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分子病理学的手段对该菌种进行了验证。
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菌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送到“上海生工”测序,序列经NCBIBLAST比对,与已报道的Sclerotiniaclerotiorum的ITS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100%(NCBI登录号:FJ810516)。
进一步利用MEGA4.0软件,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了基于ITS序列的Sclerotinia属菌种的进化树(图9),结果待试菌种与S.clerotiorum紧密聚合,表明该病原菌为S.clerotiorum。
这时我还发现保存在2℃冰箱里从田间采回的病秧子上也长出了菌核。
从几个方面证明了我们3月15日在那个菊花基地采到的死秧就是菊花菌核病[Sclerotiniaclerotiorum(Lib.)deBary]。
实际上我们对菊花菌核病并不陌生,记得近几年我在温室里拍摄大菊的花朵时就见过零星的病株。
当时发病的部位主要是在花上,造成花瓣腐烂,同时还生出大量的白霉,在霉层里往往夹杂着黑色的菌核(图10)。
但当时我们认为随着植株的清理,就不会再发生,所以并没有十分介意。
通过这次调查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原来这个病害更大的为害是在春天,会造成菊花的母株大量死亡。
另外菊花种植温室的连作情况十分普遍,而菌核病会以菌核越夏,而得到不断的积累。
久而久之,病害越来越重。
例如去年(2022年)我们就听虹美花卉有限公司的陈总说过,他冬季种在海南的切花菊常因菌核病严重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此外,在市平谷区西柏店的食用菊,因收花期多在每年的11月以后,也常受到菌核病的发生,损失严重。
看来菊花菌核病应当是菊花上的一个重要病害。
关于菌核病的防治,有关的报道很多,但是有些并不适合防治菊花菌核病,例如在防治菌核病推荐的方法中多数都提到“合理轮作”,实际上菌核病的寄主较广,可与它轮作的作物种类极其有限。
特别是对菊园来说,因为是专门种植菊花的场所,几乎没有可能
轮作。
此外,使用化学农药施在土里,杀死病菌也是常用的方法。
但是要
将它都杀死,也是件难事儿。
我们认为比较现实的防治方法有5个方
面:(1)及时地清除病残。
发病初摘除病叶、老叶,即尽量在菌核形
成之前,将病株拔除,切不可随处乱扔,做到及时地彻底销毁。
(2)
合理密植,避免浇大水,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
实际上菊花不耐涝,大水不仅降低植株的抗病性,还会增加环境的相对湿度,有利病害的发
生。
(3)利用夏季的高温杀灭土中越夏的病原菌。
依据菊花栽培的特点,可以在取完扦插苗后(一般在5~7月份)清除母株,对棚室做一次
高温消毒。
具体的方法是:①清掉用过的母株;②施入麦秸段或草粉
(250kg/667m2),再施入消石灰粉(100kg/667m2)旋耕后,做成垄距为0.8~1.0m 的大垄,盖上塑料膜,膜下浇足水;③将棚膜扣严,处理
7~10天,期间至少应当经过1个晴天的过程,然后再定植新一茬菊
花;(4)种植菊花田一般应深耕,将菌核深埋土中;定植前地面使用
地膜覆盖,或施入10cm厚的塘泥,阻挡病菌产生的子囊盘出土。
(5)
在发现有子囊盘出土时,使用10%的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棚。
或喷洒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
剂1000~1500倍液,50%咪鲜胺猛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0%异
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周1次,连续2~3次预防子囊孢子的传播。
因此只要认真的对待,菊花菌核病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