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侗族、侗寨其传统建筑概述
侗族建筑特点和保护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X
20XX
侗族建筑特点和保护
讲师:XXXX
日期:20XX-
More
-
目录
CONTENTS
1 侗族建筑的特点 2 侗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2
侗族建筑特点和保护
侗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蕴含的文化内涵,让人们
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向往
本文将介绍侗族建筑的特点,以及如何对其进 行保护
P 1 ART
侗族建筑的 特点
COMPANY LOGO
1
侗族建筑的特点
1. 依山傍水的环境选择
侗族建筑多位于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中, 这既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 利用,也体现了他们追求和谐、顺应自然 的哲学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侗族建筑 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侗族建筑的特点
2. 风雨桥和鼓楼的独特设计
侗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4. 研究和记录
通过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对侗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建筑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为未来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 宝贵的参考。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相关信息永久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 化遗产 总之,侗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 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政府、社区、旅游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让这些美丽 的建筑继续留存于世并传承下去
通过社区教育和参与活动,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侗族建筑的价 值和意义。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文化和历史 ,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和尊重意识。同时鼓励民间艺人 传承技艺,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影 响力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丰富多样,一般可分为侗寨、侗居、侗寨群三种类型。
侗寨是指侗族传统的大型聚居建筑,通常由数百户或数千户人家组成,呈环形或半环形分布。
每户建筑往往形似建筑小宇宙,有自己的庭院、堂屋和房间等,居住面积较大,有的还配有石灶和酒窖等。
侗寨不仅是侗族居住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工作、信仰活动的场所。
侗居则是侗族传统的小型聚居建筑,一般由十几户或数十户人家组成,多为瓦房、竹架屋等简易房屋。
侗居分别分布在山谷中、高山处、水边旁等不同地形地貌上。
它们虽然规模不如侗寨,但却各具特色,植被丰富、山清水秀。
侗寨群则是指由多个侗寨组成的一种大规模聚居形式,各个侗寨之间相对独立。
侗寨群通常由地方统治者搭建,他们为了维护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将多个侗寨组织起来。
侗寨群的形成,不仅是人类聚落发展的历史性阶段,也是侗族发展历史上的特殊产物。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的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自然环境利用程度的高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以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分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同时,侗族传统聚落形态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侗族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体现了侗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习惯。
例如,侗寨的“巨龙”形态,体现出侗族人民亲近自然、崇拜动物的精神;侗居的瓦房结构,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才学传统和建筑技术;侗寨群的地理环境,展现出侗族人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利用等等。
因此,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刻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推动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对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启示,即在新建城镇和对传统城镇进行改造时,应注意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魅力和内容。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下面将从侗族民居、侗族音乐、侗族服饰、侗族节日等方面介绍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民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界了解侗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侗族民居通常是建在山腰或河畔的木质楼房,由许多层楼组成。
楼房上下相连,形成一整条长楼,被称为“侗寨”。
侗寨居民共同生活在同一条长楼内,楼房上层是居住区,下层是畜栏和存储区。
侗族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建筑和侗族的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侗族文化最具特色的方面之一。
侗族音乐通常使用侗族特有的乐器,如侗乡、侗筝、侗鼓等。
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吸引了广大的听众,深受人们喜爱。
侗族音乐多以表达爱国情怀、自然景观、劳动生活等内容为主题,通过音乐将人们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侗族服饰多样丰富,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侗族男子常穿白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裤子,有时还会戴上蓝色或红色的蓑帽。
侗族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上衣和裙子,搭配上花纹丰富的围裙和头巾。
