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2)牛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鸦片战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单元。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概况。
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
课堂上两组陈述两国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2分钟):请大家看一幅图片:罂粟花,这种花外表非常的美丽,这种花的汁可以熬成鸦片,具有麻醉作用。
鸦片确实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它也是一种毒品。
人一旦吸食就不易戒除容易上瘾,大量吸食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如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等。
这些毒品是英国作为商品向我国非法输入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
二、教授新课:
学和(28分钟)
任务一:学习“林则虎门销烟”
1、相距遥远的英国为什么向中国私鸦片?
教师讲解:19世纪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在对外政策上采取殖民扩张,力求打开国外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它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中国是西方人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旅行纪中这样描述过,东方遍地是黄金,更是激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向往。
在清康熙帝时,英国曾有使节到中国访问,结果无功而返。
)
而此时的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势日益衰弱,渐落伍于西方各国。
英国通过广州三行销往中国的商品(呢绒、布匹)没有市场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赔钱)。
后来,英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谋取暴力,就向中国走私鸦片。
从教材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激增表中可以看出,到1838年已达到40200箱,获利白银519万两。
所以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思想教育: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
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励外销。
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史的肮脏和血腥。
)
2、鸦片的危害有哪些?
指导生看自由阅读卡、阅读P3《子谣》分析鸦片战争的危害:银外流、国弱、人体弱。
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官僚吸食鸦片,腐蚀了清朝的统治机构。
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中国国民素质整体下降。
官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3、简述门销烟的背景、时间、点历史意义。
讨论:你如何面对因鸦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在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归纳鸦片走私已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林则徐实行严厉的禁烟措施,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强迫交出鸦片,并写下保证书。
加强海防,训练水师、民团。
虎门销烟并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销烟是采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方法进行,并非烧烟)林则徐卓越的组织才能高尚的人格精神)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历史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谈谈在“拒绝毒品,养成文明生活方式”方面,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任务二:学习“中英《南京条约》”(课本4-5)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教师提问: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 经过学生的辩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所以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林
则徐禁烟只是英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英国人的三块敲门砖:正常贸易——鸦片——炮舰)
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看鸦片战争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可得出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对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可由学生从政府机构、生产力水平、武器装备、军队战斗力、对外国策、综合实力等方面指导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由于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
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失败的根本与原因: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
英国军事实力,军事装备优于中国;清王朝的落后、腐败、无能,没有重用贤能;妄自尊大,闭目塞听;缺少必要的准备,打无准备之仗;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
应该怎样做:以史为鉴,奋发图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的时间、地点及内容。
让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协定十个字,学生自主掌握。
教师可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
再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解释什么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
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板书设计: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禁烟、虎门销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英国通过三块敲门砖:正常贸易——鸦片——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迫使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以史为鉴,努力学习,振兴中华,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