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法导学法,使学生自求得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教法导学法,使学生自求得之
摘要: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朗读;阅读教学的“敲门砖”——质疑;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创新。
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学习方法;朗读;质疑;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界流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释范文,强调学生记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曲解了阅读教学法的本意。
我认为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它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师生合作探索的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学生自行确立阅读目标(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目标或问题),然后自主探索,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分组切磋,交流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反驳完善,最后,教师作适当的简评。
从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
学法。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我国也有这样一句老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今年从事初一语文教学以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
现就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一、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
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
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
对于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简单获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
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语文课堂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
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敲门砖”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
“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
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
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
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
我认为恰当的点拨时机,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
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
通过讨论、探究,让学生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喜欢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备课时要多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逆向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朗读、质疑、创新既是教师阅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会七年级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正所谓:授人以渔,重于泰山。
在以上篇幅中,我着重探讨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究设计和肤浅体验,有关探究性教学方法不是小小的一篇论文所能阐述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应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也绝非一篇小论文所能囊括,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更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见解若有偏颇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语文同仁加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