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2、农业的根本特性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的组合体。
2.零件 -独立的制造单元(制造的单元体) 零件 构件 -独立的运动单元(运动的单元体) 内燃机 曲柄滑块机构
一个构件是由一个零件如内燃机中活塞 或多个零件刚性组成。彼此之间无相对运动。 如内燃机中连杆
湘潭大学
套筒
螺栓
垫圈 螺母
连杆体 轴瓦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在今后的工 作岗位上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机 械,因此必须掌握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设计出满足功能与制造要求的机构和机械零件 任务 研究的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2)常用机构及传动设计 (3)通用零件设计 (4)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5)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内燃机
2.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含带传动、蜗杆传动、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滑杆左移时,夹持器将 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夹 持器动爪受挡块的压迫将 工件松开,工件落入载送 器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动画
强调代替人类完成有用工作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天然工具 ——→简单机器 ——→工业革命 ——→现代机器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起重机为例,它经历了: 斜面 →杠杆 →起重轱辘 →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 →现代起重机 (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典型机器的分析: 1.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间形成协调动作, 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机器人焊接
机器人去毛刺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其操作机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多用途,并可对三个和三个以上的轴 进行编程。它可以是固定式或移动式。在工业自动化中使用。 工业机器人包括操作机和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 所谓操作机是一种机器,其机构通常是由一系列相互铰接或相对滑动的构件 所组成。它通常有几个自由度,用以抓去或移动物体。
数控加工中的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示教板
用于输入控制命令 或控制程序
控制系统
用于控制操作机各关节 内伺服电机的运动
操作机
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实现 各种复杂运动。每个关节内 有电动机和减速器
电机底座 轴壳
减速器
滚子轴承
基座
本课程的几个特点
涉及面广 关系多─因与诸多先修课关系密切。 要求多─强度、刚度、寿命、工艺、重量、安全、经济性。 门类多─各类零件,各有特点,设计方法各异。 公式多─计算多,有解析、半解析式、经验、半经验的及定义式。 图表多─结构图、分析图、原理图、示意图、曲线图、标准、经 验数表。
模块化——标准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大约是在20世纪 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形式。它产生的背景同产品和工程的复杂程度增高 有极密切的关系。高度现代化的舰船武器系统、大型装备、航天器和电子设备 等高度复杂的产品的快速设计和快速生产向传统的设计方式和生产模式提出了 挑战。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研制的舰船武器系统、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早在20 世纪70年代就已经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而英国从60年代后期就应用模块 化概念开发武器系统。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美国首先出现了标准电子模块, 美国海军从7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这一技术。
重任。
大量地设计制造和广泛采用各种先进的机器,可大大加强促进国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实 地 地 形 图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第1章 绪 论

第1章 绪 论
CH3 CH3CH2CH2CH2CH3 CH3CH2CHCH3
• 为表示分子的立体形象可用立体 结构式:
H C H H H
科学的步伐是不会被“鸿沟” 阻止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 勒(1800—1882)首次从无机物人工 合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给 “生命力论一次巨大冲击。 维勒起初是想用氰作用于氨水 以制取氰酸铵(NH4CN0)、然而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白色晶状物质, 经分折这是一种与动物机体内的 代谢产物尿素相同的物质。这一 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化学界。
B
+
H
+
• 酸与碱的关系:
• 酸放出质子后产生的酸根即为该酸的 共轭碱。 • 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即 为该碱的共轭酸。 •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 • 碱越强,它的共轭酸越弱。
• 酸
CH3COOH H2SO4

H2O CH3OH
碱的共轭酸 酸的共轭碱
H3O+ CH3O+H2 CH3COOHSO4-
4、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之间区别
•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 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 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 现象。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 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 去后即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
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 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能反映出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时又叫功能基,功能团。 • 有机化合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按 照骨架分类,另一种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 异裂(heterlysis): 另一种断裂方式是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 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上,由此而产生 正负离子。按异裂而产生正负离子的 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首第一章绪论§1-1 机械与机械工程§1-2 机械工程概论的基本内容§1-3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1-4 机械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目的与方法首§1-1 机械与机械工程1. 机械与机器2. 机械分类3. 机械产品的基本要求4. 机械工程返章首1.机械与机器从广义角度讲,凡是能完成一定机械运动的装置都是机械。

工程中,常把每一个具体的机械称为机器。

机器的真正含义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与机器人们常把最为简单的、没有动力源机械称为工具或器械。

