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第一次大联考物理
试卷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准确程度较高的是刻度尺,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读数是cm.
2.如图所示是“停表”的示意图,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min s.
3.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向做直线运动,经过6s甲乙两物体相距m.
4.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5.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6.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选填“能量”或“信息”).
7.如图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运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
8.在军事学习中,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静止的坦克模型,射击后经过0.6s,射手看到炮弹在坦克模型上爆炸,射击后经过2.1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则坦克模型到射手的距离为m.炮弹运动的速度是m/s.(设炮弹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340m/s)
9.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发生原因的是;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填序号)
10.小轩的爸爸睡觉时的鼾声通过传到小轩的耳中,影响了小轩的休息,这种声音属于.
二、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0分)
11.当你乘坐出租车赶来参加中考时,会看到两旁的楼房和树木飞快地向后退去,这时以周围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你是静止的()
A.路边的树木B.路旁的楼房
C.出租车的座椅 D.迎面驶来的小汽车
1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1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在不同物质中声速均为340m/s
C.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5.(4分)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的静止物体
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可能是运动的
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16.(4分)甲、乙、丙三人各驾一架直升飞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A.甲、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B.甲、丙匀速下降,乙静止
C.甲、乙、丙均匀速下降 D.甲、乙、丙均匀速上升
三、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20分)
17.(4分)在商店内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买陶瓷的顾客都会拿起陶瓷,然后轻轻敲一敲,把陶瓷放在耳朵边听听,最后才决定买哪个.你认为这样做有依据吗?为什么?请用声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18.(5分)如图是根据某小汽车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绘制的示意图.
(1)判断图中小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2)求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19.(5分)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
20.(6分)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四、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21.(8分)小明设计了一个“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1)在实验时,小明发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填“大”或“小”),时间的测量越容易,越准确.
(2)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填写表中空格.
路程/cm运动时间/s运动速度/m•s﹣2
全程s1=60t1=0.5v1=
上半程s2=30t2=0.3v2= 下半程s3=s1﹣s2=30t3=t1﹣t2=0.2v3=
(3)分析实验数据,小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填“<”“=”或“>”)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可见小车在斜面上做运动.
2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光由真空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只有微小的变化.虽然如此,有时仍然不能不考虑空气的折射效应.
如图,表示来自一个遥远天体的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被折射的情景.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大气,越接近地表越稠密,折射角也越小.
我们可以把地球表面上的大气看作是由介质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星光从一个气层进入下一个气层时,要折向法线方向.结果,我们看到的这颗星星的位置,比它的实际位置要高一些,这种效应越是接近地平线就越明显.我们看到的靠近地平线的星星的位置,要比它的实际位置高37′.这种效应叫做蒙气差,是天文观测中必须考虑的.
太阳光在大气中也要发生折射.因此,当我们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刚刚升起时,实际看到的是它处在地平线的下方时发出的光,只是由于空气的折射,才看到太阳处于地平线的上方.
①材料中介绍的这种光现象叫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②根据材料,你能判断我们看到的星星,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是真实的星星和太阳吗?
23.(8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c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是(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24.(8分)在观察如图小球摆动时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小球每摆一个来
同的时间似乎都相同,于是他产生了猜想,小球米同摆动一次所刷的时间t
(1)可能跟小球的质量m有关:(2)可能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
(3)可能跟小球移开的距离s有关.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在竖起的木板上画山方格,用瓶子代替小球,并在瓶内装大米来改变质量,则:
(4)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
(5)在测出不同条件下,瓶子来同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数据,则:为了研究t与L关系,虑选择序号为的数据进行分析;
(6)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t与无关有关.(均填字母)(7)实验中发现.瓶子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帮他想个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序号瓶子质量m/g移开距离s/格悬线长度L/格来回时间t/s
120312 2.1
240312 2.1
360312 2.1
460212 2.1
560112 2.1
66039 1.9
76036 1.5
25.(8分)如图,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2016-2017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八年级(上)第一次大联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准确程度较高的是 B 刻度尺,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读数是 2.35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准确程度高;(2)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
【解答】解:(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5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1cm,分度值小的刻度尺准确程度高,所以刻度尺B的精确程度高;
(2)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读数应该是刻度尺B测量的读数,B刻度尺左端对的刻度是4.00cm,末端刻度值为6.35cm,物体长度为6.35cm﹣4.00cm=2.35cm.
