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装配质量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备品备件的验收
1.1轴承座及有关零部件均应按图纸要求验收。

1.2新轧辊轴承不必事先验收,可在装配前拆开包装,进行检查验收以免过早拆开包装造成污染。

轴承必须水平放置,以免轴承变形,影响使用。

2轧辊预装或机架组装。

2.1按照装配计划查对轧辊(环)代号,辊环及配件尺寸,确认无误。

2.2所有零部件必须取用验收合格的零部件。

2.3所有待装零部件,必须清洗油污、灰垢、去出毛刺,所有注油孔及油槽都要压缩空气吹扫干净,确保畅通无阻,再次使用的零部件其关键尺寸及使用状况均应严格检查,锈蚀、磨损或变形严重,影响使用的零部件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

2.4按图纸要求,所有零部件均应装配齐全。

2.5考虑传动端和工作端的轴承座不能互换性,必须成对使用,拆装时都要做好标记。

2.6 轧辊轴承在安装时必须安装同一厂家的轴承,不得混用。

2.7轧辊轴承在使用一段时间(1000-2000小时左右)后,要将轴外圈承载面旋转90度后再使用。

2.8 下线轴承必须清洗,检查;轴承在更换时,必须两盘轴承同时更换。

2.7弹性阻尼体首次投入使用前须检查弹性恢复性能及高度尺寸。

投入周转后轧辊在使用一个周期要拆卸下来检查,影响使用的必须更换。

使用中发现有异常损坏的随时安排停机更换。

2.8各装配面装配前须先涂抹一层润滑油(或润滑脂)。

装配时动作要轻,慢(尤其是轴承内外圈,辊颈,密封部位),热装的部件必须擦净后方可安装。

2.9轧机机架组装
2.9.1机架的组装程序
2.9.1.1四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原始径向间隙的测量和记录。

标准:G3系列,原始值0.20-0.24mm。

2.9.1.2轧辊辊颈的清洗和复测。

测绘工具外径千分尺,并和标准及图纸要求值比较:(38)
2.9.1.3在轴承感应加热器上加热迷宫圈,加热温度为120度。

加热温度用电子测温仪来测量,当气温恒定时,也可通过加热时间来估算。

迷宫圈温度加热到20度即可往辊颈上装配,要保证迷宫圈的面和辊身的端面紧密配合,装上迷宫圈后顶住迷宫圈的外圆端面,防止冷却水收缩时轴向回送。

传动侧的间隙不得大于0.5mm,工作侧的间隙不得大于0.1mm。

2.9.1.4装配轴承内圈
在轴承感应加热器上加热圆柱滚子轴承内圈,T夏=70℃,T冬=85℃,温度的控制可由加热时间俩直接控制,当加热温度达到装配温度后停止加热,然后装配,并测量装配后轴承径向间隙,作记录。

装配后轴承端面与迷宫圈端面间隙传动侧0.18mm内工作侧在0.05mm以内符合要求。

2.9.1.4.1把装有迷宫圈几及轴承内圈的一对轧辊吊到机械手的轧辊小
车上并注意轧辊辊身在小车左右横梁上的对称性,同时锁紧轧辊,防止轧辊在水平方向滚动。

2.9.1.5从机架上脱开液压马达、油气管的快速接头:松开拉杆螺栓,脱开液压马达接手,吊到两侧轴承座到机械手轴承座到机械手轴承座小车上,将清洗后的轴承外圈即滚动体装到轴承座内,勿加干油,然后装好迷宫盖(可加入适当的稀油)。

