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集体备课在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集体备课在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毛旭文;周文婷;王烨;李琳琳
【摘要】分析了多学科集体备课在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意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多学科集体备课摒弃了传统单学科集体备课的不足,针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学科之间取长补短,强化药理学与各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突出药理学的教学重点,减少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多学科集体备课从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教师的授课形式中总结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多学科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期刊名称】《药学教育》
【年(卷),期】2019(035)002
【总页数】4页(P34-37)
【关键词】多学科;集体备课;药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毛旭文;周文婷;王烨;李琳琳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为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
疗效、防治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的学科[1]。

药理学是医药类院校的
一门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及很强的实践性[2]。

作为基础医学
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药理学课程在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药理学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因为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与药理学的授课内容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因此,医学专业学生应该牢固掌握基础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只有具备充足的基础医学知识,才能学好药理学这门课。

但现有教学模式下,基础医学的各课程往往单独教授,由各学科教研室分别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指标等,各教研室之间也缺乏沟通。

各课程单独授课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分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改变各课程割裂的教学现状,就必须采取统筹安排的措施,加强药理学与基础医学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重组课程内容,避免教学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集体备课是高等学校教研常用的一种方式[3],本校药理学集体备课是同一学科的
教师集中在一起,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大家彼此启迪,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众所周知,基础医学是系统性很强的一级学科,其与各二级学科之间关系紧密,药理学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通过多学科教师在一起集体备课,教师不同的个人能力、教学经验,每位教师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相应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知识点整体化、系统化,才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药理学教授的内容[4]。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中,心血管系统治疗药物这一篇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药理学教学的难点。

该篇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具备解剖学、生理学、生物
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

本校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教研室做出一次创新的尝试,就药理学中心血管系统治疗药物篇中抗心律失常药的内容进行了多学科集体备课。

以抗心律失常药为主线,由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三个学科的主讲教师讲授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和补充,以人体器官为中心展开集体备课。

1 药理学教学大纲、学生学情、考点分析
多学科集体备课,选出每一学科主讲人,按照抗心律失常药章节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分析讨论。

药理学主讲人根据教学目的列出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和其代表药物,掌握奎尼丁、利多卡因、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心肌电生理的特性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的内容;了解其他抗心律失常药苯妥英钠、美西律、美托洛尔、索他洛尔等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在讲授抗心律失常药时,主讲人首先介绍心律失常的概念、发病率及死亡率等基本问题。

然后讲述心肌细胞的两种细胞类型及特点,在生理学基础上详细复习心肌电生理的特性、在病理生理学基础上详细讲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对策。

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着重讲述钠离子通道阻滞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本着心血管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出发点,所有学科的教师就相关的知识交汇点进行集体讨论,将各自专业范围之外的模糊知识点讨论彻底,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的备课方式明显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学情分析是主讲人根据自己所带班级每节药理课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分析。

学生的问题是对药理学的专业术语理解较困难,药物的分类繁多,药名繁杂记不住,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讲授药理学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知识点遗忘,药理学教学时要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

例如,抗心律失常药讲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之前,先要讲正常的心肌
电生理的特性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知识复习一遍,需要1个学时。

考点分析是主讲人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与抗心律失常药相关考点,结合其他基础医学学科进行考点分析,教师对涉及多学科综合考点进行讨论,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

以药理学备课为主线,各学科教师就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多学科交叉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思路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最后达成共识,确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备课磨合用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最后各学科教师都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点框架。

2 上课、评课及教学反思
主讲教师开讲抗心律失常药前,教师将自己的讲课思路告知听课教师,听课教师依据听课情况和讲课教师的上课思路进行评课。

多学科备课教师去听课,共同检验多学科集体备课的效果,做详细听课记录,找出欠缺部分,及时给予纠正。

上课教师在授课时及时纠正不足并总结,在第二次集体备课中告诉其他备课教师何种上课思路更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形成各学科更成熟的授课模式。

上课教师就备课及上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还要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反思,将这些问题在下次多学科集体备课中提出并进行讨论。

形成“分析-实践-反思-再分析-再实践”的循环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不断修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本校多学科集体备课实践,笔者发现多学科集体备课对药理学以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授课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针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学科之间取长补短
人体是一个整体,由不同的器官及相关结构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多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4- 6]。

