- 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虚写往昔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凄凉处境形成对比,凸显出梦醒后的悲哀。

4. 《西塞山怀古》 - 刘禹锡
- 诗中前四句虚写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为后文议论做铺垫,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5. 《越中览古》 - 李白
- 诗中前三句虚写越王勾践破吴归的往事,与今日王城故址的荒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6. 《月夜》 - 杜甫
- 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虚写未来团聚的喜悦,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 词中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虚写梦中相见的情景,表达了词人
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8.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 诗中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9. 《虞美人》 - 李煜
- 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等句虚写故国的繁华景象,与词人当前的凄凉处境形成对比,表达了亡国之痛。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四.布置作业
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答题示例1】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 环境和被送者的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 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 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 实结合。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诗词中虚实结合具体表现 1.当前为实,过去为虚。 2.当前为实,将来为虚。 3.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梦境、 仙境、愿望等)为虚。
小结: 虚实结合的作用
1、虚实结合能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 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 比,从而突出诗人情感(感慨)。(如《越中览 古》) 3、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 烘托,从而突出诗人情感的。(如《雨霖铃》)
诗词中当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的时 候,诗人常常不是空洞地抒情,而是借助修 辞,特别是比喻手法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 感易于捕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 煜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 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 载得起?” ——王实甫 “愁”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 感情。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却把这 “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让 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度,让我 们可感、可见、可闻。
3.愿望为虚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诗《上邪》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词鉴赏讲究浸润,讲究体验,讲究对文字的敏感、对语言的感悟、对意蕴的体悟。

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 参考答案: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 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 景,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 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诗(词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的规范格式:
①指出手法; ②点明虚实; ③分析关系; ④明确效果 (⑤分条作答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①主要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②前两句实写表达自己远离家人,身居客舍
月。
是发生在眼前故
也是虚景。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 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 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今自宵古酒伤醒离何别处,杨更柳那岸堪、冷晓落风清残秋月节此今去宵经酒年醒 何 应处是杨良柳辰岸好、景晓虚风 设残 。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此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 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与恋人别 离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姜夔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2021/3/9
8
• 参考答案: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 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 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 飞流直下三千尺( 实 )

2021/3/9
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
虚)
6
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 回忆:已逝之景 已逝之境 • 联想: 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二、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词。
2021/3/9
10
参考答案:
•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春风十 里”,写往日扬州城里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 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021/3/9
11
小结2:
虚和实一般有几种关系?分别有什么作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 心的。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设想别后的凄清之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再 见!
2021/3/9
18
知识回顾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雨霖铃》
2021/3/9
19
1、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和梦境。诗人往 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 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
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斜自己“别
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
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
作的梦。这梦是江南的思乡梦。诗人将离家的苦
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
盾与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
惆怅与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得诗人的
2021感/3/9伤表露无疑。
诗歌中的“虚”: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 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2021/3/9
4
2.小战热身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
和梦境。诗人往往借
想象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
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
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
虚 ① 鸾回霓车为反,衣衬虚仙现兮象实之显风。实这人为境就。兮叫马以列,如云麻之。君兮(纷情故将纷将写倍一愁增而直,其)来延将乐伸倍。下到增。未其来愁虎而;鼓不写断乐瑟绝,兮。
……虚实结合,渲染和强化了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如
姜夔《扬州慢》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往日繁荣,“尽荠麦 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 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021/3/9
12
小结3:虚词结合题的答题步骤:
• 此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 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与恋人别 离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姜夔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
2衬021/3出/9 现实的黑暗。
20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一、明手法(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 二、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A.烘托渲染某种氛围,
• 三、析效果 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B.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2021/3/9
13
牛刀小试:
• 《送魏二》王昌龄
•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 风骤雨。
• 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 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 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 ,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021/3/9
14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 答案:
• 这首词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 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 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 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 朝割土分疆、国事衰微的悲痛之情。
2021/3/9
15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 一、明手法(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 二、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A.烘托渲染某种氛围,
• 三、析效果 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B.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2021/3/9
16
《含山店梦觉作》
•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
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 )
虚 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已虚逝景英之 是发景作之者。境曾(。经这经类历

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
2021/3/9
5
联想‘由此及彼,从
虚 • ④ 对遥方知的角兄度弟写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⑤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实 )
2021/3/9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1
梳理探究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虚实结合
2021/3/9
2
学习目标
①掌握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分析技巧; ②归纳总结清晰规范的答题思路。
2021/3/9
3
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 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