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周练试题新人教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 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 第三次双周练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完成 1-7 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陈抟 (tu 岔) 懵(meng )懂 悚(s eng )然 按捺 ( n a) B .蹙(c U ) 缩 瞥(pi e ) 见 新正(zh eng ) 攘(n ang )进 C .桌帷(w e ) 鸡豚(t tn ) 间( (ji m )或 发轫( r e n ) D .庠(y 印g )序 孝悌(t 1) 拓( (t a)印 监(ji a )生 2. 列加点字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 A . 吞噬 沸反盈天 鲭鲨 仓皇 B . 谬种 走头无路 脊鳍 榫头 C . 窈陷 宽宏大量 神彩 洿池 D . 渣滓 狗彘之畜 烟蔼 寒暄 3. 列多音字, 有两种读音的是( ) A .强大 倔强 勉强 强人所难 B . 包扎 捆扎 挣扎 扎小辫 C.咀嚼 倒嚼 嚼东西 咬文嚼字 D . 空间 间架 里间 间不容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 20世纪欧、亚大小战争, 1941年中国之行后曾写过有 关 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B .红学会顾问胡文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作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这是没有任何根据 的。
C • 9月28日晚,在武汉举行的第 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昆曲电影《红楼梦》 与 另一部戏曲电影《兰梅记》获得了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
D .不仅鲁迅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 20 世纪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这些作 品反 映了 20 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 ,流离失所,这一现 象 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B .近年来连续发生多起耸人听闻.. 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
C .这一地区恶劣环境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在明末清初时期,随着人口 入 迁和矿业开发,这一流域的植被就渐遭破坏。
D .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 ,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它象 征 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 .研究禽流感的目的,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对禽流感进行预防,减少禽流感造成的损失。
C .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
终
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D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在经过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2012年将开始注重
增
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
7.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 .《祝福》选自《彷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B .海明威,美国作家,美国20 世纪上半期“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
文
学奖。
C .孟子,名轲,春秋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与孔子并称“孔孟”,
思想中心是“仁义”。
D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其代表作小说集《人间喜剧》共塑造了二千
四
百多个人物。
二、科普文阅读(8-10 题,每小题3分,共9 分)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
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 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
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 ,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
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
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
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 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
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
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 ( 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 。
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
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
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
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
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8.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
士
人的影响。
B .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
“忧
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 .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
观点。
D .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
严密性。
9.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 .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 .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 .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 .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 .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 .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
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___________
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2 .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3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C .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来
归顺了。
(二)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廩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
几所?库钱仓廩,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廩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栗。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廩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止。
而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
