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高级职业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高级职业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
(共11分)
故乡的黄昏
赵竹帛
残阳如血。
大团大团的红把天涂抹得如凡高的画,余下的几滴红透过林中的缝隙,洒落在缓慢行进在故乡巴彦县乡间公路的车身上,斑驳的白杨林树影纷纷倒在车后。
车里的我,望着窗外的故乡,望着故乡的黄昏,心里默念:久违了,我的故乡;久违了,我的黄昏。
停下车,我漫步在路边,望望那远远的落日,觉得心无穷无尽地远了,身子空落得很轻很舒坦,痴痴地望着天边那缕缕的彩霞,心里就有一份长长的快乐和适意。
离乡在外,被功名所累,使人不敢轻慢,衣服穿得本来就很多,还得套上几层,挤压着膨胀的身躯,挤压纷繁的心灵。
唯有你——可爱的故乡,可爱的黄昏,一投入你的怀抱,就会完全忘却外面的沉重。
故乡的黄昏使我情有独钟,当看见故乡的田野融入晚霞的余晖,和农家炊烟构织出一幅色彩斑斓动人图案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收拢脚步,忘情地置身于并陶醉在故乡的黄昏当中。
任意拿一本书,任意翻到某一页,款款地走进那渐渐暗下来的故乡的黄昏里,随意读上几行,间或抬头去读读头顶上那似懂非懂的天空,去读那自由自在的彩云,心里就有了海阔天空般的遐思,那堆积的烦忧此时都释放了,就有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向往与激动了。
凉凉的风飘拂在脸上,我想天地和我一样也有飘忽不定的思绪,那思绪凝结了,就变成了雨雪。
伴着车里飘过的歌手费翔《故乡的云》里“我已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的声音,在黄昏里无牵挂地飘荡。
晚霞脱下轻佻灿烂的外衣,洒脱地在黄昏这大舞台上跳着古典华尔兹,使人感到那是一道深奥的很难阐释的哲学命题。
黄昏是衰老还是一种成熟?黄昏是一天的结束,可她分明也是一天的精华。
应把黄昏捧来含在唇间,吹成一叶轻舟,荡漾在青春自由的海洋中,饱尝生活的终极快乐。
宇宙虽大,实难划下一道畅快淋漓的轨道;掌间虽小,却有翻云覆雨的快乐。
凡事都应该潇洒面对,潇洒拥有永久的魅力,潇洒起来,凡事就变得晴空万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我无意推卸沉重,深知有行才有止,有动才有静,有疲顿才有惬意,何况在我的生命中有一种实在的充实。
在人生中,我向往清新充满生命活力的朝霞,也希望拥有成熟安宁祥和的黄昏。
我会珍惜这样的黄昏,我愿投到给我抚爱的黄昏的怀抱中,去尽心享受一下这奢侈的柔情。
故乡的黄昏,黄昏的故乡,你是我生命的种子,你是我人生大厦弥漫无形的基石,你是我童年时沉静的夜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你是我少年时太阳照耀下心湖里沸腾的浪花。
黄昏,点缀着我的世界;黄昏,演绎着我的人生;黄昏,阐释着我的爱情。
我不属于黄昏,但我拥有黄昏。
也许,人生中所有的记忆都会褪色,但我对故乡的记忆不会褪色;也许所有的往事都将消失,但我在故乡的黄昏许下的心愿不会消失。
当晚霞收起最后一丝余光,田野里的村镇上炊烟先是抱成一团,继而又袅袅升腾。
故乡,我回来了。
车的鸣笛声惊醒了我,“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故乡的云》的歌声在向我飘来……
哦,我的故乡,我的黄昏。
2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开头对黄昏时景物的描绘,既点明了题目,同时为下文进一步描写黄昏和抒写作者在黄昏中的感悟作了铺垫。
B.人们往往为功利所累,所以,有时候望望那远远的落日,就觉得心无穷无尽地远了,身子空落得很轻很舒坦。
C.晚霞在黄昏这大舞台上跳着古典华尔兹,使人感到那是一道深奥的很难阐释的哲学命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D. 文章引用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愿像苏轼那样旷达超脱的生活。
E.文章以散文诗的笔调抒写出作者对黄昏的感受,准确表达了作者对黄昏这一哲学命题的诠释。
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于哲理。
26.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不属于黄昏,但我拥有黄昏”中两个“黄昏”分别指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试分析“间或抬头去读读头顶上那似懂非懂的天空,去读那自由自在的彩云”这句话的含义。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分析“黄昏,点缀着我的世界;黄昏,演绎着我的人生;黄昏,阐释着我的爱情”在表达上的特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5.AE
26.前一个“黄昏”指年龄,后一个“黄昏”指黄昏的景色和沉重之余的轻松心情。
27.作者把“黄昏”当做一种读物,从而去感受心中海阔天空般的遐想,去领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释放内心烦忧的人生真谛。
28. 此句运用排比的形式,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黄昏”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它让我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使我的人生更加充实,让我的爱情更加富于魅力。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断崖
(1)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2)时间在头顶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
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
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
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
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3)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