侗族服饰展现了侗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一面,也展现了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侗族节日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刻。
侗族人民热衷于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日庆祝活动,如花山节、长桌宴、赛鸽比赛等。
侗族节日通常以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侗族节日不仅给侗族人民带来欢乐和快乐,也成为人们了解侗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魅力和内容,包括侗族民居、侗族音乐、侗族服饰、侗族节日等方面。
通过了解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增加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外国语学院08英语6班王玉杰0804014620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
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
下面我将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这三方面介绍一下侗族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非常有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这些建筑属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其结构之严谨,造型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上乘的杉木楔子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靠山居住,所以侗寨大多数修在河边,溪边。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最具盛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子,既可行人,又可躲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
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特制的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以瓦为顶顶长廊桥身。
桥身用四根柱子将楼抬起,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始建于19 12年,于1 92 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阳桥为木石结构大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77.76 米,桥道宽 3.75 米,桥面高11.52米。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是研究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聚落形态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是指侗族人民居住的村落和居住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区,由于山地地形复杂,侗族人民根据山势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聚落形态。
侗族传统聚落主要有三种形态:板屋、建筑群和河边村寨。
板屋是侗族传统聚落中最典型的形态。
板屋是用木头搭建的房屋,外墙用木板覆盖。
板屋造型简单,具有防火、防雨的功能。
板屋之间通常没有连通的天桥,居住在板屋里的侗族人民需要从一座板屋走到另一座板屋时,必须经过板屋下面的空地,这增加了交流的难度。
建筑群是由若干个板屋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一般由多个家庭共同使用。
河边村寨是侗族人民根据山地地貌和水资源的分布而建造的村寨。
这种村寨一般靠近河流,河流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还为村寨排水。
侗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传承。
侗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些聚落中代代相传,这些聚落不仅是侗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
其次是社会关系。
侗族传统聚落中的家庭之间经常互相帮助和合作,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
再次是环境保护。
侗族人民居住在山区,他们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规范和生活方式来保护环境。
最后是精神寄托。
侗族人民在聚落中建造了很多供祭祀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是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的表现,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侗族传统聚落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是密不可分的。
聚落的形态反映了侗族人民对山地地形和水资源的运用,而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侗族人民对文化传承、社会关系、环境保护和精神寄托的重视。
通过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侗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侗族房屋调研报告

侗族房屋调研报告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
侗族房屋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材料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一、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侗族房屋分为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两种类型。
传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房,采用悬空结构,没有地基,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结构能够适应山地地形,减少地基的占地面积,节约建筑材料。
侗寨建筑则是一种集体式居住形式,采用多层次布局,楼层之间通过建筑群和乡村道路相连。
侗寨建筑通常由多家族共同居住,中央是祭祀大厅,周围是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
二、侗族房屋的材料选择侗族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竹子。
传统木结构房屋使用杉木、柏木等硬质木材,这些木材质地坚硬、防水、耐腐蚀。
竹子作为侗族房屋的重要材料之一,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其轻便、耐久、抗震等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
此外,侗族房屋还使用石头、土坯等材料进行墙体和地面的建造,增强了房屋的稳固性。
三、侗族房屋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侗族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房屋的建造需要考虑地势、坡度等地理因素。
木结构房屋的悬空设计可以解决地势不平的问题,便于适应山地环境。
