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学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
嘉祐二年(1057 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
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因母丧回蜀。
嘉祐六年(1061 年)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 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
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
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 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 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 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94 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
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
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
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
绍圣元年(1094 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
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 年)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 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
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一、读通课文,识记字词。
二、借助注释,合作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划分层次)
三、合作探讨,研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5、结合背景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试背课文。
五、检测。
参见《实践与探究丛书》
六、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
自我排遣的达观达观
附:以下描写月亮的诗句,积累过多少?把喜欢的诗句写上采集本吧!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十五夜望月》王建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月夜忆舍弟》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霜月》李商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
参考答案:
二、借助注释,合作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第一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句写出不甘一人独游的心情,有点出同游的人和游的地点。
第三句写与好友一起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
第二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表达作者情感。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三、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叙述部分告诉我们: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此句写景仅用 18 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可细加品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起行……(欣喜之情)
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
5、结合背景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 3、4 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还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自嘲、自矜(jīn,自我夸耀,自我珍重)、自解、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