1) 机械2) 工具3) 机器返章首具返章首器返章首2.机械分类动力机械交通运输机械作业机械机器人兵器民用生活机械信息机械械分类返章首械图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输出的机械,统称动力机械1)电动机2)内燃机3)风力机返章首具有较大活动范围、以搬为主要目的的机械,统称为交通运输机械1)汽车2)飞机3)轮船机械图返章首分类1)各类加工机床2)农业机械3)林业机械4)矿山机械6)化工机械7)工程机械8)纺织机械9)印刷机械10)包装机械11)食品机械12)钻探开采机械13)医疗机械14)办公机械5)冶金机械作业机械能进行材料加工或处理、管理产品的机械,常按作业性质进行分类返章1)各类加工机床图首CJL06系列仪表车床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床首2)农业机械图首3)林业机械图MQ-G1300C 贴面机定向结构板生产线成套设备(部分)返章首4)矿山机械图粉碎机雷蒙磨双转子反击式破碎机:双转子反击破碎机返章5)冶金机械图首步进式高速冷床冷轧机组及酸洗、卷取、分条机组设备返章6)化工机械图首发酵罐板框压滤机振动筛返章首7)工程机械图首8)纺织机械图纺织机纺织机箭杆织机首9)印刷机械图罗兰百花(PAPV A)对开机海德堡(M-OFFSET )四开机首10)包装机械图TM1400型半自动贴面机返章首GR-300型家禽骨肉分离机11)食品机械图Unp-803电动刨冰机易拉罐封装口生产线返12)钻探开采机械图章首ZQ80y型钻杆钳950-H旋转器抽油机返章13)医疗机械图首NJP900型全自动硬胶囊填充机ACM803呼吸机ACM603麻醉机返章首公机图14)办公机械图返章首机器人是一种新兴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电一体化相结合的智能系统。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前起落架 锁连杆安 装螺栓 (销子)意 外断裂。
高速公路直道与弯道的连接
路面的剪切破坏
2. 工程构件的刚度问题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3. 工程构件的稳定问题
3.本课程的任务
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与构件的材料、 截面形状与尺寸、成本有关。 材料力学就是通过对构件承载能力的研究,找到构 件的截面尺寸、截面形状及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质与所受 载荷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既安全可靠又经济节省的 前提下,为构件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截面尺寸、截 面形状。
2、均匀性假设: 认为变形固体整个体积内各点处的 力学性质相同。
3、各向同性假设: 认为变形固体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 质相同(不适合所有的材料)。
4. 小变形假设: 指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量远 小于构件的尺寸。
材料力学研究的变形通常局限于小变形范围——小变形前提
小变形前提条件的作用:
1)小变形前提保证构件处于纯弹性变形范围
内力:外力作用引起构件内部附加的相互作用力。 内力的特点:
①连续分布于截面上各处; ②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求内力的方法 — — 截面法:用以显示和求解内力的方法,其步骤为:
F5 F1
F2
F4 F3
①截开:在待求内力的截面处假想地将构件截分为两部分, 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分离体;
②代替: 用内力代替弃去部分对分离体的作用; —— 通常为分布内力系
a
n
y
L c
nb
mm
P
mOm Mm Nm
P
x
解:1、沿m-m截面截开,取上半部分:
Y 0
Nm - P = 0 ∴ Nm = P
MO ( F ) 0 Pa Mm 0, Mm Pa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新药
新药 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 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 药途径的,按照新药管理。 药途径的,按照新药管理。
返回
2.化学药品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2、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3、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 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 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 ), 5、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 途径的制剂。 途径的制剂。 6、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
2.药物的质量要求 药物的质量要求
requirement of drugs 从化合物→药 从化合物→药 药理、 有效性 药理、药效试验 安全性 急性毒性试验 老鼠 长期毒性试验 狗
LD5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 1984年 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01年 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
思考题
查咖啡因、头孢唑啉钠、维生素 的质量标准 查咖啡因、头孢唑啉钠、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 比较四个主要项目的方法 比较上述药物2000年版与 年版与2005年版质量标准 比较上述药物 年版与 年版质量标准 有何不同
3.附录 附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农业标准化工作包括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可 体系。