2. 物资条件:由于侗族居住地域偏远,物资较为匮乏,因此他们注重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木材和竹子是当地丰富的资源,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减少主要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
3. 文化影响:侗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房屋建筑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都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群生活的重视。
四、侗族房屋的现状及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侗族房屋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侗族人口选择了离开传统的侗寨建筑,迁居到城市地区,开始使用现代化的住宅。
另一方面,一些侗寨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材料老化等原因出现了破损和不完整的情况。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文化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侗族文化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建筑艺术:侗族的传统建筑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木屋建筑采用“三块石头,两块木板,一支弓箭”,不使用一颗钉子或一根绳子。
这种建筑技艺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还融入了侗族文化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
2.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侗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有歌舞、音乐、绘画、刺绣等。
侗族的歌舞艺术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歌舞形式独特,歌词质朴而深情,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
这些歌舞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题材,真实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尝新节”、“过水节”等。
这些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繁忙劳作之余放松身心、欢度欢乐时刻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舞蹈、歌唱、竞技等,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个性。
4.独特的民俗风情:侗族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如侗族婚俗、葬俗、祭祀习俗等。
侗族的婚俗庄重而独特,有着严格的仪式和讲究。
侗族的葬俗以天葬为主,融入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而侗族的祭祀习俗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侗族的语言文字、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
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采用汉字作为书写系统,但有自己的发音和词汇。
侗族的民俗传统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婚俗、葬俗、祭祀习俗等。
侗族的宗教信仰以“侗神信仰”为主,崇拜自然界和祖先。
侗族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如“侗神创世”、“侗族英雄”等,这些历史传说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侗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
导游基础知识:民族建筑——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种极富侗族特⾊的住宅建筑。
⼭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三层⼩楼房,楼下安置⽯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
楼上住⼈。
楼上前半部光线充⾜,是⼀家休息或⼿⼯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塘 ",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
第三层楼上设卧房。
⼀般⼀家⼀栋,也有的村寨,如⼴西三江县的苗江、⼋江、林溪⼀带,多聚族⽽居,将同⼀房族的房⼦连在⼀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带,⼤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楼上存放粮⾷杂物。
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圈都在屋侧房后。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阑"式建筑的特⾊,多为三屋以上的⼲阑式⽊楼,底层为猪⽜等养牲杂屋,楼上住⼈,⽊楼都有⾛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休息,俗称"吊脚楼"。
这种⽊楼,有⾼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颗钉⼦,全系卯榫嵌合,显⽰了侗族建筑⼯艺的⾼超。
室内布局,⼆层楼有⽕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
他们还保留了越⼈"坐皆蹲居"的古俗,饮⾷⽤矮脚⼏案。
坐的是原始⽊凳,很难找到⾼脚桌椅。
做饭时柴⽕要由西⽅放进。
因为传说西⽅是侗族发源的地⽅,⽕种是祖先从西⽅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的形式,⽊楼喜配上⾛廊和雕花栏⼲。
寨⾥的⽔井,喜⽤雕花的青⽯板砌个⼩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相间的花鱼。
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
就连寨⾥的道路也以青⽯或卵⽯铺砌时,⼈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分美观,故称"花街"。
所以,进⼊侗乡,使⼈有如进⼊画廊之中。
侗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材料

侗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材料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
侗族的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建筑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总结汇报:一、侗族建筑概述: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侗族聚居区,并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其特点主要有:1. 建筑材料:侗族建筑多使用木材、竹子、石头等天然材料。