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③先后始终之际,委曲纤悉,
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
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唐宋散文八大家精品》,有删节)【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 ),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曾任殿中侍御史,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
②僦:
雇佣。
③拊循:抚慰,安抚。
④绥辑:安抚。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输:交纳,献纳
B.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如:往,到……去
C .则有间.矣 间:差别,差距
D .乐为之识.其详 识:知道,懂得 15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B .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请以.战喻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 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D .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 臣为.韩王送沛公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6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 受 灾情况并认真做好赈灾准备。
B .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计划得严谨周密,对“不能自食者”和“能自食者”采取了 不 同方法进行赈济。
C .从救灾实际出发,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的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 政, 捐资助民,常常送钱给病人治病买粮。
D .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九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 经 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三)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7 分) 17. (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4 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 分) 1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 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这首诗写于安禄山占领长安时。
长安失陷,杜甫逃到半路被抓,解回长安。
(1)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4分) (2)探究诗歌颔联,思考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情。
( 4分) 19 .默写。
(共5分,5小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如知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幽咽泉流冰下难。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共12分)
陈灰
父亲猝然去世,蓉娜竟没有马上飞回中国奔丧。
亲友们去安慰她母亲时,有的就不免啧有微词。
但母亲却非常旷达。
母亲理解并谅解她。
适逢一家大公司约定蓉娜去面试,那是她实在不能放弃的机遇。
父母含辛茹苦,满怀期望,将她送到大洋那边深造,好不容易获得了学位,经过几番曲折,终于有被这家大公司录用的可能,若放弃最后的面试,那就等于将那职位拱手让给了另一位竞争者。
她知道从最初的十几个面试者中,最后筛得只剩下他们两个, 而那一位并没有再被约会,只被告诉一一“必要时还会联系”,如果她回国奔丧,公司就必要那一位候补者了。
获得了那薪酬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人家干出了个样儿,父亲辞世三个月后,有了假期,蓉娜这才回到北京。
扑进母亲怀里相拥大哭后,她问母亲父亲有什么遗言,母亲告诉她,父亲曾说,蓉娜先在那边获得工作经验是好的,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
她本来想跟母亲说,父亲既然已经辞世,那等她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办过去,让母亲享享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
母亲捧着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她没说什么,但是母亲已经看明白女儿想的是什么。
她也望着母亲的眼睛,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即使回来,也是以外籍身份在外国公司驻华机构里做事;母亲永远不会认同她的这一选择,但母亲又深刻地意识到,她已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命,必须尊重她,跟她做朋友。
蓉娜父母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许多磨难,晚婚晚育,母亲快四十岁才剖腹生下她。
二十年前,她还没上小学,那时候叫落实政策,父亲所在机构分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给她家,结果其中两间都成了书房,到她漂洋过海去留学时,家里就到处堆满了书,现在回到家里,连原来她住的那间屋里也全是书,她更感觉是进入了一座图书馆。
她对母亲说,父亲仙去,您退休多年,为什么不处理掉多余的书报杂志呢?母亲说已经分几批赠给了郊区学校,现在你看到的,哪本也不是多余的了。
蓉娜去翻动父亲的书架,有的书其实很多年都没使用过了,上面有陈年老灰。
母亲的藏书也有这种陈灰。
她问,为什么不雇小时工来清理清理?母亲说请过的,他们大都也很愿出力,但从书里抖落出纸片,见发黄薄脆,立刻扔掉,你父亲从垃圾袋里拣回来,已经无法补救——母亲说出那纸片文字的落款,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
她说,你们多嘱咐,让小时工处理任何东西前都问一声,不就行了吗?母亲举出更多例子,防不胜防,如用吸尘器吸坏了线装书、用湿抹布擦脏了大画册……她又与母亲对视。
母亲看穿她要问“那陈灰下的东西都留着给谁”,她看穿母亲想说“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
母亲叹了口气,仿佛也在替父亲叹息,叹息的是她虽有了一个那样的可融入西方社会的前程,却很难再接续那些被陈灰覆盖的本土文化遗产。
她也叹了口气。
她意识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她所供职的跨国公司可以给她带来很不错的物质生活,还有西方一般水平的文化享受,特别是旅游文化
的乐趣,但是要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接收父母想要她接续的那份本土文化却很难——尽管双亲收藏的书籍里也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以及一些西文原版书,但就连那书上的陈灰也仿佛在告诉她,那到头来还是中国本土的、在广泛吸纳中发展着的、需要下一代去承传的文化。
蓉娜回那边去了。
她没有告诉母亲,也不想告诉任何其他人,她用小首饰盒装去了一些父母藏书上的陈灰。
哪一天,谁,会来非常小心而且不出纰漏地扫除那些陈灰,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实质上继承下北京家里的那一份文化遗产?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有运到,她将那只小盒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就有父母的眼光射过来。
20.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 蓉娜为了一份即将到手的工作而没有回家奔丧,尽管有些亲友有微词,但功夫不负有心
人,蓉娜最终获得了这份工作。
B. 蓉娜既没有回家为父亲奔丧,又没有遵从父亲为祖国效力的遗言,由此可见蓉娜是一个
没有孝心和爱国心的人。
C. 蓉娜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他作为一名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
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D. 蓉娜的家里处处都堆满了书,而且书上都积了陈灰,可见蓉娜家的书多得都看不完,更
没时间打扫这些书上的陈灰。
E. 蓉娜回去了,她带走了父母书上的陈灰,却带不走父母让她传承中华文化的愿望,但她
希望自己能够去做这件事。
21. 小说的结尾写道:“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有运到,她将那只小盒