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
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4)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
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荣光,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
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
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
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
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
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5)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
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
面
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
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6)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槃的火焰。
(7)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
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17.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
(4分)
18.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
(2分)19.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
(5分)
20.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
(6分)
参考答案:
17.(4分)①见证了村庄沧桑变化的断崖②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或“昭示”)自己存在的断崖。
③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断崖。
④是沉着.从容.朴实而又坚韧的断崖。
(4分;答到一点得1分)
18.(2分)(1)沉默的断崖年复一年①默默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
(1分)②目睹了村里人梦想的实现和破灭。
(1分)
19.(5分)①通过断崖的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残缺作比较(对比.衬托)(1分),突出断崖沉默.坚强而不屈的形象。
(2分)②为下文由断崖引发的人生感悟作铺垫(或: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
(2分)
20.(6分)①面对不幸要能从容坚强,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
②逆境可铸炼常人难以具备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质。
③坚韧的人经历了磨砺,总会找到新的道路。
④人在困境中要能继续自己的热情与梦想。
(2分)(答对一点得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平淡的隽永
——悼丁聪先生
陈四益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
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
十天前,丁太太打来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
我懂她的意思。
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
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结果实难逆料。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
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在劫难逃,不打算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
老朋友,大多已届高龄,大热天往返劳顿,于生者有伤,于死者何益?一动不如一静,或可写一些文字,留下他生活的痕迹,留下一片情谊。
怀念他,就请好其书,好其画,从而想见其人。
她劝我不要去医院探望,因为探望昏迷不醒的病人已经没有意义。
造化弄人,这是一句老话,谁不曾受过命运的拨弄?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
丁先生的父亲丁悚是知名画家。
丁聪从小喜欢画画,父亲却坚决反对他走上绘画的道路。
这大概就叫“干一行,怨一行”吧。
可是万万不曾料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反倒促成了丁聪的决心。
我不知道当他饱尝绘画道路的无尽艰辛之后,是否领悟了父亲用心之苦,我只知道,在他晚年,时时怀念着反对他学画的“老丁”。
不过他不曾后悔,他说:“我就是要画!”
丁聪提着画笔走上过抗日的战场,走上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战场,他也进过被通缉的黑名单,被迫逃亡香港。
他当时的漫画直到前些年还被台湾一家报纸整版刊出,编者写道:①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
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当他欢天喜地庆祝“解放”,热情洋溢投入新社会的建设时,他忽然变成了“人民的敌人”──钦定的罪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
但是他不曾颓唐,他说:“我还是要画!”
