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明明”与“分明”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气副词“明明”与“分明”比较分析
本文在随机选取CCL语料库有效例句的基础上,对“明明”和“分明”这两个语气副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了这两个词在句法环境、语义背景和语气上的差异。
“明明”较常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倾向于与疑问词连用;而“分明”更常出现在转折复句的正句中,倾向于与介词短语或时间短语共现。
“明明”往往表达说话人不赞成、批评或责问的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而“分明”往往表达说话人满怀希望、充满快乐喜悦的正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标签:“明明” “分明” 句法环境语义背景语气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明明”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中常常出现,而它与语气副词“分明”的意思又十分接近。
《现代汉语词典》对“明明”的解释是:“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
”而其对副词“分明”的解释是:“副词,明明;显然。
”[1](P956,400)这里就直接用“明明”来解释“分明”,但是两者的句法与语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只收录了“明明”而没有收录“分明”,其对“明明”的解释是:“副词,有‘确实’‘显然’的意思,表示情况明白清楚,强调事物的确定性。
多用在前后意思转折或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里。
可以用在主语前面。
”[2](P154)《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只收录了“明明”却没有收录“分明”。
其对于“明明”的解释与前两本工具书的解释相仿:“[副]表示显然这样。
用‘明明’的小句前或后常有反问或表示转折的小句。
”[3](P388)这样的描写和解释是不太充分的,有些情况下,“明明”与“分明”是能够互换的。
例如:
(1)有脏水从门口毫无防备地泼出来;房子破败的居多,来来往往的人衣衫不整、垂头丧气。
这哪里是北京呀,[分明]是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
(《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一些不法销售者[明明]知道所卖的首饰不是锻压金的,而谎称是锻压金,或用其他的名称故意欺骗消费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1994年报刊精选》)
(3)对方提的那几个算不上面试内容的问题,使他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几天的时间和精力。
尽管回答了,尽管回答得[分明]使对方很满意,但自己却觉得回答得太不过瘾。
(梁晓声《激杀》)
以上三例中的“明明”与“分明”互相替换之后,原句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并无不妥。
但在有些情况下,两者又是不能够互换的。
如:
(4)话音未落,潮水般的掌声便向我涌来。
当我跳完那最后三分钟的舞蹈谢幕时,[分明]看到上千名观众的眼睛里几乎都充满了真诚的泪花……(刘敏《终生难忘的演出》)
(5)大家不要以为起心动念或有所举动,就是尘劳妄念,把心光遮了。
那是断章取义,割裂经文,误解了。
经里不是[明明]说”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吗?要晓得,这言谈举动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佛法修正心要》)
将以上两例中的“明明”与“分明”互换,句子就显得有些不妥当了,可见“明明”与“分明”虽然意义相近,但其句法特征与句式语义仍有明显的差别,并不能任意互换。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把这两个词等同起来使用,也很容易忽视两者的细微差别。
在HSK词汇等级大纲中,“明明”和“分明”都被列为丙级词,可见,对留学生来说区分这两个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欧倩(2007)对语气副词“明明”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匡鹏飞(2011)探讨了“明明”的主观性与主观化,这对于本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们从北京大学语料库中的三千多条带有“分明”的语料中随机抽取622条语气副词“分明”的语料,随机抽取语气副词“明明”的语料为530条。
“明明”与“分明”作为语气副词,其副词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两者在句法环境中与其他词连用的情况,以及在语义背景和所表达的语气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句法环境
(一)“明明”的句法环境
“明明”一般不单独出现,除了少数以反问句和感叹句的形式出现在单句中,其余都出现在复句中,且多出现在转折复句中,当“明明”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后接的,正句中常常有转折关联词,如“但”“可”“却”等。
