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纯生活
冉正万
姑父五十一岁那年,仍然是个壮劳力。

有一阵感觉到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说这事时不像得病了,而是像终于知道什么人和他开了个玩笑,甚至像一个小小的奖励终于到手。

我们以为忍一下就过去了,小病小痛不是常事么?姑父自己也没打算去医院,他向村里的人求了个偏方。

半年后疼痛加重了,走路都相当困难了,他忍痛烧了一窑砖,卖掉后拿钱去遵义检查。

医生说是骨癌,必须截肢,并且不能再拖了,一旦转移到大腿根,就没法截了。

如果他早点去,截掉小腿就行了,现在已经转移到膝关节之上了,只能从大腿中间截。

二十天后,姑父从医院回来了。

因为截面还没完全愈合,他必须躺在家里。

过了三个多月,姑父拄着一根棍子出现在村道上,动不动就向别人展示他的断腿,直到别人不再有兴趣为止。

我是姑父的最后一个观众。

放寒假了,我去帮表哥表妹们干活。

先把砖窑里烧好的尚有余温的熟砖搬出来,再把生砖码进去。

姑父不能干活了,表哥表妹得自己挣钱上学。

大表哥还有半年就从师范毕业了,最爱和我讨论当教师收入高还是当医生收入高。

二表哥早就辍学在家,用姑父的话说,他和书本有仇,和锄头钉耙倒亲热得不得了。

姑父先说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他笑着说:“万娃你不晓得,医生的大汗都锯出来了。

是一个老医生,头发都白了。

他先用笔在下锯的地方打了个记号,然后在离记号两寸远的地方下刀,把皮反剥过来。

不这样做不行的,一家伙锯下去,拿什么东西包啊。

把皮剥开,锯断后就有东西包了。

”说到这里他挽起剪掉一半的裤腿,像经验丰富的教师展示教具一样。

我看到的断腿像糖果枕头,正中间像龙眼包子,皱褶是漂亮的,但让人发麻。

“皮剥开了,还要把肉切开,锯子只用来锯骨头,不用来锯肉。

钢锯嘎吱嘎吱的,老半天锯不断。

我告诉他,你应该找个木匠来嘛,哈哈哈哈。

”我当时还没开始写作,无法理解姑父的乐观。

二十年过去了,我写了一大堆东西,但我仍然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就那么快乐。

那天晚上,姑父让我和他睡一床。

不是他家床少安排不过来,而是他太喜欢我了。

我在搬砖时他就在旁边看着我,不时叫我休息一会儿,叫我喝水,叫我吃地瓜。

叫我和他睡一床,也是施爱。

我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可还是答应了,因为我从小受的教育是不能忤逆长辈。

姑父没有立即躺下,他在蚊帐顶上摸索了半天,掏出几个黑褐色的柿子,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真诚地说:“专门给你留的,你吃。

”他藏在上面的,谁都不知道。

这种柿子有股烟味,是黄熟前摘下来削掉皮熏熟的,很甜。

我以前特别喜欢吃,可多读了几年书后,被卫生啦、细菌啦等等知识搞得很尴尬。

姑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给我,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认其他人已经入睡,或者即便没有睡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他才挽起裤腿,让我再看一次赭红色的断腿。

他期望我摸摸,我没摸,他自己摸了,半闭着眼睛。

“在长肉。

”他说。

意思是伤口正在愈合。

“要是不锯掉,我活不过五十五。

”他说。

这不是废话嘛。

我也说了一句废话:“是啊,全世界都没有找到治疗癌症的药物。

”“其实我得的不是癌。

”他说。

“医生锯错了?”“没锯错,但不是癌症。


姑父说,他得的是一种遗传病。

他的父亲,同样是腿痛,但以前医疗技术差,没有像他一样截肢,五十二岁就死掉了。

他的祖父,死时才四十八岁,同样从腿痛开始的。

我一下明白了,刚开始发现病症,他为什么像得了个小小的奖励一样面带微笑,因为这是必然会来到的,他早就等着它,知道这个遗传病后就在悄悄地等着它,现在终于来了,反倒轻松了,放心了。

