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0 过年 ①元日》优质课教学设计_1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爆、屠、符”,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理解诗意。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

(字典、词典)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导入解题
1.对古诗(师说上句,生接下句。


出示王安石的《梅花》,生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板书:元日)讲课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了,要养成边听讲边记笔记的好习惯,把你认为重要的、不会的知识及时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

你们能做到吗?
2.解题。

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元:第一、起始。

)“元日”就是春节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

古人把“元日”叫做“春节”。

3.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4.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么热闹的场面,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它写出来了。

来,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课题。

过渡: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宋代的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就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能不能战胜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读古诗,读正确、读流畅,声音响亮,注意节奏!]。

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2.老师发现,刚才这两位选手非常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我们跟他们一起学一学,指名读(2人),齐读。

3.会读还要会写,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在书上描红(P136),提醒写字姿势。

4.让我们把生字带进古诗,一起迎接挑战(齐读古诗)。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把诗读正确读流畅了,真不错。

接下来我要发出第二项挑战了[出示:挑战二:再读古诗,准确理解诗句意思]。

2.引导学法:同学们,在大家接受挑战之前,我想问一下,你们平时是怎样理解诗句意思的?(先理解关键词语,再理解诗句意思)
3.看一看,这首诗里你有哪些词语不明白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4.交流理解诗意。

(1)第一句
A.谁来完成挑战,说出第一句诗的意思: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板书:放爆竹
B.指导朗读: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时刻最响?为什么?是啊,旧的一年结束了,诗中哪个字告诉我们?(除,变蓝色。

)原来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谁来读?
这一夜,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声音,多热闹啊!谁来读?
五彩缤纷的烟火升上了天空,像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绽放,同学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
过年了,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如何?谁来说说?是啊!一年之首,万象更新,多喜庆啊!(齐读)
(2)第二句
A.诗句意思: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

板书:喝屠苏
B.理解“入”。

①想想,你能给“入”字换哪些词?(给、进)这也是理解字词的一种方法,换成意思相近的字词。

②这里是说春风把温暖送给(进)了屠苏酒吗?
③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们喝屠苏很高兴)
师:是人们在新年喝屠苏,心里就感到暖洋洋的。

这就是“入”字的妙用!(“入”变绿色)
C.想象:喝屠苏酒的人们会说什么?
(生看画面,师描述: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现在,你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呢?)
是啊,当他们互相祝福时,一般暖流涌上心头,不禁吟道:春风送暖入屠苏。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所以“暖”字应该怎么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指读(2人)小组读。

(3)第三句
A.诗句意思: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把门打开来迎接初升的太阳,这也是古人过春节时的一个习俗。

板书:迎红日
B. 理解“千门万户”。

灿烂的阳光照着(指着“千门万户”),你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它?(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
C.指导朗读:哦,我明白了,阳光照进了每一家人的心里,让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多么喜庆,多么吉祥。

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男女赛读。

(4)第四句
A.谁来完成最后的挑战?(每年春节时人们总要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板书:换桃符
B.“新桃、旧符”指新的桃符、旧的桃符。

看,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后蜀君主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无意间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吉庆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大家看书中插图,就是这幅春联,以前是繁体字。

这10个字对仗工整,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qiàn)在了里边。

孟昶的这副春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C.说到春联,自然想起24课,老师把其中的春联摘录下来了,谁来读一读?
(5)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那么,学完这首诗,你知道宋代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吗?指名说。

“放爆竹、喝屠苏、迎红日、换桃符”正是宋代人们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习俗,很有代表性。

请同学们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相练一练。

(指名说)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带着你们的愿望齐读这首诗。

四、介绍背景,赏读背诵,体悟诗情
孩子们,王安石笔下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年写下《元日》呢?
1.师引: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

[出示:写作背景]
2.引导朗读:此时,王安石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了解了这些,你还认为他笔下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对,不是的,他期待着更大的变,他希望看到千门万户瞳瞳日,天天瞳瞳日,他坚信老百姓每天能像过年一样幸福。

让我们一起把他的美好愿望读出来。

[出示全诗]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新法推行成功了,又逢春节,此时此刻,在王安石的眼里,声声爆竹是那么悦耳,扑面而来的春风充满了暖意,连刚拿出的屠苏酒也有了阵阵暖意,一切都是美好的,幸福的。

让我们带着这份踌躇满志,这份春风得意,这份期盼,这份幸福,一起高高兴兴地背下这首诗。

请同学们接受挑战[出示:挑战三:背诵古诗,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好!]。

4.指名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齐背全诗。

[配乐]
五、回读品味,拓展延伸
1.品古诗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古诗文,真是了不起!让我们再认真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品味这首诗给你的感受。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同学们平时想表达自己的心情时会用很多词句,比如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等。

可古诗却不这样,一个字,也许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表达了很多情感。

)(板书:暖)从诗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A. 千门万户“暖”: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B. 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


C.读者“暖”: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男生、女生)
D. 所有的中国人“暖”: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3)小结:看来我们读诗文,不仅要弄懂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要读读作者,最重要的要联系自己来精读诗的要点(诗“眼”),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喝屠苏迎红日换桃符
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