其中,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常用的木材有柚木、楠木等。
木材的使用使得侗族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保温性能。
2. 建筑形式:侗族建筑以屋檐飞翘、建筑倾斜为特点。
侗族人认为屋檐越翘越好,呈“七夕钩”形状,象征富贵和好运。
同时,建筑倾斜的设计有助于排水和防止积雪。
3. 建筑布局:侗族建筑一般采用横向布局,即在山坡上平整出一段地,然后在该段地上建造房屋。
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利于利用山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浪费。
二、侗族建筑类型:1. 台楼:台楼是侗族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
台楼一般都是多层楼房,下层为堂屋,上层为房间,由坡地上凸出的台基上建造而成。
台楼通常采用“回廊式”建筑形式,即每层都有前廊和侧廊,形成独特的空间组织结构。
2. 阁楼:阁楼是侗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供村落里的男子群体使用。
阁楼建筑外观华丽、气派,内部设有床铺、桌椅等生活用具。
阁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注重红墙黛瓦和飞檐翘角的装饰。
3. 排屋:排屋是侗族建筑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一般是多户居住的集体房屋。
排屋沿山脊线分布,每户之间密不可分。
排屋建筑以挂脚楼为主,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石基,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三、侗族建筑特点:1. 形式独特:侗族建筑独具特色,屋顶飞檐、屋檐翘起的形式使其在众多建筑中独树一帜。
2. 色彩明亮:侗族建筑多采用红色、蓝色、绿色等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
3. 纹饰丰富:侗族建筑的门窗、楼梯、梁柱等部件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画画,纹饰丰富多样。
侗族鼓楼的介绍

侗族鼓楼的介绍
侗族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建筑物,也是侗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侗家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鼓楼在侗寨中一般建于山坡或平地上,与寨中房屋紧密相连,形成一组建筑群。
鼓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层层出檐。
鼓楼通常为两层,少数四层或五层,有的甚至七层。
鼓楼的设计构造一般根据村寨大小、人口多少而定。
侗族鼓楼在侗寨中主要作用有:一是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如集会、开会);二是作为村寨的象征(如象征寨王);三是作为村寨的指挥系统(如指挥村寨狩猎)。
侗族鼓楼在建筑风格上既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也有共同的地方。
侗族鼓楼建筑的风格千姿百态:有的鼓楼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则呈圆形、六角形或多边形;有的还呈多层相叠式;有的以圆木为柱,以铁钉为梁,其上覆盖一层木质或竹片等物。
在侗族的鼓楼中还建有专门用来存放杂物和生产工具等物品的“杂物楼”。
侗族鼓楼结构奇特,它是由一根或数根大木柱支撑整个鼓楼框架。
—— 1 —1 —。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是中国传统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区。
侗族传统村落建
筑景观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是一种融合了民族特色、
地方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建筑群体。
它包括居住建筑、祭祀建筑、公共建筑、城墙和平台等。
村落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高脚楼、木构架、土墙、木雕等。
这些建筑采用了传
统的材料和工艺,结构稳固,形式美观,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一方面,一些村民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选择了搬迁到城市或近郊地区,导致村落
人口减少,建筑物空置和废弃;一些村落建筑遭到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盗窃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应加强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明确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范围和工作职责,加强对建筑
物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还应加强科研力量,加强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调查、研究和
评估,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保护与分析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不仅能够保护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
价值,也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还能够增强侗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和文化认同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侗寨鼓楼导游词解说导游

侗寨鼓楼导游词解说导游
大家好,欢迎来到侗寨鼓楼。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侗寨鼓楼是侗族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通常建在侗寨的中心位置,起到宣传和聚集民众的作用。
鼓楼高大宏伟,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
它由木质结构搭建而成,上面雄伟的角楼上有
大锅鼓。
每逢重要节日和庆典,侗族人民会在这里敲鼓、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独特
的民俗文化。
鼓楼还是侗寨的中心地带,周围有许多民居、商店和集市。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侗
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
特色手工艺品包括侗族的织锦、木雕和蜡染等。
特色美食包括酸汤鱼、糯米糍粑、酸豆角等,都是侗族人民的传统美食,口味独特丰富。
鼓楼周围还有很多传统的民居,这些民居是木质结构,风格古朴,保留了侗族传统的
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
在侗寨,您可以欣赏到真实的侗族民居,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侗
族生活。
除了鼓楼和民居外,侗寨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和活动。
比如,您可以参观侗族的歌舞
表演,欣赏到他们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您还可以穿上侗族的传统服饰,亲身体验一把