2、农业标准体系 (1)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 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 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编制计划和 组织草拟,并统一审批、编号和发布。 (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我国全国性的农业 行业标准 行业范围内的统一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 而又需要在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 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 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 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一切农副产品。 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 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有机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生产基地在最近 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 技术改造过;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地 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 划;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 境问题;
农产品的污染就其性质来说,可归结为 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有毒霉菌污染 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重金属、来源 于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如塑料中的 聚氯乙烯及其添加剂、印刷油墨中的多 氯联苯等)
(3)农产品的感官评定 农产品的色泽、气味、规格、密度、容 重等形态特征是农产品感官检验的重要 技术指标,是不可忽视的检验项目,可 据此进行定等分级。
农产品质量认证 (1)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出自良好的生态 无公害农产品 环境,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 程生产或加工,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 安全允许范围内,经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 员会认定的产品。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 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 命活动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 绿色食品的认证机构是农业部中国绿色 食品发展中心,各省的绿色食品办公室 负责初审工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9
1.2.2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性质的分类: 几何性质:体积、面积 力学性质:压力、表面张力、密度 电磁性质:电流、磁场强度 化学性质:摩尔数、摩尔分数
热力学性质:温度、熵、内能、焓、亥姆霍兹自由 能、吉布斯自由能
对于组成不变的均相封闭系统(简单可压缩系) 来说,两个独立的变量就可以确定系统的状态。
3
1.1.2热力学的发展史
1.1.2 热力学的发展史
科学予以知识,而历史予以智慧!一门科学的历史,
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部分。
热力学发展史,约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此时期累积了大量的实验与观察的结果,并制造出 蒸气机,对于“热”的本质展开研究与争论。在19世纪 前半叶,首先出现了卡诺理论,热机理论(第二定律的 前身)和功热互换的原理(第一定律的基础)。
概括出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引出热力学能、
焓、熵、亥姆赫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加上P、V、T等可
直接测定的宏观量作为系统的宏观性质,经过归纳与演绎 推理,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公式、结论,用来解决物质变化 过程的能量平衡、相平衡和反应平衡等问题。
8
1.1.3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热力学的特点:不涉及物质内部粒子的微观结 构,只涉及物质系统前后状态的宏观性质。
33
1.2.4过程与途径 非静态过程不能用状态图上的一条实曲线来表示,为了
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用一条虚线来表示它,但是该曲线没
有其他的任何意义。
P
A
非静态过程
B
o
V
准静态过程是一种理想的极限,但作为热力学的基础,我 们要着重研究它。
34
1.2.4过程与途径
典型的几种过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促生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一些进步 思想家们开始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应运而生。
人文主义思想在17世纪至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要尊重 儿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要依据儿童的天性。
社会发展
大工业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
请同学们阅读第9-10页,回答以下问题: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发展与儿童观产生有何关系? 3.近代自然科学与儿童观产生有何关系?
(一)社会的发展和新儿童观的产生
欧洲中世纪时,宗教统治着一切,教育被教会垄断,儿童通常 被看作是小大人,人们并不把儿童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来看待。
称号: “美国心理学之父”———开创了美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使用科学方法对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第一人 “心理学界的达尔文”
运用当时的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复演说的观点来说明个 体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你所认为的“学前儿童”指的是多大年龄的儿童?
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正式接受小学教育之前