2.9.1.6在手动阀台上操作两轴承座小车到轧辊小车附近。

保证两轧辊垂直中心线和左右轴承座中心线重合。

2.9.1.7调节轧辊中心线在水平方向标高,(通过偏心轴的转动)直到上下辊水平中心线和轴承座(上下)对应中心线重合。

2.9.1.8慢慢点动轴承座小车,直到两小车全部前进到位,有卡阻现象,必须退出,重新安装。

辊颈进入轴承座过程中应为自由状态,检查两侧轴承座开挡是否为770mm-772mm凡在此尺寸范围内为合格。

2.9.1.9装上止推轴承压盖定位销,旋紧操作端辊头螺栓,并对好放松内六角,旋紧。

2.9.1.10在机械手上松开轧辊锁紧装置,抽掉上辊托板。

2.9.1.11将装配好的机架吊到机架底座上,挂上拉杆螺栓,用敲击扳手拧紧拉杆螺栓。

2.9.1.12由“F”型扳手来卡住辊头端,将每只轧辊转动数圈,在转动过程中,凭手感不得有明显卡阻。

2.9.1.13对机架上12个干油润滑点加油(收动润滑)。

2.9.1.14恢复机架上快速接头,检查其它管接头,直到没有松动及其
它异常情况。

2.9.1.15将换辊机械手的输出软管与液压马达快速接头连接,可实现辊缝预调。

如果两侧辊缝相同,调整时,两侧可同时进行,如果辊缝两侧辊缝不同,要脱开传动接手,调整单侧辊缝,直到两侧辊缝相同时,再将接受联接,进行同时调整。

2.9.2导卫安装技术要求
2.9.2.1入口导板安装必须使其内膛中心线与轧辊孔型中心线一致,且导板前端上、下弧面与轧辊上、下辊间隙相等,间隙控制在2-3mm。

2.9.2.2粗轧机滑动入口导板内腔开口度,应保证轧件按孔型设计要求准确进入孔型,内腔开口度可比红坯相应尺寸大10-8mm(又前向后逐渐少,下同)。

2.9.2.3出口导板(鼻锥)安装必须保证轧件顺利脱槽,走向正、直,卫板(鼻锥)前端与轧槽吻合。

2.9.2.4粗、中轧滚动导卫开口度可比红坯相应尺寸大1mm以内。

2.9.2.5滚动导卫安装时,应注意调整方向,现统一规定如下:顺轧制方向,由后向前调整为收小辊缝,由前向后调整为放大辊缝。

2.9.2.6所有滚动导卫安装结束后,加滴稀油,确保开口度符合要求,确保水嘴齐全,标志牌清晰明了。

2.9.2.7安装导卫。

3机架组装标准
3.1轧辊辊颈的清洗和检查
3.1.1辊颈和辊身的同轴度检查(在轧辊车床上保证)。

3.1.2用SS-25清洗辊颈上的防锈油。

3.1.3保证辊颈所有配合面的加工质量(粗糙度)满足0.8。

3.1.4检查辊颈上止推轴承、径向轧辊轴承、迷宫圈,伸缩式接轴扁头的配合公差,检测工具用外径千分卡、游标卡尺。

3.1.
4.1在轴承感应加热器上加热迷宫圈,加热温度120度,加热温度的测定用电子测温仪。

3.1.
4.2热装静迷宫圈。

保证辊身端面和迷宫圈端面最大间隙传动侧为≤0.5mm,工作侧≤0.1mm。

轴承内圈的加热。

加热温度为70±5℃,装拆时温度不能超过110℃。

3.1.
4.3保证轧辊轴承和迷宫圈间隙小于0.05mm。

3.1.
4.4当轴承内圈冷却水至室温时,套上轴承外圈(滚动体),以测量装配后间隙。

以便机架下线后确定轴承的磨损量。

3.1.
4.5脱开液压马达,油气润滑管接头,对机架本体液压管,油气管路滤芯,油气及轴承座用SS-25彻底清洗,然后用压缩空气吹扫,保证所有管路通畅干净无杂物。

3.1.
4.6轴承外圈就位轴承座,滚动体用N320润滑并装配轧机。

3.1.
4.7检查轴承(止推)外圈端面和轴承压盖(静压盖)间隙,保证间隙为0.02-0.05mm。

3.1.
4.8保证轴向调整蜗杆锥套之间的端面间隙为0.2-0.3mm。

3.1.
4.9机架装配完后在机械手上对辊缝初始设定,初始设定标准见下表。

同时检查液压马达管路无泄露,油气管接头无错接松动,无脏物。

3.1.
4.10快速接头板清洗干净,用塑料布包扎防尘。

3.1.
4.11用F型扳手转动上下辊扁头保证360。

无卡阻。

3.1.
4.12保证8个锁紧螺母和4个轴承座干油点加满2#锂基脂。

3.1.
4.13检查四个蜗轮箱及两个蜗杆箱箱体内油位,不足者加到5升,油品N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