侗寨的生活。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在侗寨鼓楼中度过愉快的时光,体验到侗族的独特文化和风情。
谢谢大家!。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侗族是居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下面将介绍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村落规划。
侗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岩石为基础,房屋又分别为居住、杂物和风雨挡三部分。
侗寨里的屋宅多为三层或四层,居住层主要为人们居住,杂物层用来存放杂物,风雨挡则用来挡风遮雨。
侗寨都建在山坡上,村落呈阶梯状分布,错落有致,景色秀丽,给人一种宛如童话世界的感觉。
侗族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侗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每年侗族春节、侗族花山节等节日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侗族花山大赛、侗族龙船竞渡等。
这些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更是传承和弘扬了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的魅力还表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上。
侗族有着丰富的歌舞艺术,其中以侗族大歌最为著名。
侗族大歌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曲调,歌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侗族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如竹马舞、花灯舞等,舞蹈动作矫健而柔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传统服饰、婚俗和民间信仰等。
侗族服饰以手工织造为主,色彩斑斓,图案独特。
侗族婚俗讲究礼节,婚礼庄重而隆重,举办婚礼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程序。
侗族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如崇拜自然和祖先,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在侗族社会中流传。
侗族文化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加强研究和宣传,使侗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侗族文化的魅力。
侗寨鼓楼简介

侗寨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一种传统木构建筑,通常作为集会和议事的场所。
鼓楼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以下是关于鼓楼的一些详细信息:
1. 建筑特点:侗寨鼓楼通常由杉木制成,采用穿斗式结构,即柱与梁之间通过榫卯连接。
鼓楼的建筑形式多样,有的是多柱式,即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衬柱构成;有的则是独柱式,由一根中心柱支撑,直通顶端,底部有四根衬柱。
2. 功能作用:鼓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它还承载着侗族人民的集会、议事、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
在鼓楼中,村民们会聚集起来讨论村寨大事,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甚至进行歌舞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
3. 文化意义: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艺,还体现了侗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
每一座鼓楼都是侗族人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是侗寨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心。
此外,肇兴侗寨是一个著名的侗族村寨,拥有五座集中的鼓楼群,这些鼓楼不仅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了解侗族文化的窗口。
总的来说,侗寨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精美的木构建筑,更是侗族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而闻名,下面将给您介绍一些侗族的人文特点。
一、历史渊源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侗族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黔东南地区,后迁徙至湖南、广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语言文字侗族人民主要使用侗语进行交流。
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支的一种语言,以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象形文字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书写方式。
三、传统服饰侗族人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男性主要穿着长衫、短打、腰带,女性则以长衫、长裙、头巾等为主。
服饰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刺绣、蛙纽、银饰等,极具民族特色。
四、民间音乐舞蹈侗族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而著名。
侗族的民间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如葫芦丝、苦丁笙等,悠扬的旋律和柔美的节奏让人陶醉其中。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演奏乐器,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民居建筑侗族人民的民居建筑以侗寨为主要代表,侗寨是侗族居住的特色村落。
侗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木结构,屋顶两边各有两个倾斜的角度,形似羊角。
寨中的建筑以“三堂两院”为主,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
六、丰富的民俗活动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其中,腊八节、苗年、苗族杀猪节等是侗族人民比较盛大的节日。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歌舞表演等活动,沉浸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
七、传统工艺侗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
银饰制作、木雕、刺绣等是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传统工艺品以其细腻精致、注重细节的特点而广受赞誉。
总之,侗族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俗、服饰、音乐、建筑等文化元素,彰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侗族建筑介绍

侗族建筑介绍