(一般为六七岁)的儿童



3-6岁的儿童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需要描述学前儿童在身体动作、认知、语言、
实验
情境中不常出现 应与自然情况下
“点红测验” 的行为;
可能不一致。
3.保证情境相同。
皮亚杰在观察儿童 玩游戏。
视觉悬崖实验
点红测验
自然观察当中,如何减小 观察误差? 1.把摄像机放在一个隐蔽 的地方拍摄观察对象 2.在正式观察之前,先让 观察对象在这个情景当中 待一段时间,让观察对象 习惯观察者的存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第一部分学习指导生理学、机体、机体功能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一节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繁盛反应的能(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是引起反应的条件。

按刺激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生理学多用电刺激)。

刺激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反应的形式: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兴奋性∝1/阈值。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搞、反应迅速明显、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表1-1)表1-1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强大的刺激不起反应基本消失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降低超常期对阈下刺激其反应稍微增高低常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稍微降低绝对不应期的意义:决定组织单位时间内反应的最多次数。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人体生活的自然界,人体与外环境相互影响。

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反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2、特征: 、特征: ( 1)目标(组织是围绕目标运行的系 )目标( 统); (2)资源(物质资料、精神资源、象 )资源(物质资料、精神资源、 征性资源); 征性资源); ( 3)结构(指分立的群体、部门、团 )结构(指分立的群体、部门、 队、小组等围绕一定的目标构成的体 系); (4)互动(指在组织里面的个体之间、 )互动(指在组织里面的个体之间、 群体之间、 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
4、“社会人”假设及其应用 社会人” 的主要缺陷 这种理论及其应用的出发点 还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还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本 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 位”。
三、“成就人”假设 成就人” 1、提出的背景 社会人” “社会人”假设虽然更加重视人及其社 会性需要, 会性需要,但仍旧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 来对待, 来对待,因而在西方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的背景下, 的背景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的需要。
2、“经济人”的内涵 经济人” “经济人”理论假设人的行为 经济人” 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 尤其是经济利益, 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工作 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3、“经济人”假设对应的管理 经济人” 模式 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对应的管理模式 任务管理模式” 是“任务管理模式”,其特点是 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管理手 段,以完成任务提高生产率为出 发点和归宿点来从事管理工作。 发点和归宿点来从事管理工作。
4、“成就人”的缺陷 成就人” 成就人” “成就人”理论的缺陷在于把人和组织抽象化 了。基于个人成长的文化背景、经历、学养等 基于个人成长的文化背景、经历、 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基于人的 独特性,每个组织也是独特的, 独特性,每个组织也是独特的,因而管理者创 造条件和环境实现人和组织目标的时候不能采 取固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 取固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简述园林的概念及其内涵。

园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古典园林的狭义角度看,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遵循艺术规律,运用造园要素,从而构成一个文化美学意味浓、视觉景观美、物质功能全的游憩和居住环境。

从现代园林发展角度看,广义上的园林早已发展成为概念更为宽泛且深远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不仅包括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等,还包括人类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活动,集自然生态、风景与人文历史、科技艺术于一体,为人类社会提供自然生态的、文明的生存环境。

2.试述园林产生的背景及其性质功能。

(1)背景:园林的形成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

(2)性质:①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又分为私有属性和公有属性。

古代园林大多是供少数富裕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或别墅庭园,普通民众可享用的公共园林很少,因而具有私有性。

而近现代园林是为满足社会全体居民游憩娱乐需要而建设的公共场所,从而具有公有性。

②自然属性。

园林中浓郁的林冠、新鲜的花朵、明媚的水体、动人的鸣禽、俊秀的山石、优美的建筑及栩栩如生的雕像艺术等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艺术景观。

虽然各园的景观千差万别,但是都改变不了美的本质。

(3)功能:①狩猎②游玩③观赏④休憩⑤祭祀⑥集会、演说⑦文体娱乐⑧饮食3.简述园林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一)类型划分(1)按园林构园方式区分①规则式园林②自然式园林③混合式园林(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区分①皇家园林②寺观园林③私家(贵族)园林④陵寝(寝庙)园林⑤公共园林(3)按园林功能用途区分①综合性园林②专门性园林③专题园林④纪念性园林⑤自然保护区园林此外,园林类型还可以按国别划分,如中国园林、英国园林、法国园林、日本园林、印度园林等不胜枚举。

(二)园林的基本要素:(1)建筑(2)山石(3)水体(4)植物(5)动物4.世界园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世界园林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1章绪论中国行政制度史是以中国历代行政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以现代政治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分专题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中央行政、地方行政、行政监察、官吏选拔、官吏管理、胥吏、公文,以及教科文卫等各方面的制度。

中国行政制度史着重分析历代行政制度对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从中国行政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1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每一独立存在的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或者说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

”①中国行政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从广义来说,举凡中国历史上与行政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只有将行政制度的研究置放于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内进行,才可能动态地、全面地理解行政制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行政制度史的必由之路。

上述内容覆盖的时间,为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时期与秦汉至明清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封建制国家的行政制度,有些虽然渊源于奴隶制国家,但由于奴隶制及其以前的社会,年代久远,文献也不足为征,所以本书便把重点放在秦汉至明清这段封建制时代。

至于秦以前的奴隶制时期行政制度,只做简要介绍。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明史与巴比伦、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不同,这些国家曾多次被异族征服,都遭受过外来文明的侵略,因此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古老文化都未能完整、独立地保存下来。

只有在华夏大地上孕育生长的中华文化,一直连绵未断,持续发展。

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开始,直到现在,中华文化传统一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

