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对比与衬托的应用及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对比与衬托的应用及异同
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突出矛盾,分辨是非。
通过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两体对比;一类是两面对比。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和唐雎的那段对话:“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通过两个人物语言的比较,让我们看出秦王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唐雎的临危不惧,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在这一段了就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秦王和唐雎。
两面对比就是把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必须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把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罗布泊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今日的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浑为一体。
”昔日的仙湖,现在的荒漠通过罗布泊不同时间段的对比,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让我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还可以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比如,上网利弊谈,就是从它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如:我们常说:“红花好看,还需绿叶衬”,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绿叶的衬托,才能更显出红花的美丽。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毛宗岗说:“写周瑜乖巧,以衬托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即你好,他比你更好就是正衬,写你是为了衬托他,这就是正衬。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的手法次要形象是为主要形象服务的。
如高尔基的《海燕》中写了大革命前形形色色海鸟的表现:“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呻吟着;海鸭也在呻吟着,──
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其它海鸟只是为了突出海燕的特点服务的。
正衬反衬的手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使用非常广泛,有时一篇文章两种手法同时使用。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了三种花,菊、牡丹、莲,三种花其实代表了三类人:菊,代表隐士;牡丹代表追名逐利之人;莲代表君子。
菊虽然品质高洁,但这类人避世归隐,我要做比花更高洁的人,就是身处污浊环境但仍能洁身自好的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为莲作了正衬。
牡丹代表追名逐利之人为莲(君子)作了反衬,更突出君子品格的高贵,通过正衬反衬的运用突出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衬托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以景衬情、动静相衬、明暗相衬。
(1)以景衬情可分为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四种,前两种属于正衬,后两种属于反衬。
①如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作者描绘了春和景明和淫雨霏霏两幅画面,衬托当时登上此楼一喜一悲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景为情服务,写景是为了更好的抒情。
春和景明这段属于以乐景衬乐情,而淫雨霏霏这段属于以哀景衬哀情。
②以乐景衬哀情的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应用,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未来团聚时幸福的想象。
那时诗人返回家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烛花,他们减去烛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说不完的重逢后的喜悦。
这两句借相聚时的幸福欢乐,来衬托自己此时的寂寥、痛苦。
这就是乐景衬哀情,想象的美好更加衬托出此时的悲哀。
③以哀景衬乐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祖国山河破碎,自己身世浮沉,昨日的惶恐,今日的伶仃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作者用悲情来衬托自己豪壮的民族气节。
表现出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
(2)动静相衬也属于反衬,他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很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感觉。
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用局部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静,在这里诗人以有声反衬无声,以动衬静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3)明暗相衬也属于反衬,它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王维的《鹿寨》中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夕阳返照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作者运用以明衬暗的手法,达到描写的最佳境界。
了解了对比和衬托的概念和分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从两者的隐现来说,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4)从类属来讲,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
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