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学案:1.2.1 学案一 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一古代诗歌阅读,确保得9分
——选择3分不能丢,简答6分不失误
第1讲从理解入手辨别选项正误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
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是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示例][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借鉴信息]提示本诗为题画诗,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全诗的语言风格。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借鉴信息]联系A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借鉴信息]虽然局部内容判断有误,但提示考生诗人看到了“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借鉴信息]提示考生颈联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众木”“孤云”。

尝试答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答案:C
2.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标题常蕴含下列信息:
①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地点、对象、事件;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④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着眼于全篇。

因此,答题时要把握以下几个维度:1.所记之事,作者自编诗集;2.所抒之情,作者高自珍重(自己的作品)3.所寄之调,以戏言见真情(自怜自矜之情、友情)。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句更深层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怀。

C.从注释①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原诗只是表达了不在乎富贵的思想,即儒家传统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杜诗)。

答案:CD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抓住诗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诗诗题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题目: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如:愁、独恨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解诗“咬”“嚼”“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

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

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

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

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

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

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张中孚【注】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题目试做】
1.[利用选项信息理解诗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答案:C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物是人非的伤感。

【读诗路径】
(1)利用选项,理解诗意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

B
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

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知人论世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复杂,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了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加以印证。

(3)诗歌译文,助读诗意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

我少壮时代也曾横刀立马,建功立业,锦帽貂裘。

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

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

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

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

(4)通“情”达理,“情语”分析
①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②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③“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第2讲从设题技巧入手辨析选项
一、古代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
中“衔枚疾走”的说法,背景为行军士兵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用来表达的是寂静。

而考生看到“衔枚”容易联系到行军打仗,而脱离诗歌的语境去望文生义地主观判断。

方法2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用意
【分析2】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错误类型: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无中生有。

后半句的错误之所以难以看出,是因为没有关注到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所提供的诗歌写作背景,更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古人说话的习惯。

以至于容易误判为正确选项,实际上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答案:D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

答案:B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

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诗歌鉴赏:刘禹锡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有所了解。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

他写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诗篇,《插田歌》即其中之一。

本题节选了其中的前八句,语言质朴易懂,平白如话。

诗的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画面。

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视觉景象,冈头花草整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还有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绿苗白水与白裙绿衣的鲜明色彩分外和谐,传达出一种朴素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描写来展现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

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背景的铺叙,而这两句则通过歌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的情感(心情,心境)。

3.[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

“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

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

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四、炼字、诗眼型(语言类题)
[答题模板]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
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①。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②猜。

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晋书·刘伶传》载,刘伶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

②鸩毒:用鸩鸟羽毛制成的剧毒,溶入酒中,饮之立死。

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口语化,例如“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②诙谐风趣,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③采用对话形式,全词赋予杯子生命,与主人互动,别致新颖。

④富有哲理,如“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⑤用典,使得表情达意显得婉约含蓄。

五、炼句型(语言类题)
[答题模板]本句是写()景(事、情、物、人)的()特点,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怀(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祢衡,有辩才,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

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

【注】①选自《倡和诗馀》中的《湘真阁存稿》。

《倡和诗馀》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年)暮春的唱和之词。

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

③惯:照例。

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

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词的上片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

②“只有花难护”,既有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国家败亡之际无力回天的沉痛。

③“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

④“杜鹃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

——[课堂练案]——
——练出来的速度,练出来的高分!
精准对练五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专练
1.[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

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

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

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2.[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

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

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

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答案: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

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

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

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

根据注释①,《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

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

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

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答案:不相同。

《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

“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

“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