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有父母的眼光射过来。
”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2. 蓉娜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
五、语言运用题(共8分)
23. 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一一先民的歌唱。
《史记》——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
《老残游记》一一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一一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在《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中选择两部名著,各写
则一
句话书评。
(4分)
24. 《老人与海中》中,桑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
”结合人物形象,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写作(共60分)
25. 马云阐释竞争最高的境界是“心中无敌”:竞争最高的境界是什么?竞争是一种乐趣,如
果
让对手很痛苦,你很快乐,或者你痛苦,他开心,你肯定错了。
竞争的乐趣就像下棋一
样,
你输了,我们再来过招,但两个棋手不能打架。
真正做企业是没有仇人的,心中无敌,
天下
无敌。
你眼中全是敌人,外面就全是敌人。
你竞争的时候不要带仇恨,带仇恨一定失败。
请就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不脱离上面的材料,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A.懵m&ig B.正zh aig D.庠xi Oig)
2. A(B.投C.采D.霭)
3. B
4. A (B项,表意不明,“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中“这”指代不明,可以指胡文彬的怀疑, 也可
以指后四十回为高鹗所作的说法。
C 项,成分残缺,应在“最佳戏曲片”后加“奖”。
D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仅”移到“鲁迅的文学作品”之后。
)
5. C (A.毁家纾难:谓倾尽家产以解救国难。
纾,解除。
B.耸人听闻:指本无事实,故意编造
夸
大之语使人震惊,这里的使用与下文情理不合。
C.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性词,比喻
某一
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期酝酿、积累的结果。
D. 一言九鼎:形容说话极有分量,能起到极
大的
作用。
)
6. D(A. “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的是“竹子”而非“竹画”;B•“目的/是为了”重复赘
余,
用“目的”就不可用“为了” ; C•搭配当,应当是“有5名具有NBA丁球经验的队员的美国队”。
)7. C 战国
8.C (表意指向错误。
文章举袁宏道一例是从另一角度论证分析本段观点,即“杜甫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是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
9.B (见第三段的论述,强调杜甫诗歌的“规矩”“高质量”。
)
10. A (B项,文中未有此信息。
C项,原文中提到“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在于说
明杜
诗的规范和高质量,并非“由模仿’五排’而产生的”。
D项,“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
产生
了浣的影响”,而非“是由杜甫思想所塑造起来的”。
)
11. D (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
12 . D
13. C (“表明害民的是荒年”错误,杀人而归罪于兵器比喻梁惠王治国不好而推卸责任的行
为。
)
14. D (识:记载)
15. C (C.都为介词,替。
A.目的连词,来/介词,用,拿;B.代词,代一升粟/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D.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
16. A 文中是“前民之未饥”,不是在到任之前。
17. 略
18.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国家遭逢大难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苦
闷心情。
(4 分)(2)第二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天气的恶劣表现时局的混乱和
危机,
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4 分)
19. 略
20. AC (B. “蓉娜是一个没有孝心和爱国心的人”错。
D•“蓉娜家的书多得都看不完,更没
有时间打扫这些书上的陈灰”错,应该是母亲担心会把书弄坏。
E. “她希望自己能够去
做这件事”,应该是她希望有人能够去做这件事。
21. ①虽然蓉娜收藏了一些陈灰,态度也诚恳而庄重,但那只是形式上的继承而非实质上的继
承。
这泪水凝聚着她失去父亲的痛苦和对父母的忏悔等复杂感情。
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③给
读
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22. ①母亲是一个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②母亲很宽容,
理
解并原谅女儿因为去面试而父亲奔丧;③母亲很开明,理解并尊重女儿的个人选择。
23. ( 1)《三国演义》:①人生智谋的形象宝典;②三国刀光剑影,百年虎斗龙争。
(2)《水浒》:①虎吼梁山的群雕;②铁血男儿的悲歌;③泼墨绘成群英谱;④扑面而来侠义风。
(3)《西游记》:①不畏艰难方能修得正果;②神魔世界,世间百态;③与神魔争斗显智慧之光。
(4)《红楼梦》:①字字是泪,句句是谜;②大厦将倾的挽歌;③风月宝鉴中的百科全书;④
满纸荒唐言,应知“真实隐”;⑤一把辛酸泪,可懂“假语称”?
24. 在恶劣环境和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人会失败,肉体会被消灭,但抗争到底,决不屈服的精
神和意志是无法摧毁的;作为一个硬汉形象,体现了永不屈服、保持尊严的人格力量。
【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账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
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
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
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日的口粮。
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史,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应,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
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之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
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
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尽量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
赵公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病无家可归的人。
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凡是死去的人,让人在外面随时收尸埋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个月才结束。
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
供给病人药品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殓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
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
用来经办救灾、安定百姓的措施始终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
他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
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好准备。
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
我所以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需多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