这就决定了中国行政制度史的时间跨度大,地域辽阔,对象广博,内容丰富完整,对它的研究概括起来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历史上的行政管理及其效果,包括行政体制、行政机构设置、行政权力运行、行政环境、行政文化、行政思想,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9-19 6
信息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信息的五次变革
声音、手势、语言 文字符号进入人类社会 印刷术提供了新的信息活动手段 电磁波传递信息 计算机与通信的完美结合
信息科学技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作为 一种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共享成为人们共 同关注的问题。
2010-9-19 7
人类发展与信息传播
2010-9-19 29
网络信息论的发展
1961年,香农发表的论文“双路通 信信道”开拓了多用户信息理论。 随着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的迅 速发展,多用户理论的研究取得了 突破性的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从经典的 香农单向通信的信息论推广到多用 户信息理论。 多用户信息理论成为当前信息论的 中心研究课题之一。
2010-9-19
17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信息的传输系统。 通信系统:信息的传输系统。 如:电话、计算机系统 电话、
2010-9-1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
1.2 通信系统模型
信源、信道、 信源、信道、信宿
信源是消息的来源 信道是消息传送媒介 信宿是消息的目的地
信源 编码器 信道 译码器 信宿
干扰源
2010-9-19
2010-9-19
15
信息的主要特征
信息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不具 实体性,它必须依赖一定的消息形式才 能为人所获知。 可以度量 收到之前未知,获取之后可以认识事物 可以产生、存储、携带、处理、消失 可以共享、压缩
2010-9-19 16
第1章 概论(简介) 章
主要内容: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模型 1.3 信息论的起源、发展、研究内容 1.4 研究内容
在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的形式是消息, 消息又可以用各种信号来传递。 消息的特点是:收信者在收到消息以前是 不知道消息的具体内容的。 通信的过程: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 不确定性的消除,就获得了信息。 原先的不确定性消除得越多,获得的信息 就越多。
2010-9-19 14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1.1 信息的产生与传播 1.1.2 信息的定义与分类 1.1.3 信息的基本特征
但代数编码的渐进性较差,无法实现香农信道编码定理所指出的 结果。
1960年左右,提出了卷积码的概率译码。形成一系列概率译 码理论。 几十年来,相继出现很多编码算法,性能与香农限相差甚远, 以致人们认为香农限是不可能达到的。 1993年,法国学者C.Berrou等人提出了Turbo码的并行级联卷 积码,其性能与香农限非常接近,且复杂度较低可以实现, 为信道编码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共同构成现 代通信传输系统的全面要求。
2010-9-19 21
信源编码集中于解决传输的有效性问题; 信道编码集中于解决抗信道干扰和失真 问题,即解决传输的可靠性问题。
2010-9-19
22
第1章 概论(简介) 章
主要内容: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模型 1.3 信息论的起源、发展 1.4 研究内容
等效离散信道
20
2010-9-19
信息传输系统的性能要求
可靠性:使信源发出的消息经信道传输后,尽可能 准确地、不失真地在接收端重现。 有效性: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少的设备来传 输一定数量的信息。 保密性:隐蔽或保护通信系统中传输的信息,使它 只能被授权接收者获取,非授权接收者不能接收和 理解。 认证性:接收者能够正确判断接收到的消息的正确 性。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判定不是伪造或篡改的。
2010-9-19
23
1.3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传输手段的变化:语言文字印刷术电报、电话、网络 信息论的发展
1924年 H.Nyquist:信号带宽与信息速率的关系。指出如果以一定的 速率来传输信号,则需要一定的带宽,将信息率和带宽联系起来了。 1928年,R.V.Hartley:提出用对数度量信息。 1936年 E.H.Armstrong:增大带宽,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基于此思 想,提出宽频移调制。 1939年 Dudley:通信带宽>=传送的消息带宽
19
产生消息的源,消息可以是文 字,语言,图像。可以离散, 可以连续。随机发生。 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消息的统计 特性和产生信息的速率
通信系统模型进一步细分
对信源输出进 行变换,求得有 对信源编码输出变换, 效性 提高抗干扰性
将信道编码输出变 成适合信道传输的方 式 信号从发端传到收 端的介质 信道的中心问题是 研究信道的统计特性 和传信能力,即信道 信道 容量
2010-9-19 30
20世纪60年代:R.E.Kalman&R.S.Bucy:递 推滤波算法(引入状态变量)
将代数方法引入纠错编码,出现了信道编码译码 方法。
20世纪70年代:T.Kailath:信息过程理论。
解决了白高斯型检测问题/非~ 及线性最小平方估计/非~
密码学:对信源输出的消息进行加密以保证 通信的安全