侗族的住房,是以干栏式竹楼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在竹木结构的竹楼上加盖木板墙、瓦、瓦当,再盖木板房。
鼓楼,也称“歌堂”,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侗族聚居地,都有鼓楼。
鼓楼是侗族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它是侗族人民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活动和风俗习惯的中心,它不但是侗族人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侗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侗族建筑,一般由正房、偏房和厢房组成。
正房为整座鼓楼中最高大宽敞的一幢,由正厅和两边各一间偏房组成。
正厅和偏房是鼓楼内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正屋与偏房之间连接部分,由柱子和大梁构成。
梁上梁一般用杉木制成,高约四尺许,上雕龙或凤,梁柱间横搭有长约二尺左右的木枋或木柱,一般用三根,中间一根较大。
这种结构既美观大方,又能起到承重作用。
在正厅前设有供桌和供台。
供桌是用杉木制作,上面有一块木板做成的台子,供人活动时坐、立之用。
—— 1 —1 —。
侗族木质结构营造技艺的建筑种类

侗族木质结构营造技艺的建筑种类介绍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凭借独特的建筑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侗族木质结构营造技艺在不同建筑种类中的应用。
侗寨木楼•木楼是侗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木楼的主体结构采用木材搭建,通常为三至六层。
•木楼结构坚固,灵活耐用,不需要使用一颗铁钉。
•每个楼层都有独立的功能区域,包括生活区、储物区、娱乐区等。
•木楼外观雄伟壮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鼓楼•鼓楼是侗族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鼓楼通常建在侗寨的中心位置,起到集会、传达信息等功能。
•鼓楼的主要结构采用玉楼、石柱和木制建筑材料,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鼓楼上方通常悬挂着大鼓,用于告示、警报和庆祝等活动。
侗族民居亮山板屋•亮山板屋是侗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亮山板屋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进行搭建,结构简单且坚固。
•板屋墙面一般采用竹篾编织而成,具有良好的通风性。
•板屋内部空间合理,分为生活区域和储藏区域等。
•亮山板屋的外观造型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高脚楼•高脚楼是侗族民居中的一种特殊建筑类型。
•高脚楼采用木材进行结构搭建,其中脚柱高耸,楼层高度较高。
•高脚楼下方一般设有柱廊或民宅,用于防止洪水和虫害进入。
•高脚楼的外形独特,层层修整,形成壮观的建筑景观。
侗族建筑技艺组构技艺•侗族建筑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技艺是组构技艺。
•组构技艺主要指利用木材和石材进行结构的搭建和组装。
•组构技艺精湛独特,能够使建筑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木工技艺•侗族传统木工技艺在木质结构营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木工技艺包括木雕、木刻、拼凑等工艺和技巧。
•传统木工技艺使得侗族建筑具有丰富的装饰和艺术价值。
友尽关系•在侗族木质结构营造技艺中,友尽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友尽关系指的是不使用任何铁钉等金属连接件而使建筑具有良好的结构性和稳定性。
侗族古寨建筑介绍

侗族古寨建筑介绍侗族古寨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侗族古寨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下面将介绍一下侗族古寨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侗族古寨建筑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材料,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结构楼房、石头房屋、吊脚楼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脚楼,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吊脚楼是侗族古寨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
它的特点是楼房悬挂在高处,下面有一段空隙,可以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
吊脚楼的悬挂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洪水对楼房的侵害,还可以防止蛇、老鼠等动物进入楼房。
此外,吊脚楼还具有通风、采光、保温等优点,使人们在楼内生活更加舒适。
侗族古寨建筑的外观造型独特,常常呈现出层层叠加的形式。
楼房通常分为三层或五层,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功能。
一层通常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二层是居住空间,三层则是起居场所。
屋顶采用斜坡状设计,以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屋顶还常常装饰有彩色木雕,给人以美的享受。
侗族古寨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讲究。
楼房内部常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造诣。
墙壁上常常绘制有各种图案,如花草、鸟兽、人物等,寓意着幸福、美好和吉祥。
侗族古寨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侗族人民在建筑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建筑成为了一个文化载体。
侗族古寨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雕刻、绘画和装饰,这些都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古寨建筑代表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它不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侗族古寨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侗族古寨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它以吊脚楼为代表,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材料,外观造型独特,内部装饰精美。
侗族古寨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
侗族古寨建筑介绍

侗族古寨建筑介绍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建筑独具特色,富有民族风情,其中的古寨建筑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侗族古寨是侗族人民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寨建筑一般选址高处,周围环境优美,便于防御敌人。
古寨的建筑布局通常分为上寨、中寨和下寨,上寨多为军事要地,中寨是生产和居住区,下寨则是田地和农田。