故答案为:B;2.35.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如图所示是“停表”的示意图,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 3 min 38.5 s.
【考点】时间的测量.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38.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8.5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38.5s.
故答案为:3;38.5.
【点评】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秒表、停表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3.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做直线运动,经过6s甲乙两物体相距30 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由图象求出甲乙的速度,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乙相对于甲的运动方向;
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乙的路程,然后求出他们间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v甲=15m/s,v乙=10m/s,
甲乙均向西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做直线运动;
∵v=,
∴s甲=v甲t=15m/s×6s=90m,
s乙=v乙t=10m/s×6s=60m,
经过6s甲乙间的距离d=s甲﹣s乙=90m﹣60m=30m;
故答案为:东;30.
【点评】由图象求出物体的速度,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4.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振动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360 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由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s=vt可计算出闪电处距人的距离.
【解答】解:(1)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
(2)由v=可得,闪电处距人的距离是:s=vt=340m/s×4s=1360m;
故答案为:振动;136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距离的计算,都属于基础知识.
5.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太阳.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作者从不同参照物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从古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意思所在.
【解答】解:“两岸青山相对出”描述的是青山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行驶的船,青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是船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太阳,船和青山或江岸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船,太阳.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6.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固体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选填“能量”或“信息”).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分析】(1)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
(2)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由于固体可以传递声音,所以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该现象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固体;信息.
【点评】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能利用上述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知道声音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传递能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7.如图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
【解答】解:如图,(1)甲物体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不变,甲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2)乙物体的运动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不断增大,乙物体是加速运动.
(3)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速度.
【点评】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任何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能看时间和速度的图象、时间和路程的图象.
8.在军事学习中,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静止的坦克模型,射击后经过0.6s,射手看到炮弹在坦克模型上爆炸,射击后经过2.1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则坦克模型到射手
的距离为510 m.炮弹运动的速度是850 m/s.(设炮弹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340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分析】当射手从开始射击到模型爆炸(爆炸声开始传播)时用时0.6s,而射手从开始射击到听到爆炸声(传到人耳)共用时2.1s,两次的时间差即为声音传播的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距离,已知炮弹运动的时间,根据公式可求运动速度.
【解答】解:爆炸的声音传播的时间t=t1﹣t2=2.1s﹣0.6s=1.5s.
坦克模型到射手的距离为S=vt=340m/s×1.5s=510m.
炮弹运动的速度是.
故答案为:510;850.
【点评】本题考查路程与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难点是爆炸的声音传播的时间.
9.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发生原因的是②;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①.(填序号)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是因为空气越来越少.可以验证真空不能传声.
(2)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是由于音叉振动造成的.所以可以证明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3)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笛子柱的长度在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所以笛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②,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发声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10.小轩的爸爸睡觉时的鼾声通过空气传到小轩的耳中,影响了小轩的休息,这种声音属于噪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及来源.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
【解答】解:鼾声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如果鼾声过大,影响了别人的休息,那么鼾声就是噪音;
故答案为:空气;噪声.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对噪声的判断,是基础题目,要根据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二、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0分)
11.当你乘坐出租车赶来参加中考时,会看到两旁的楼房和树木飞快地向后退去,这时以周围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你是静止的()
A.路边的树木B.路旁的楼房
C.出租车的座椅 D.迎面驶来的小汽车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1)人乘坐出租车,人是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路旁的树木、楼房迎面驶来的小汽车来说,人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人是运动的;
(2)人相对于出租车的座椅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人是静止的.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1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由图象知两人在全程8s内的路程相同都是40m.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和B都错误;
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选项C正确;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两人的路程相等,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在不同物质中声速均为340m/s
C.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D、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人耳处、在声源处和在传播过程中.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只有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才是340m/s,故B错误;
C、不同乐器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故C错误;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基本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要求我们对有关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与实例相结合.
15.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的静止物体
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可能是运动的
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解答】解: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的描述是相对的;说法正确;
B、说地球是运动的,则参照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一定不是地球上静止的物体,说法错误;
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说明甲乙相对静止;以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说明甲丙是相对运动的;因此丙以乙为参照物时一定也是运动的,说法错误;
D、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选择参照物,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物体;②选定参照物;③判断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16.甲、乙、丙三人各驾一架直升飞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A.甲、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B.甲、丙匀速下降,乙静止
C.甲、乙、丙均匀速下降 D.甲、乙、丙均匀速上升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