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统一检测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统一检测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

准确地说,()。

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

”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

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

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

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

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它虽是一种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B . 它既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更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
C . 它虽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D . 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B . 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C . 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

D . 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注意力贯串勾通雪中送炭
B . 关注点贯串沟通锦上添花
C . 注意力贯穿沟通锦上添花
D . 关注点贯穿勾通雪中送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
2. (3分) (2017高二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

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

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

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意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涵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解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及其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

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

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

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

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

孔子终身都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的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

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的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置人类利益于不顾。

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

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提出来的。

B . “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 . 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成分。

D . “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 . 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C . “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 . 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从“泛爱众而亲仁”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自然万物。

B .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 . 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 . 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

3. (3分) (2017高二下·丹徒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

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

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

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

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

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

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

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

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

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

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

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

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

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

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

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

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

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

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

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

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

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

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

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

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

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

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

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

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

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

她等着他们。

他们并没出来。

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
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
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

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

“怎么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

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

瑞宣听罢,也笑一笑。

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

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

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

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

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

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4)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4. (3分) (2017高二下·曹妃甸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光明):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
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自光明网)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新浪):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自新浪网)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
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3)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5. (4分) (2017高三上·南通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穷文
韩愈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

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粮,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

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唯子是从,不变于初。

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

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

自初及终,未始背汝,于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

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嗅臭香,糗粮可捐。

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各有主张,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擿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置我仇怨。

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掌顿脚,失笑相顾。

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
令去,小黠大痴。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

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

天下知子,谁过于予。

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迁南荒,热烁湿蒸迁:贬谪
B . 鼻嗅臭香,糗粮可捐捐:献出
C . 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妍:美丽
D . 唯乖于时,乃于天通乖: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三揖穷鬼而告之曰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B . 疑有而无,久乃可明唯乖于时,乃与天通
C . 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凡此五鬼,为吾五患
D .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小人君子,其心不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②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4)作者一本正经地虚构主人摆设东西祈祷“穷鬼”离开的场景,抒发了怎样的心志?请加以概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6. (2分) (2017高三上·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官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 . “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 . 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 . 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E . 这首诗叙述了好友江水曹在馆舍送别诗人的情景,末尾一句直抒胸臆,主客双方在“何由尽离席”的感慨之中分别,情感表达充分而强烈。

(2)诗歌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5高一上·南溪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史记.荆轲刺秦王》)
③撑一支长篙,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④君子坦荡荡,________。

(《论语》)
⑤荆轲和而歌,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司马迁《史记.荆轲刺秦王》)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⑦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⑧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 (2018高一上·佛山期中)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

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①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9. (1分)(2016·长兴模拟) 如图是全国汉字输入大赛的徽标,请结合注解,简要说明该徽标的组成与含义。

(不超过100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
10. (1分) (2017高二上·天津期末) 前面阅读题文本《穿越》反映的是当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