整个古寨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结构。
侗族古寨建筑主要包括木质结构的房屋、鼓楼和舞台。
木质房屋是侗族人民居住的场所,木材是侗族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木材,建造出独特的房屋。
这些房屋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屋顶多为斜坡式,用石板或木板铺设,以防止雨水渗入。
房屋内部通常分为三间或五间,中间是堂屋,两侧是卧室和厨房。
房屋的墙壁多用竹子编织而成,灵活耐用。
鼓楼是侗族古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通知民众、集会、交流的作用。
鼓楼一般位于古寨的中心位置,高耸挺拔。
鼓楼的主体结构是木质的,上面有一个巨大的鼓,用来打击告知重要事件。
鼓楼的四周有楼梯,方便人们上下。
站在鼓楼上,可以一览古寨的全景,感受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舞台是侗族古寨建筑的另一亮点,也是侗族人民举办各种庆典和活动的场所。
舞台一般位于古寨的广场上,呈圆形或方形。
舞台的主体是木质的,上面有雕刻精美的花纹,非常具有观赏性。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侗族人民会在舞台上表演传统舞蹈和歌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
侗族古寨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在古寨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这些都是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古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也充分考虑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需求,既满足了居住的需要,又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
侗族古寨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侗族古寨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侗族文化,同时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侗族、侗寨及其传统建筑概述一侗族自称Gaeml,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侗族人口为296万,居56个民族人口第12位。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域,即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带和湖北鄂西恩施地区。
我省怀化市通道、新晃、芷江三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会同、洪江及邵阳市的城步、绥宁等县分布较为集中,人口约84万。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被称为“黔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黔的地方设立了黔中郡。
至唐宋时代,“黔”的名称演变为“峒”或“峝”,“黔首”也演变为“溪峒之民”或“峒民”。
当时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羁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
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
”《炎徼纪闻》也载:“聚而成村者为峒,其酋长曰峒官。
”羁縻州一般辖若干“峒”。
侗族自称最早见于宋代史籍的是用反切方法记为:“仡伶”或“仡览”。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副峒官吴自由。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在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览”。
辰、沅、靖州之地就是今天湖南的新晃、芷江、靖州、会同和贵州的玉屏、天柱、三穗一带,正是侗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
证明,侗族先民在唐宋时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入史册,侗族这一族名的来历与“溪峒”之名有密切关系。
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侗族历史源流,史学界存在四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土著人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浔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经柳江、融江迁徙到侗乡的,因为侗乡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侗族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进寨”歌,歌中有这样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份是土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
然而多数民史学家、考古学家认为,侗族世居祖先源于百越。
百越是史前时期广泛分布于广西、广东两省南亚热带地区的一个庞大的族群,这个族群可能由很多支系组成。
而百越族群又可能是源于广西百色盆地80.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已学会使用手斧的亚洲古人类种群。
但侗族具体源于百越哪一支系,目前尚无定论。
有的认为起源于“骆越”,有的认为起源“干越”,还有的认为起源于“西瓯”。
因为侗族先民只有壮侗语系语言,没有文字,确实也不好查考。
从侗族后裔划分的佬侗、但侗和佼侗看,不同支系,侗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也有人认为,侗族起源也可能来自百越的不同支系。
他们中一部分可能先后从广西经融江水路逐步迁徙至湖南通道,继而向北或东北方向扩散至靖州、会同和城步、绥宁。
另一支可能经都柳江进入贵州榕江地域,继而向北扩散至黎平、锦屏、天柱、三穗、玉屏,再向东扩散至湖南的新晃、芷江、洪江等地。
所以,侗族起源至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过,单从现已掌握的史料分析,侗民族依然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民族。
现侗族集中分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越)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
虽然上述侗区形式上纳入了王朝管辖,实际上因为这里位置偏远,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依山林而居,无酋长,无版籍”的原始社会状态。
直到唐代,中央王朝在侗区建立羁縻州、县以后,“树其酋长,使之镇抚”,该地区才开始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早期封建社会。
当时在侗区设立的州、郡有羁縻晃州(大体包括今湖南的新晃侗族自治县全境以及芷江和贵州的天柱县一部分)、叙州潭阳郡(含龙标、潭阳、朗溪三县,包括今湖南的芷江、会同、靖州和贵州的锦屏、天柱、黎平东部)、思州宁夷郡(包括今贵州的岑巩、石阡、玉屏、三穗和镇远东部)、古州乐兴郡(包括今贵州的从江、榕江和黎平的西南部)、融州融水郡(包括今广西三江、融水和龙胜西北部),并由唐王朝在“峒区”任命了当地大姓首领为刺史。
