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宋聚红;王海山;吴然;刘玉芹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对‘石秋葵
1号’‘红玉’和‘五福’这3个品种进行了5个种植密度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密
度对其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茎粗、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等影响差异显著.随种植密度的
增大,茎粗、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株高逐渐增高,667m2
产量先缓慢升高后快速降低,在株距45、50 cm(中密度)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在株
行距45 cm×70 cm和50 cm×70 cm时,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最优.
【期刊名称】《中国瓜菜》
【年(卷),期】2019(032)003
【总页数】3页(P47-49)
【关键词】黄秋葵;株距;生长势;抗病性;产量
【作者】宋聚红;王海山;吴然;刘玉芹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石家庄05002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石家庄05002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石家庄05002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
院石家庄0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黄秋葵属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热带[1],主要可做纤维用、菜用和
饲料用,有极高的经济用途和食用价值[2-3]。

黄秋葵传入我国较晚,最初多作观
赏蔬菜栽培,北方栽培较少。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黄秋葵的营养保健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和重视,成为近年发展潜力极大的一种新兴特色菜,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4-5]。

但由于栽培技术落后,导致产量低和商品性差。


秋葵是喜温性植物,对光照尤为敏感,要求光照时间长且充足[6],因此合理密植
是实现黄秋葵高产优质的关键。

前人对黄秋葵种植密度的研究多与播期、施肥等其他影响因素相结合,而单一研究种植密度对黄秋葵影响的报道较少。

笔者以‘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为材料,研究5个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黄秋葵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更有力的种植密度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共分5个点,分别为安国市奉伯村、保定市定兴县(河北国研种业有限公司)、邯郸市魏县(魏县绿参黄秋葵种植专业合作社)、衡水市枣强县卢王坊村、石家庄市栾城区乏马村。

1.2 试验设计
2017—2018年,试验地选择地势开阔,无树木、建筑物等遮阴,地面平整、前
茬一致,土壤及肥力均匀的地块。

试验选用‘石秋葵1号'‘红玉'(由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提供)和‘五福'(市售)3个品种,设5个不同密度处理,行距定
为70 cm,株距分别为60、55、50、45、40 cm;每小区(30 m2)分别种植70、77、84、91、105 株。

3个品种,5个种植密度,5 次重复,共75个小区,试验地周围至少设1 行保护行。

生长期间治虫不治病,以鉴定参试品种的抗病性。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长势调查调查并记录茎粗、株高、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

茎粗以第1 真叶下部节间为基准测量;株高以根茎基部到生长点为基准测量;单株结果数以每次
采收量计数到最后进行统计;单果质量用电子称称量(30个果的平均值)。

1.3.2 抗病性调查采用田间观察法,统计植株生长期内病毒和疫病的发病率,分级标准如表1。

1.3.3 产量调查黄秋葵进入熟果期后每天采嫩果1 次,及时称重并记录数据,统计单株产量和每处理的小区产量,计算折合667 m2产量。

表1 黄秋葵病毒病和疫病发生的分级标准级别ⅠⅡⅢ病毒病植株变矮结实率低幼叶顶部细嫩叶片,呈现花叶或褐色斑纹状疫病叶片和果实出现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叶片、主茎和果实出现褐色病斑全株萎蔫或猝倒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Excel 2007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的影响
2017—2018年在5个试验站调查‘石秋葵1号'‘红玉'‘五福'的茎粗、株高、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

统计5个试验站的数据,计算平均值。

2.1.1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茎粗的影响由表2 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石秋葵1号'和‘五福'茎粗显著下降,仅‘红玉'在株距50 cm 时茎粗略有升高;3个品种的茎粗,均在株距60 cm 最粗,40 cm 最细。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最大茎粗分别为4.60、4.37 和4.28 cm;最小茎粗分别为,4.45、4.14 和4.06 cm。

表2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茎粗 cm[注]表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在0.05 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株距60 55 50 45 40五福4.28 a 4.24 ab 4.20 b 4.11 c 4.06 c石秋葵1号4.60 a 4.57 ab 4.55 ab 4.51 bc 4.45 c红玉4.37 a 4.33 a 4.35 a 4.32 a 4.14 b
2.1.2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株高的影响由表3 可知‘,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
的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基本呈逐渐增高趋势,均在株距40 cm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06、1.73、1.70 m。

‘红玉'和‘五福'在株距60、55、50 cm 时株高差异不显著,而3个品种均在株距40~45 cm 时株高差异显著。

2.1.3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单株结果数的影响由表4 可知‘,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单株结果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3个品种的单株结果数在株
距60 cm 时最高,均为45个;株距40 cm时最低,分别为37、39、38个。

‘石秋葵1号'和‘红玉'在株距60、55、50 cm 时单株结果数差异不显著;但当
株距降至40 cm 时,单株结果数显著减少。

表3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株高 m株距/cm 60 55 50 45 40石
秋葵1号1.82 cd 1.79 d 1.85 c 1.94 b 2.06 a红玉1.68 b 1.68 b 1.67 b 1.69 b 1.73 a五福1.53 c 1.55 c 1.56 c 1.61 b 1.70 a
表4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单株结果数株距/cm 60 55 50 45 40石秋葵1号45 a 45 a 44 a 41 b 37 c红玉45 a 44 a 44 a 44 a 39 b五福45 a 43 ab 43 ab 42 b 38 c
2.1.4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单果质量的影响由表5可知,单果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株距40 cm 时降至最低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在株距60 cm 和40 cm 之间的单果质量相差分别达9.9、5.1 和4.4 g。