多学科集体备课围绕药理学教学大
纲的要求,各学科教师针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

例如,讲授抗心律失常药,生理学教师会对心脏正常的电生理活动特征进行讨论,病理生理学教师对心律失常发病机制进行讨论,药理学教师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讨论。

教师往往就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进行阐释,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以不同的学科角度去理解人体和疾病及防治。

多学科集体备课以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同一种疾病展开讨论,将疾病各个方面讲解透彻,系统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药物及作用原理。

弥补各学科教师授课时的不足,使各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2 认识药理学在医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强化药理学与各学科的联系与衔接
多学科集体备课,以药理学为主线确定教学重心,以药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构建药理学课程的多学科备课体系,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7- 8]。

多学科集体备课对比分析各门课程的特点,使课程之间明确分工重点,同时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使学生从整体角度、融会贯通地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中注重药理学在基础医学中的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药理学对于医学生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药理学的重要性。

多学科集体备课引导教师整体系统教授药理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发挥综合思考能力,培养并维持学生对药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

2.3 有利于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减少授课内容的重复
由于本校现有的药理学教学模式,药理学与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缺乏关联性,授课没有平行性,导致药理学授课时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态不清。

例如,在讲授抗心律失常药内容时,药理学教师不清楚学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多学科集体备课,不仅使各学科教师在多学科交叉知识点上正确地融合,还避免上课讲解重复内容,节约学生学习时间。

经过多学科集体备课讨论,明确了抗心律失
常药的授课重点是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心肌电生理的特性是难点,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生理学授课时教师已经详细讲述,药理学授课时也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心肌电生理的特性。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在病理生理学授课时教师详细讲述,药理学授课主要从三个主要方面讲解: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触发迟后除极和早后除极、形成折返激动。

多学科集体备课使药理学授课内容重点清晰,避免在学科重复内容上浪费学生时间,有利于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4 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最终要把学到的药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中。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和效果,在授课中先讲解某一个相关病例,以病例引出治疗药物[9-10]。

例如,讲抗心律失常药时,先列举一个心律失常的典型病例,介绍心律失常
的临床症状,再将学生的思路引向如何运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然后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分类、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

如果要把心律失常的典型病例讲解清楚,就要求药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还要求药理学教师具备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知识。

在多学科集体备课时,各学科教师可结合本人掌握的知识对病例展开讨论,把病例中涉及临床医学的知识点理解清楚,结合近年来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药的进展,评价现有治疗药物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利于在临床上合理运用抗心律失常药。

多学科集体备课使教师能积极主动了解各学科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进展,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规律,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紧密连接基础与临床。

多学科集体备课加强了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

本校药理教研室今后会邀请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教研室一起集体备课,从临床角度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的多学科集体备课,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多学科集体备课摒弃了传统单学科集体备课的不足,加强药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针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学科之间取长补短,强化药理学与各学科的联系与衔接。

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突出药理学的教学重点,减少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多学科集体备课从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教师的授课形式中总结教学方法,分析与思考药理学的教学重点与特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器官系统整合的特点与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多学科集体备课使教师能积极主动了解各学科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进展,真正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规律,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紧密连接基础与临床。

多学科集体备课强化了教师自身的学习,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李乐.提高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1):35-37.
[2]程斯珍.药理学集体备课心得体会[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1):155-157.
[3]陈红,王一飞,张君慧,等.整合教学中的心血管药理学教学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
育,2006(1):82- 84.
[4]于新蕊,郝勇,曲军.深化集体备课不断提高药理学教学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2007,16(25):72.
[5]方向华,王淳秀.多学科联合开展临床循证医学教学的优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128-129.
[6]郑明常,田力.多种途径结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J].光明中医,2015,30(9):2034-2035.
[7]胡庆华,缪明星,何玲.给予多学科融合的药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探索[J].药学研
究,2016,35(10):617- 619.
[8]魏成喜.探索多学科交叉提高药理学教与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2):172.
[9]隋会敏,李莉,王慧玉,等.给予全程综合实验与案例教学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
育,2018,34(3):24-27.
[10]郭姣,陈钢,索绪斌,等.整合药学——药学教育发展新时代[J].药学教育,2018,34(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