2010-9-19 28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的发展
限失真信源编码的研究较信道编码和无失真 信源编码晚了近十年。香农在1948年的论文 中已体现了率失真函数的思想。 1959年,香农发表了“保真度准则下的离散 信源编码定理”,首先提出了率失真函数和 率失真信源编码定理。从此,发展成为信息 率失真编码理论。 1971年,伯格尔(T.Beger)给出了更一般信 源的率失真编码定理。 率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是信源编码的核心问题, 是频带压缩、数据压缩(信源压缩编码)的 理论基础。
发明了声码器,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
2010-9-19
24
控制论之父——维纳
N.Winner(维纳)
20世纪30年代“广义谐波分析理论”,首次对 信息系统中的随机过程进行谱分析。 20世纪40年代:将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的观点 引入通信和控制领域,揭示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 的统计本质。 20世纪50年代:提出干扰作用下的最佳滤波定 理。
这些形式构成消息的条件有两个:
能够被通信双方所理解 可以在通信中进行传递和转换
2010-9-19 12
可用不同类型的信号(如声、 光、电)传递同一消息。 如“母病愈”这种关于母亲 身体状况的信息,用汉文“母 病愈”的消息来表述,然后用 电报系统把汉字转化为莫尔斯 信号 码,再转化,调制成电信号进 行传输。 此时电信号里载荷有汉文消 是消息的载体。用来表示消息的物理量。 息“母病愈”。 声音信号
1978年,他们又提出了改进算法,并证明此方法可以达到信源的 熵值。 1990年,贝尔(Bell)又对LZ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改进。 目前,LZ广泛应用于文本的数据压缩。
2010-9-19 27
信道编码理论的发展
60年代起,信道编码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1950年,出现了汉明码,把代数方法引入纠错码的研究,形 成了代数编码理论。
2010-9-19
5
信息的产生与传播
信息这一概念是在人类社会互通情报的 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时刻离不开接收信 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花儿开放时的色彩和花香,都是信息,引诱蜜蜂 蝴蝶为其授粉。 古代烽火台上的狼烟,传递的也是信息,通知人 们有敌来犯。 张贴画像,传递的人的相貌信息,用于寻人。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沿着信息不断膨胀的方向前进的
一个社会信息量小,传播效率低,发展速度慢 一个社会信息量大,传播效率高,发展速度快,一日千里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都今非昔比
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观众 电视诞生仅13年,达到同样数量的观众 互联网自1993年对公众开放,只花了4年时间即拥有同样数量的用户
2010-9-19
10
信息的定义与分类
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1948年,维纳) 通俗地理解:信息被认为是消息、知识、情报。 信息与其联系密切,但信息的定义更深刻、广 泛。
信息不等同于消息 知识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的高层次的信息 情报是军事上专用的一类特定的信息
2010-9-19 11
将概率统计 概率统计的观点和方法引入到通信理论研究中,揭示了通信系统 概率统计 中传输的对象 传输的对象是信息,并对信息给出科学的、定量的描述,指出通 传输的对象 通 信系统设计的中心问题是在随机噪声干扰下如何有效地传送信息, 信系统设计的中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编码(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并且从理论 实现 理论 上证明 证明了可以达到的最佳性能限。 证明
《信息论与编码》 信息论与编码》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9-19
2
主要内容:
2010-9-19
3
第1章 概论(简介) 章
主要内容:
1.1 信息的一般概念 1.2 通信系统模型 1.3 信息论的起源、发展 1.4 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2010-9-19
4
1.1 信息的定义、基本特征
1.1.1 信息的产生与传播 1.1.2 信息的定义与分类 1.1.3 信息的基本特征
推动信息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三项技术
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细胞 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经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大脑
2010-9-19
8
信息时代
信息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
研究的内容包括:信息的本质及其度量,信息的产生、获取、传播、 存储及处理。 研究的目的:扩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速度,提高信息的利用能 力
2010-9-19 31
第1章 概论(简介) 章
主要内容: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模型 1.3 信息论的起源、发展 1.4 研究内容
2010-9-19
32
1.4 信息论研究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