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1_北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建立外交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C.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
D.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这一事件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哪项不是《中美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
A. 双方同意建立外交关系
B. 双方确认一个中国原则
C. 双方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D. 双方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3、新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出的第一支“和音”是在哪一事件中体现的?
A、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下列哪一次事件标志新中国开始改变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一边倒”的政策
导向?
A、1950年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与美国对等会谈
C、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与会国交流互助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基本方针是:
A. 一边倒
B. 独立自主
C. 混合型
D. 宽泛合作
6、在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B. 遵守互利互惠原则
C. 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
D. 承认各国社会主义制度
7、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
C. 一边倒
D. 不结盟
8、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哪一项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 第1514号决议
B. 第2758号决议
C. 第1951号决议
D. 第2001号决议
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与苏联等17国建交
B.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国家断绝关系
C.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往来 10、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包括: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B.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C.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共同安全
D.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共同进步
11、《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双方的友好关系开始步入正轨,这一事件发生于()
A、1971年
B、1972年
C、1973年
D、1974年
12、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3、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
1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其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1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的外交成果?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日建交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以下关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改善
B.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
C.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出现波动
D. 21世纪初,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稳定发展,合作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强调:“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愿意遵守人民民主秩序的原国民党反动派军政人员和其他反动分子,愿改恶从善的,可准其改悔,或给以工作,或酌量发给退休金,或遣返回原籍”。
材料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材料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
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尼克松说:“当我们走向交锋时,发现了我们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目标。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策的主要国际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1年中国外交出现的重要转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呈现何种状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状态的原因。
第二题
题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世界两大阵营对立的严峻形势。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外交格局中,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包括: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着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争取与美国改善关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
(二)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对中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三题
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四题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是一对重要的竞争对手,但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材料二: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的第26届全体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一方面密切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和谐关系。
中国与更多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目前,中国已建立201对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友好城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和成效。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建立外交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C.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
D.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建立外交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这一举措是为了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并争取国际支持。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逐步展开的,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因此,B选项是正确答案。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这一事件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哪项不是《中美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
A. 双方同意建立外交关系
B. 双方确认一个中国原则
C. 双方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D. 双方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答案:A
解析:《中美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确认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而双方同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时实现的。
因此,A选项不是《中美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答案。
3、新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出的第一支“和音”是在哪一事件中体现的?
A、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成功
作出重要贡献,该方针的提出体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主张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姿态。
4、下列哪一次事件标志新中国开始改变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一边倒”的政策导向?
A、1950年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与美国对等会谈
C、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与会国交流互助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答案:B
解析:1954年,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与美国进行了对等会谈,这是新中国
第一次正式参与联合国及其相关活动,表明了中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不再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而是逐渐向其他国际社会开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基本方针是:
A. 一边倒
B. 独立自主
C. 混合型
D. 宽泛合作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基本方针是“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
这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
选项A正确。
6、在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B. 遵守互利互惠原则
C. 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
D. 承认各国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D
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包括: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其中并不包括“承认各国社会主义制度”,因为这个原则并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选项D错误。
7、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
C. 一边倒
D. 不结盟
答案:B
解析: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强调团结合作,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这一主张得到了与会各国的广泛赞同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8、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哪一项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 第1514号决议
B. 第2758号决议
C. 第1951号决议
D. 第2001号决议
答案:B
解析: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胜利,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与苏联等17国建交
B.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国家断绝关系
C.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往来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往来,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选项A中的“立即”与史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的限制,与一些国家建交过程较为复杂。
选项B中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采取的策略,但并非断绝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选项C中,新中国于1971年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题干时间不符。
因此,选项D正确。
10、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包括: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B.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C.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共同安全
D.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共同进步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提出的,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原则成为后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选项B、C、D中的某些内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因此选项A正确。
11、《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双方的友好关系开始步入正轨,这一事件发生于()
A、1971年
B、1972年
C、1973年
D、1974年
答案:B
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中方在多个层面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这一事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2、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关键步骤。
13、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
答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精髓”。
选项A(独立自主)、B(友好互助)、C(平等协商)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1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其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答案:C、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解析: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但直接导致中国在某个具体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是1979年中美建交,而非尼克松访华。
选项A(改善了美国对中国的称呼)、B(结束了中美间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D(推动了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均为尼克松访华的影响。
1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的外交成果?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日建交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提升,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改善。
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不属于1971年的外交成果。
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16、以下关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改善
B.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
C.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出现波动
D. 21世纪初,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稳定发展,合作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步改善。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
21世纪初,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稳定发展,合作不断加强。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出现波动,特别是在人权、贸易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描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强调:“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愿意遵守人民民主秩序的原国民党反动派军政人员和其他反动分子,愿改恶从善的,可准其改悔,或给以工作,或酌量发给退休金,或遣返回原籍”。
材料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材料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尼克松说:“当我们走向交锋时,发现了我们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目标。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策的主要国际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1年中国外交出现的重要转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呈现何种状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状态的原因。
答案:
(1)主要特点:争取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支持,对旧政权采取和平改造政策。
国际背景:朝鲜战争爆发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2)转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实力提高;国际
友好力量支持和推动;中美苏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化;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3)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原因: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努力;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实际控制下的战后世界体系分崩离析,美国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需要接近中国来制衡苏联。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对外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目通过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材料,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第(1)问:主要从材料一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国民党的老人部分采取和平改组的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进一步分析当时的国际背景,如朝鲜战争、冷战的大环境等。
•第(2)问:通过材料二明显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列举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国实力增强和国际支持的结果,实际上背后包含了世界局势的大变局。
•第(3)问:需要理解的不仅是中美关系发生改变的事实,还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结合当时国际格局的变化,如美苏争霸、中苏交恶等,可以给出相对全面的原因分析。
第二题
题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世界两大阵营对立的严峻形势。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外交格局中,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包括: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着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争取与美国改善关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
(二)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对中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1)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改善与美国关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
(2)影响:
对中国:
1.为中国赢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打开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大门;
2.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3.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国际社会:
1.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宁,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和平与发展;
2.有利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进步;
3.为世界反帝、反霸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世界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我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的特点表现为:首先,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利益;其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与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再次,争取与美国改
善关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
这一外交政策对中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中国而言,提高了国家地位,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际社会而言,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宁,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和平与发展。
第三题
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特点:
1.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一边倒: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倾向于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与西方国家保持距离。
影响:
1.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外交政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了许多国家的尊重和支持,提高了国际地位。
2.周边关系: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
3.国际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榜样。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特点鲜明,对我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独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