这当然不是什么奖励,它只不过带着一点正气:我说了会来,就会来的,我不说假话。

姑父知道自己在迎接什么,反倒没什么好怕的了。

姑父一会儿就睡着了,睡得真香。

我却熬了好一阵,只要他剩下的那条腿碰我一下,我就浮想联翩。

二十多年过去了,姑父的乐观没有任何改变。

有一阵,大表哥要给他装假肢,他坚决不要。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姑父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谈起这事时不像得病了,开始也没打算去医院,只是找村里人求了个偏方,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个病,并打算放弃治疗。

B.姑父真诚地掏出几个柿子给“我”,“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柿子,可“我”在上学时了解了一些卫生、细菌方面的知识,所以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

C.小说的语言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使用与生活最接近、最贴切的话语,虽平淡,读来却挺有味道,这是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后的自然流露。

D.虽然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故事,然而作者通过精细的铺展,用心捕捉复杂的人物关系之间的生命情态,突破了简单的苦难表达。

8.“我”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以“纯生活”为题,你认为作者拟此标题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C
8.①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示“姑父”的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我”放寒假去帮表哥表妹们干活,引出了“姑父”与“我”的对话情节。

9.①“纯生活”是“单纯的生活状态”,“姑父”生活在农村,生活贫困简朴,却也能自立自
强,一家人其乐融融;
②“纯生活”代表“纯粹的心灵境界”,“姑父”历经苦难仍能保持纯粹快乐的心灵,乐在其中且感到幸运、幸福;
③“纯生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活着的信仰,对生活的态度,对幸福的感受;
④“纯生活”启示人们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和人性,特别是在现代人精神生存窘困的状况下,如何获得精神的充盈。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从全文看,姑父并没有“打算放弃治疗”;B项,“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理解有误,“我”只是不愿吃而已;D项,本文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

学%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纯生活”,是“单纯的生活状态”;代表“纯粹的心灵境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启示人们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和人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2018年9月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制图:蔡华伟)
[注]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

科学素质提出于上世纪50年代,逐渐成为衡量公众整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8.47%。

材料二:
约翰·杜兰特等人提出的标准化假说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将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这应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科技产品的消费增加有关。

这也证明了科技产品的日常消费具有科学传播功能。

由于公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对现代科技产品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其生活经验发生了变化,由此加速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

现代化水平高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对就高一些。

在对科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人们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体会着科学技术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修正着以往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方式。

同时,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会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人们在消费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一种新的生活环境。

但日常消费中的科学传播也具有一些短板,比如,人们有时会因为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不够全面,带有局限性,有时甚至会对相关科技知识产生修正、挪用等。

也就是说,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受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对科学技术的偏离之处,这就需要其他各种科学传播方式对之进行补充。

(摘编自朱洪启《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与科学传播》)
材料三:
贵阳一中的学生雷骏雨目前是学校“生命科学协会”的负责人,这个协会是他从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手上接过来的,彼时协会刚成立不久,社团还没有明确的构架。

这个学期,他打算完善这个协会的构架:学员培养、课题推广与合作……他们的协会拥有专门的活动室,室内有电脑、杂志期刊等科普读物,生物实践室,另外还有饮料吧台。

目前,雷骏雨已参加了“贵州省青少年3D打印设计”大赛,他还将组织同学参加更多的科普活动。

在贵州西南边的盘州市柏果镇则不太一样,从事教育培训事业的余明让告诉记者:目前这边的中小学生对于“科学素质”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学习的东西大都是课本上的。

他认为影响这些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尤其是父母。

显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了,尤其是青少年,由于环境因素的限制,让他们接触的、可供选择的资源内容也就少了。

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不光要加以引导,还得在环境的改变上多花点精力。

(摘编自侯帮虎《在选择与引导中成长的00后》)
材料四:
科技新闻指的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报道内容包括科技政策方针、科研成果、科技成就、科技工作者。

作为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科技新闻,必须把深奥的科技理论、专用术语,用广大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翻译、解释。

善于解释,化深奥为平易,于平易之处见神奇,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点。

科技新闻需要保持客观,切不可为了增加可读性,而过分追求通俗化和生动性,也不能加入主观
理解或者人为“拔高”,真实和准确是必要的前提。

中国科协2014年组织开展的“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调查显示,55.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我国媒体在科技报道中常出现歪曲和误导,更有63.4%的人认为参与公共问题讨论有风险。

这就表明,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选自于巧妮《科技新闻如何贴近受众》)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2018年已达到8.47%,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