因此,“明明”常与转折关联词连用。
例如:
(6)全场决赛,中国队投中7个3分,日本队6个。
[明明]内线强大,但又不“死”打内线,中国女篮以92:80战胜日本队,蝉联了亚锦赛桂冠。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7)但是,当我们一进入这个繁花似锦的江南小城时,便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石河子[明明]是市,当地人却称它为师市。
(《1994年报刊精选》)
(8)再其后又听说,当医生对她透视伤处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面前的[明明]是不到而立之年的窈窕淑女,可反映在透视屏幕上的却是在80岁老妪腿上才会有的图像。
(1995年《人民日报》)
“明明”与转折关联词连用的情况最普遍,也最典型,共298句,约占总数的56.2%。
在复句中,“明明”也经常与“怎么”“为什么”“为何”等疑问词连用。
如:
(9)我们到昆明后,下了飞机看到有彩色海报,上面写着潘美辰演唱会。
在北京时,[明明]跟我们讲的是中国心两岸情演唱会,怎么弄成个潘美辰呢?(1994年报刊精选)
(10)搞这种“挂靠公司”[明明]不合法、不允许,为什么一些私人企业主、一些单位还绞尽脑汁这样做呢?(1995年《人民日报》)
“明明”与疑问词“为什么”“怎么”等连用共出现61句,约占总数的11.5%。
(二)“分明”的句法环境
与“明明”相同的是,“分明”也能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并与转折关联词连用,只是这种情况非常少,只有18句,约占总数的2.9%。
如:
(11)知识人下海成与败并不要紧,怕的是盛宣怀那样,[分明]是做生意的好手,又逢大好时机,却脚踏两只船,既要当大官,又想赚大钱,结果两样都丢了。
(《1994年报刊精选》)“分明”也可以与“为什么”等疑问词连用,但这种情况出现得就更少了,只有7句,约占总数的1.1%。
因此,“明明”与“分明”能够在上述两个句法环境相互替换。
与“明明”不同的是,“分明”更倾向于出现在转折复句的正句中,共有82句,约占总数的13.2%,其比例明显大于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
如:
(12)她还珍重地赠我一本《行云集》,虽是十年前出版的一本只有五万字的小集子,却[分明]有着沉甸甸的份量!(《1994年报刊精选》)
(13)在通往阿里灾区的冰雪路上,在藏族老阿妈的病榻前,在西藏军区医院的献血站里,尽管没有战火硝烟,但我们[分明]看到他在用无声的行动向人们召唤着“跟我上!”(1995年《人民日报》)
“分明”也倾向于与介词短语“(从)/在……上/下/中”或表时间的短语“(当)……时/的时候”共现,分别为77句和24句,分别约占总数的12.4%和3.9%。
如:
(14)从那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中,人们[分明]已经感受到,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普通农户生活和精神世界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4年报刊精选》)
(15)我未见到海燕——当我为此伤惋时,我[分明]看到一轮最有活力的太阳跃出了海面。
(1995年《人民日报》)
而“明明”出现在转折复句正句中的只有7句,与介词短语“(从)/在……上/下/中”共现的有7句,与表时间的短语“(当)……时/的时候”共现的有6句。
表1:
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占总例句数的比例出现在转折复句的正句中占总例句数的比例与疑问词连用占总例句数的比例与介词短语或时间短语共现占总例句数的比例
明明298 56.2% 7 1.3% 61 11.5% 13 2.5%
分明18 2.9% 82 13.2% 7 1.1% 101 16.2%
三、语义背景
(一)“明明”的语义背景
匡鹏飞(2011)在《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一文中,将“明明”的语气表达功能归纳为两种强调用法:一是强调判断的显而易见,二是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
以此归纳出这两种强调用法的三种语义背景:
“强调判断的显而易见”的语义背景:(A)陈述某个现象或情况;(B)对这种现象或情况进行某种评价或断定。
其典型语义结构模式为:A,明明B。
“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的语义背景:1.(A)强调某个事实的存在;(B)出现一个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其典型语义结构模式为:明明A,却B。
2.(A)强调某个事实的存在;(B)对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或说法进行责难质问或否定驳斥。
其典型语义结构模式为:明明A,为什么/怎么B?[4](P228-233)
我们认为这样的归纳将“明明”的语义背景清楚简练地概括出来了。
借鉴其对语气副词“明明”的语义背景的归纳,统计得出在我们的语料中,“A,明明B。
”共出现了41句,约占总数的7.7%;“明明A,却B。
”共出现了349句,约占总数的65.8%;“明明A,为什么/怎么B?”共出现了67句,约占总数的12.6%。
由此可见,“明明”最典型的语义背景是“明明A,却B。
”这与我们在句法环境中所考察得出的“明明”最常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经常与转折关联词连用的结论是相符的。
(二)“分明”的语义背景
经考察语料发现,许多语料中“分明”的语义背景与“明明”的相同。
我们也可将“强调判断显而易见”的“分明”的语义结构模式概括为:A,分明B;将“强调事实确定无疑”的“分明”的语义模式概括为:分明A,却B和分明A,为什么/怎么B?