表5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单果质量 g株距/cm 60 55 50 45 40石秋葵1号27.7 a 26.2 b 24.8 c 20.9 d 17.8 e红玉25.2 a 24.1 b 22.9 c 22.6 c 20.1 d五福22.7 a 22.0 b 20.5 c 20.3 c 18.3 d
2.2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抗病性的影响
在2017—2018年,调查5个试验站‘石秋葵1号'‘红玉'‘五福'的平均病毒病
和疫病发病率,3个品种在5个种植密度下共调查500 株。

所有品种在株距40~50 cm 时无病毒病发生;株距55 cm 时,仅‘红玉'和‘五福'发生病毒病;株距
60 cm 时,3个品种均发生病毒病。

疫病在各种植密度下均有发生,在株距55~60 cm 时较40~50 cm 时发生严重。

由此可知,株距为50、45、40 cm 时,黄秋葵的抗病性较强(表6)。

表6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抗病性品种石秋葵1号红玉五福株距
/cm 60 55 50 45 40 60 55 50 45 40 60 55 50 45 40病毒病发病率/%1.6 0.0
0.0 0.0 0.0 1.8 0.2 0.0 0.0 0.0 1.8 0.6 0.0 0.0 0.0疫病发病率/%0.8 0.0 0.0 0.2
1.6 0.8 0.2 0.4 0.0 1.0 1.0 1.4 0.0 0.0 0.0
2.3种植密度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在5个试验站调查‘石秋葵1号'‘红玉'‘五福'的单株产量,并折算667 m2产量。

2.3.1 种植密度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由表7 可知,随种植密度的增大,3个品种的单株产量显著下降,在株距40 cm 时单株产量最低。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
福'的单株产量最高值分别为1.25、1.13 和1.02 kg;单株产量最低值分别为0.66、0.79 和0.70 kg;3个品种的最高和最低单株产量相差达0.59、0.34 和0.32 kg,均差异显著。

表7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单株产量 kg株距/cm 60 55 50 45
40石秋葵1号1.25 a 1.16 b 1.09 c 0.85 d 0.66 e红玉1.13 a 1.07 ab 1.00 b 0.99 b 0.79 c五福1.02 a 0.95 b 0.88 b 0.84 c 0.70 d
2.3.2 种植密度对667 m2产量的影响由表8 可知,株距在60、55、50 cm 时的黄秋葵产量差异不显著。

3个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均为先缓慢升高后快速下降‘;石秋葵1号'在株距50 cm 时产量最高,在株距40 cm 时产量最低;
‘红玉'和‘五福'在株距45 cm 时产量最高,在株距60 cm 时产量最低。

综上所述,黄秋葵在株距50 和45 cm 时产量较高。

表8 ‘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667 m2产量 kg株距/cm 60 55 50
45 40石秋葵1号1 943.55 a 1 994.18 a 2 035.17 a 1 721.81 b 1 537.48 c红玉1 756.61 b 1 822.94 b 1 868.40 ab 2 016.23 a 1 840.40 b五福1 588.50 b 1 628.01 ab 1 648.77 ab 1 708.96 a 1 631.90 ab
3 讨论与结论
施庆华等[5]研究发现,随着黄秋葵种植密度的加大,株高逐渐增高;单果质量先基本不变后逐渐减小;产量先增大后减少。

笔者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增高,‘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加大逐渐增高;单果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黄秋葵667 m2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高先缓慢升高后快速下降,在株距45、50 cm(中密度)时产量最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周金梅等[1]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黄秋葵产量显著上升;罗燕春等[7]研究得出密度对黄秋葵的叶片、茎秆和地上生物产量的影响呈现“高-低-高”的规律,即高、低密度下的叶片、茎秆和地面生物产量高于中密度,这与本试验结果不一致。

笔者还对3个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调查,株距为60 和55 cm 时,病毒病和疫病发生均较其他3个株距严重,由此可知株距为50、45、40 cm 时‘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抗病性较强。

本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影响趋势基本一致。

种植密度对3个品种的茎粗、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和667 m2 产量的影响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笔者研究认为,种植密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选择株行距45 cm×70 cm 和50 cm×70 cm 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周金梅,赵文若,建德锋.不同品种和栽植密度及整枝方式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4):34-35.
[2]卢隆杰,苏浓,岳森.菜药花兼用型植物——黄秋葵[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8):33-34.
[3]钟惠宏,郑向红,李振山.秋葵属的种及其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J].中国蔬菜,1996(2):49-52.
[4]刘彩文.黄秋葵北方陆地栽培管理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4):9-10.
[5]施庆华,蔡立旺,陈建平,等.栽培密度对中秆和矮秆黄秋葵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2(12):40-42.
[6]高玲,刘迪发,徐丽.黄秋葵研究进展与前景[J].热带农业科学,2014,34(11):22-29.
[7]罗燕春,刘东祥,刘国道.种植密度与氮肥对黄秋葵叶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449-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