B. 2018年,电视和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公民日常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书刊所占比例甚小,暴露出人们不喜读书的恶习。

C. 2018年,人们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新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的科技发展信息的兴趣度较高。

D. 有25.1%的公民对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信息毫不知情,这一比例和对遗传性与转基因技术不感兴趣的相等。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语境影响着其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理解,也会造成科学技术的偏离。

B. 工业化水平越高,科学知识传播也越广泛,因为现代科技产品在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加速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C. 虽然贵阳一中“生命科学协会”目前构架还不完善,但其负责人有信心创造条件让同学更广泛参与科普活动。

D. 科技新闻报道的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既要善于平中见奇,化抽象为具体,又要做到真实和准确。

9. 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参考答案:
7. B 8. A
9. ①增加科技产品消费的同时加大各种科学传播方式的力度。

②营造良好的“科学素质”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③加强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但书刊所占比例甚小,暴露出人们不喜读书的恶习”片面武断,书刊所占比例小,只是说明了人们不太喜好从书刊中获取科技信息,并无法得出“人们不喜读书的恶习”这一结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也会造成科学技术的偏离”偷换概念,原文意思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传播产生偏离,而不是造成科学技术的偏离。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由“尤其是青少年,由于环境因素的限制,让他们接触的、可供选择的资源内容也就少了。

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不光要加以引导,还得在环境的改变上多花点精力”,可见要营造良好的“科学素质”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由材料一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新闻媒体占了绝大多数可以发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离不开媒体记者专业素养的加强;由“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受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对科学技术的偏离之处,这就需要其他各种科学传播方式对之进行补充”,可见加科技产品消费的同时加大各种科学传播方式的力度。

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①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能带来巨大快感。

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

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约8.5。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②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

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

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

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

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

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③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

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

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④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

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⑤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

”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而我则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

(选自《时代邮刊》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7. 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18. 请概括文中所说的读书的意义。

19. 作者引用毛姆的话,想要表达关于读书的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17. 首先,明确世间有两种快乐;接着,阐述无知的快乐;最后,阐述彻悟的快乐。

18. ①能获取智慧;②能带来顿悟的生活快乐;③能了解别人的思想;④能培养气质,收获思
想。

19. ①要全身心投入地读书;②让阅读陪伴终生;③要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17.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论证层次,答题的关键的是概括段落的要点,即世间有两种快乐、无知的快、彻悟的快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对文章简单划分层次,然后概括要点,重点注意段首和段尾句。

19.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句子的作用,答题的要点是“关于读书观点”,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这句话和“读书”的关系,即身心投入、陪伴终生、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

(10分)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

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节选自《鬼谷子·权篇》)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3分)
21.《鬼谷子》的作者是战国纵横家鼻祖▲。

(1分)
22.《鬼谷子》又名▲。

(3分)
A.《战国策》
B.《治安策》
C.《捭阖策》
D.《黄金策》
23.在作者看来,谄媚、吹嘘、果决的人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分)
参考答案:
20.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原文标点: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
21.王诩
22.C
23.谄媚的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迎合他人欲望;吹嘘的人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果决的人前后进退而不犹疑。

参考译文:
说奸佞话的人,由于会谄媚,反而显得忠诚;说阿谀话的人,由于会吹嘘,反而显得有智慧;说平庸话的人,由于果决,反而显得勇敢;说忧伤话的人,由于善于权衡反而显得守信;说平静话的人,则由于习惯逆向思维,反而能够取胜。

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迎合他人欲望的,就是谄媚;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前后进退而不犹疑,就是果决。

根据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就是玩权术;自己不对而又指责他人过错就是反抗。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

崇祯四年进士。

授韩城知县,有异政。

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

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栗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

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帝并采纳。

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

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通户,予以有生之
乐,鼓其耕种之心。

帝即命议行。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

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

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

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胨弘范、太仆少卿马招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

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

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

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

更望时时蓥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蛭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

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

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

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

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

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

懋第曰:“此非吾弟也。

”叱出之。

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
事。

C.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D.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

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
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

B.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

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

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

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参考答案:
4.D
5.D
6.A[KS5UKS5U]
7.(5分)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
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

(2)(5分)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出使。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KS5UKS5U]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试题分析:先帝,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一任已经去世的皇帝。

不是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更不能指前朝皇帝。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

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
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

特别是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