其中,“A,分明B。
”在例句中共出现了162句,约占总数的26.1%。
如:
(16)如今洗涤剂厂已不复存在,日化厂生产蒸蒸日上,再弄虚作假打破产的主意,[分明]是保全地方经济利益,万万不行!(1995年《人民日报》)
(17)销售总效率为五个区之冠,不过定单访问比率仅为40%,主顾数目不多,平均定单销售额达到2000元,[分明]是遇到大客户,做成了几笔大生意。
(《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而“分明A,却B。
”与“分明A,为什么/怎么B?”仅仅为18句和7句,这正是“分明”用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和与“为什么”等疑问词连用的例句数目。
由此可见,“分明”与”“明明”的语义背景虽有三种是相同的,但是“分明”更倾向于出现在“A,分明B。
”这样的语义背景中,而“明明”则更倾向于出现在“明明A,却B。
”这样的语义背景中。
四、语气
(一)“明明”的语气分析
张谊生(2000)在论述语气副词的情态意义时,把“分明”和“明明”都列为表示强调态的语气副词,“表示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态度”[5](P46-47)。
我们通过考察语料发现,“明明”除了表强调态以外,在句中往往还表达了说话人一种不赞成、批评或责问的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如:
(18)经济不好,苦的是生斗小民,景气复苏也好不到普通劳工头上。
当局根本不顾民生,[明明]经济不好,还要花大笔的钱搞军购。
有钱军购为什么没钱增加就业,增加劳工的退休金和保障费。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19)有些生产厂家贪小利忘大义,[明明]知道游乐设备不符合技术、安全等标准,将游艺机出售,以致造成祸害!(《1994年报刊精选》)
(20)我又问他,你[明明]知道我的电话号码,为什么不跟我核对一下呢?(《1994年报刊精选》)
例(18)中,说话人对当局在经济不好时还花大笔钱搞军购十分不满,表现出不赞成、否定的语气。
例(19)中,说话人批评、责备那些贪小利忘大义的生产厂家,责备他们将不符合技术、安全标准的游艺机出售而造成祸害。
例(20)中,说话人责问对方为什么不核对电话号码。
“明明”这种表示说话人不赞成、批评或责问的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十分普遍,在我们的语料中共有480句表达这样的语气,约占总数的90.6%。
(二)“分明”的语气分析
“分明”除了表强调以外,还与“明明”一样在句中表达说话人一种不赞成、批评或责问的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但表达这种语气的用例远少于“明明”,共有187句,约占总数的30.1%。
然而我们在语料中还发现了许多“分明”的例句并不表达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与此相反,这些例句表达说话人满怀希望、充满快乐喜悦的一种正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如:
(21)朱湘桂笑得很自豪、很开心,他觉得,自己这只握过锄把、捡过煤核、盘过砖坯的手,[分明]已经握住了一个通向外部世界的机遇,一把走进国际市场的钥匙!(1996年《人民日报》)
(22)秋的林子和这个女子都透着一种成熟的美,黑眼睛的馋相[分明]流泻出羞涩的骄傲和秘密的喜悦!(胡辛《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
(23)尽管华发过早地爬满了他的双鬓,但从他炯炯的眼神里,人们[分明]可以看出那份激情、那份活力、那份自信和为理想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念。
(1996年《人民日报》)
“分明”这种表达正面倾向情绪语气的例句共有309句,约占总数的49.7%,其比例要大于“分明”表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气副词“明明”和“分明”在不同的语句中并不能任意地互换,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一,“明明”倾向于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而“分明”更倾向于出现在转折复句的正句中;“明明”倾向于与疑问词连用,而“分明”倾向于与介词短语或时间短语共现。
第二,在两种强调用法下,“明明”与“分明”都有三种相同的语义背景,但“明明”最典型的语义背景是“明明A,却B。
”而“分明”最典型的语义背景是“A,分明B。
”
第三,“明明”往往表达说话人不赞成、批评或责问的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而“分明”往往表达说话人满怀希望、充满快乐喜悦之情的一种正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匡鹏飞.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1,(25).
[5]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欧倩.语气副词“明明”的多角度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杨婉萍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