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王朝衰落,无力统治边疆少数民族,侗族中的大姓土豪自称“峒主”,分管诚、徽二州,辖十个峒,今天的靖州、会同、芷江、绥宁、通道、黎平、锦屏、天柱等地均属“十峒”范围。
当时,峒作为侗族社会内部的行政区划,峒中的政治、经济、军事都由“峒主”把持。
北宋时期,侗族的首领们先后归附封建王朝,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朝廷则让他们世袭土官。
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首领向光普投宋,被封为古州(今新晃和玉屏境内)刺史。
大观二年(1108年),靖州西道杨再立献土地周三千余里,户四千五百,人一万一千,朝廷亦封其为刺史官职。
尽管有职无权,但因汉族文化影响,其政治经济亦有一定发展。
在王朝势力影响到的地区,“峒首”们也开始创立城池,比附王民,建立学堂。
据《文献通考》载,当时诚州附近的首领已经“创立城寨”,将那些居住城内的侗民成为“王民”,而那些居住“峒首”城堡附近的“峒丁”被称为“熟户”,那些居住边远山区的则被称为“生界”。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汉人不断迁入,他们随之也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侗区的经济发展。
元代对侗族的统治沿袭了唐宋以来的“羁縻”政策。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征服“九溪十八峒”,侗族地区的土官大部分归附元朝,朝廷“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立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收服五开(今贵州黎平县)和古州(今贵州黎平西北和锦屏一带)等侗族地区,得到223峒,人口15000多人。
朱元璋对归附的土官均原官授职。
1414年,明王朝设立黎平、新化二府,委任流官直接管辖土司,在侗族地区出现“土流并治”的统治局面。
由于明初朝廷实行“拨军下屯,拨兵下寨”政策,封建统治者把侗民赶进深山老林,他们占田圈地,失地侗民处水深火热之中,不得已揭竿而起,奋起反抗。
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爆发吴勉领导下的侗民大起义,20万众起义军直捣靖州,威震湖广。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王朝命令汤和为总兵,随同楚王朱祯领兵30万镇压。
上黄一战,起义军失利,吴勉被俘就义。
吴勉领导的侗民大起义失败后,明王朝在侗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侗族地区的封建统治。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朝在今锦屏县地设置铜鼓卫,屯军18000余名,圈占土地354顷,又使得大批侗族农民流离失所。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锦屏上婆洞一带又爆发了林宽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清王朝的屯堡制度更为严密,卫以下设立百户、总旗、小旗等,小旗又辖屯军。
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古州厅时,“设理苗同知一员,总兵一员,千总二员,驻兵二千四百,安屯军二千八百余户,”“以资控驭。
”乾隆元年(1736年)在古州设立左、右卫,共有屯堡40个,屯军2519户,每户授上等田6亩,或中等田8亩,或下等田10亩。
这些土地都是从侗族农民手中抢夺去的熟田。
由此导致侗民生活无着落,官逼民反,侗民不断发动一次次起义,又一次次被镇压下去,大批人员逃亡,田园荒芜,出现大量“绝户田土”,继而成为屯军的土地。
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天柱县一带的土地已高度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再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又爆发了姜映芳、姜芝灵、梁维平等领导的侗民大起义,并持续了二十余年,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侗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实行保甲制度,利用封建上层人物充当伪乡长、保长和甲长,对侗民进行残酷统治,再加上天灾、瘟疫,侗民生活苦不堪言。
1920年,天柱县暴发瘟疫,小小县城病死300余人。
1925年,天柱大旱40余天,田土龟裂,粮食颗粒无收,继而洪水泛滥,斗米价涨1200文,人们吃野菜、挖蕨根,饿死病亡无数。
加上国民党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民族同化政策,成立“改良风俗委员会”,制定同化计划,强制侗民“一律改用汉服”,勒令侗族妇女改着汉装,激起侗民无比愤慨。
在解放战争中,侗族人民自发地进行革命斗争,组织了武装游击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桂北龙胜游击队”、“湘桂黔边区人民解放军总队”、“通道人民翻身队”(后改为“防匪大队”)等武装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残余土匪势力作斗争,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消除了侗族地区的百年匪患,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建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建立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建立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建立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年建立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1987年建立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侗族人民获得彻底解放。
自唐代在侗族地域建立羁縻州县至民国初年,侗族人民受到历届王朝直接或间接管辖,但在侗族内部长期保留了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制度。
“合款”是村寨间或地域性的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盟,主要目的是应付外族人的入侵和盗匪的掳掠。
款有小款、大款和联合大款。
小款是相邻的村寨或数十寨的联盟,常以联款时的户数命名,如“千三款”,是由从江县的银潭、占里、谷洞、帮土和黎平县的双江、四寨等村寨组成的一个小款,号称有1300户。
“千七款”是由从江县的高千、央里、则里、德秋、会里、弄吾、平友、流架等村寨组成,即有1700户组成的“款”。
大款由若干个小款组成,上述的“六洞”又称为“六洞款”,224个村寨,方圆近500平方公里。
“款”的组织较严密,“款首”从寨老中推举,无任职期限,有事则主持款会,无事则在家务农,无报酬,是一种义务性的职务。
“款脚”,即专职的通信联络员,负责与各寨的通信联系,承担鼓楼火堂用柴和遇警击鼓报信,其生活费用由村民负担。
“款坪”是款境内较适中的空旷地,是款民众集会的地点,一般立有“款碑”。
“款约”是一款之内的村规民约,由寨老和款首们议定,是款辖区内村民的行动准则。
“款军”由款内的壮丁们组成,是抗敌御匪的主要力量。
联款之内,凡有重大的社会政治、军事问题,都要召集款众到款坪集会,名为“起款”,平时逢农闲时节则组织各寨举行赛芦笙、斗牛、讲款等活动。
侗族村寨过去都由寨老们来管理,寨老又称为乡老。
他们大都是寨内有声望的族长和头人,也有少数是青壮年。
寨老一般都能说会道,懂得本寨历史和风俗典故,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
寨老没有特定的经济收入,依然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村寨办事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