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体系初探(山西省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夏县04440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总第384期)2021年12月No.12 DEC
文章编号:1673-887X(2021)12-0068-02
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体系初探
张晨光
(山西省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夏县044400)
摘要文章在查找资料及调研其他保护区社区共建共管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探索保护区共建共管体系。

通过保护区与社区的共建共管,达到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的互惠共赢,建立和谐的发展机制,在提高保护区周边居民经济水平的同时,有效保护区内资源,更好发挥保护区功能,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改善与维持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体系;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1.12.028
Preliminary Study on Co-construction and Co-management System
of Taikuan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hang Chenguang
(Shanxi Taikuan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Xiaxian044400,Shnaxi,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earching data and investigating the 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of community co-construction and co-management in other reserve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aikuan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 construction and co management system of reserves.Through the co construction and co management of the reserve and the commu‐nity,achieve th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he reserve and the community residents,establish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echanism,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esources in the reserve while improving the economic level of the residents around the reserve,give better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reserve,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e,and provide more effective service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Key words:Taikuan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co-construction and co-management system,ecosystem
1研究背景
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8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保存最为完好的栎类次生林)、金钱豹、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要对象。

属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因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极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方面要求对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更大、标准更严、质量更高。

保护区位于山区,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周围居民大多数依赖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生存,长期以来,过度采挖破坏了森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提出了“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和全民共享机制”。

这就为探索保护区与社区共赢发展机制创造了契机。

2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2.1保护区地理位置及发展前沿
太宽河国家级保护区位于山西运城夏县东南部,中条山脉西段南坡,属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管辖,行政区划跨夏县、平陆、闻喜3个县。

北至闻喜县和夏县交界处,南与平陆县接壤,东西与国有林场相连,总面积24276.7hm²。

保护区从原泗交林场发展而来,将原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泗交林场、祁家河林场部分林地统一规划设计,2003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于2018年5月31日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保护区资源状况
太宽河自然保护区地形较为复杂,位于中低山土石山区,海拔在400~1630m。

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区内的泗交河、太宽河与干沟河属黄河一级支流。

太宽河保护区是中条山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最典型、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自然植被保存最完好、天然栎林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在我国华北地区极具代表性。

根据科考调查结果及统计表明,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41科519属1099种,有脊椎动物288种,隶属于29目73科。


收稿日期2021-11-05
作者简介张晨光(1992-),男,山西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保护宣教,动植物保护,本土树种选育等。

68
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为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2.3所在区域基本情况
保护区行政区跨夏县、平陆、闻喜3个县的7个乡(镇)24个行政村,受当地政府管辖,现有农户4449户,人口15969人。

区内有居民点的行政村9个,涉及人口1333人,其中分布在核心区人口98人,缓冲区人口441人,试验区人口794人。

保护区属纯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虽然近几年林下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部分农民增收,但是保护区人均纯收入依旧落后于保护区外围。

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社区建设滞后。

从2002年开始,当地政府引资开发旅游,目前主要项目有漂流、休闲度假和森林生态观光。

3共建共管的必要性
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最为完好的栓皮栎、僵子栎等天然次生林,是分布最集中、质量最好的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1.55%,区内河流为黄河的一级支流,保护区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改善以及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保护区内居民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对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社区共建共管就是针对保护区管理与村民之间矛盾提出的。

是指社区居民与保护区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实现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周边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双向共赢。

4共建共管应遵循的原则
保护区共建共管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妥善处理保护区管理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建立共建共管体系前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原则;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宣教为措施,提升群众技能,保障文化传承;以产业为手段,充分发挥保护区和社区自身优势;以效益为目标,优先发展投资少、综合效益好的项目。

5共建共管体系
5.1区域共建与共管
保护区辖区有居民和部分农田,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保护区目前的管理机构,应积极与当地县政府及其国土、民政和旅游等部门沟通,从区域的发展与保护战略角度出发,统筹、协调保护区与区域其他部门、单位以及人员的工作与关系,从而消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保护所构成的直接或间接威胁,构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区发展的和谐模式,确保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制定了未来10年的总体规划,逐步建立沟通、评估和监督机制。

5.2社区共建与共管
保护区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共建。

一是实现资源管理连片共管。

将保护区及毗邻的集体、国有等林地纳入共管范围,按照保护区资源管理办法及保护级别与标准,与周边社区共同参与管理,互相监督。

以扩大保护区外围缓冲地带,有效改善保护区周边森林生态,提升保护成效。

二是实现资源保护联防协作。

所在政府各县、乡、村各级组织与保护区局、站各级机构紧密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强大的联防联户网。

保护区积极申报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与社区拥有的人力优势形成互补,使保护区和社区的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5.3旅游共建与共管
保护区与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旅游活动经营者、旅游者合作联手,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发展生态旅游。

保护区协调保护区与生态旅游两者的关系,以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最小为原则。

在位于实验区的唐回、秦王庙、河东岭—泗交一带规划生态旅游景区。

开发生态休闲观光、森林康养以及科普教育活动。

建设科普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并定期开展资源保护宣讲活动,提高游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自觉性,自觉保护森林生态。

对保护区管理,应及时建立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和监督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生态旅游管理对策。

5.4产业开发共建与共管
由保护区与生态旅游投资方、科研单位及社区共同组成,对保护区实验区及外围的森林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挖掘旅游发展的潜在价值,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林区产业发展。

一是以科研单位牵头,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绿色蔬菜、土蜂养殖、食用菌种植等有机农业。

二是引进投资和新技术,仿野生栽培中药材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

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促进保护区生产经营和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5.5科研共建与共管
保护区与高校、科研单位及周边社区协作配合,共同对区内生物多样性进行科考、监测与研究,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为保护区培养一批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队伍。

在本辖区资源普查基础上,重点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

主要开展山白树、领春木、野大豆、青檀、兰科植物等重点珍惜保护植物监测;区内华北豹、原麝、红腹锦鸡等重点野生动物监测;栎类古树群落监测以及森林资源综合监测。

对保护对象、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繁殖等研究。

同时要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协同进行科学研究,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与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

调查研究张晨光: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体系初探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