戴在他头上的“帽子”摘掉以后,他回到了北京。
满以为从此就回到了人民的队伍。
但一到“文革”,他又被一顿“横扫”,劳动改造去了。
他在“干校”养猪,以为此生将终老异乡,不再有重操画笔的希望。
可他万万不曾料到,竟会有那一声惊雷,那一道电闪,刺破长空。
他终于放下了喂猪的料勺,又拿起了画笔。
他还是要画,只要一息尚存。
数十年的磨难,在这期间,丁聪追求的梦想曾经幻灭过,但却成就了他对社会更为深沉浑厚的理解与剖析。
这或许可说是造化那一点残酷的公正。
但这公正却不是人人都可领有,得到的人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
丁聪画笔虽然犀利,但待人却万分仁厚。
他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
为此,他吃尽苦头。
“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
“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
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
”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
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
”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此事若非丁太太谈及,谁也不会知道。
丁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最遗憾也最痛苦的,是他已无法作画。
但他谦和风趣之性不改。
今年春节前我和妻子去看他,他始终含着笑意。
别后,丁太太问他,刚才来的那位女士是谁?他脱口道:“陈家长。
”丁太太既是他认可的“家长”,那么我的妻子自然是“陈家长”了。
春节后我去看他,他依旧笑意盈盈。
丁太太问他是否认识我,他用上海话回答说:“假使我勿认得伊,格末还认得啥人。
”听到这话,我万分受用。
每次见到他,都能感觉他拳拳的情意,也总是叹息自己的无力,既不能纾解他的病痛,也不能给他什么宽慰,只能从心底为他祝福,期望好人平安。
幸好我同他合作的全部作品四卷五册,已在他生前结集印出,书名都是他亲笔题写。
开作品研讨会的那天,丁先生大病之后,仍兴致不减为每位到会朋友在书上签名……
②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但就是这平淡,才显出了隽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活在亲人们、朋友们、读者们的心底,才是真寿者。
那些闹闹攘攘的告别,字斟句酌的讣告,人分九等的葬礼,不知究竟是为了死者还是活人。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9.文中说“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20.(4分)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①的含意。
(2分)
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分)
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21.文章以“平淡的隽永”为题,有何妙处?(4分)
22.作为一代漫画大师,丁聪的人生给你哪些启迪?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9.①丁聪选择了绘画,却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没想到这反而坚定了他绘画的决心。
②丁聪用画笔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却没想到解放后被当成了人民的公敌。
③平反后,没想到文革时期又被赶去劳动改造。
④在干校养猪,本以为会终老异乡,但没想到又拿起了画笔。
(每点1分,共4分)
20.(1)丁聪的漫画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腐朽(1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1分)。
(2)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丁聪离世时的平淡自然,表现了他淡定平和的人格魅力。
(手法1分,作用1分)
21.(1)准确评价了丁聪的性格及其影响。
“平淡”是指丁先生的为人仁厚谦和,心态淡定,而“隽永”则是高度评价其人格及作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新颖别致,简洁凝练,能突出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 (1)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丁聪走上绘画之路,饱尝无尽艰辛,但他还是要“画下去”。
(2)对待他人要仁厚谦和。
丁聪不麻烦他人,不劳师兴众;刚直不阿,不落井下石;大病之后仍为朋友签名。
(3)要有淡定乐观的心态和风趣之性。
患病中仍笑待朋友,风趣幽默;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
(4)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丁聪走上过抗日战场,参加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
《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
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
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hūi)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
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
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
”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
臣以宋必不可得。
”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
已为攻宋之械矣。
”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
”於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
故荆辍不攻宋。
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
圣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无有。
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禹於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
此禹之功也。
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
选自《吕代春秋·开春论》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远:以……为远
B.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当:在
C.非必隳人之城郭隳:毁坏
D.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干:使……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必得宋乃攻之乎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女有当年而不绩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君王不一定要拥有强大的军队,不一定要毁破城郭,杀掉百姓,才能抢占有天下;如果能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样可以拥有天下。
B.上古时代,龙门山和吕梁山都未曾开发,黄河泛滥成灾,除了丘陵沃野、平原高阜之外,其余地方都被淹没了,禹不辞辛劳治理水害,拯救了东方许许多多国家。
C.墨子之所以能打消楚王攻宋的欲念,不仅因为他善于利用战术,还因为他有一颗为百姓谋利的仁爱之心。
D.这段文字提出人主君王不能只谈仁义礼教,还应该“以民为务”、“忧民之利,除民之害”,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儒家离开民利而奢论仁爱的偏向。
8.用“/”给文章开头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4分)
2. 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3分)
3. 公输般九攻之,墨之九却之,不能人。
故荆辍不攻宋。
(3分)
参考答案:
5.B (当:“承担、担当”)
6. C (乃:都解释为“才”A、乎:介词“比”/ 介词“在” B、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表原因 D、而:连词“但是” /连词“因而”)
7.B(原文为“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无一处不被淹没的,而在题肢中却理解成了丘陵沃野、平原高阜之外。
)
8.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评分细则:全对得3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9 . 1:贤能的人不顾海内路途遥远,时常往来于君主的朝廷,(他们这样做)不是来谋求私利,
2:(3分)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评分细则:“得”“曷”须落实,错一处扣1分,句式对1分。
3:公输般进攻了多次,墨子多次将其打退,使他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偏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
闻金人犯京师。
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
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丞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侯: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始归赵氏归:女子出嫁
B.冠诸收书家冠:位居第一
C.衣去重采重采:深色的衣服
D.始负担舍舟负担:担起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