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认为,在国际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
展的必由之路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目前仍然存在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配备、教辅工作、产学合作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各院校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对国际合作办学进行全面的规划,加强师资培训,多渠道拓宽产学合作途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
Challenge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Solutions //Xiao Qian,Luo Shengqiang
Abstract Even th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t now faces much challenge such as coordination between domestic courses and foreign courses,qualified teaching faculty,teaching assistant system,and practical skill education.Thu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ystematically plan the course system,faculty train-ing,practice teaching and quality monitor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1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合作办学的必要性
1.1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
应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

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每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

然而,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

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高职教育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主要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要,满足了人们上大学的需要)。

高职教育并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

在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过程中,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理论研究领域,介绍、研究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文章论著相继出现。

一些类似于“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的资助。

这些理念的传播,为推动以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为标志的最近一轮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的一些举措如工作结合、校企合作等被直接写入文件,用于指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

1.2国际化已经被写入各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文件
从国家的层面看,《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指出,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
合作。

借鉴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学资源,以友好城市、姊妹学校等为平台,通过课程和学分互认、师生交流、教师培养等途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水平。

根据这一规划要求,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加入了国际合作办学的内容。

以上海为例,2013年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沪教委职〔2013〕1号文)指出,要推动上海高职国际化进程。

鼓励高职院校选择强势专业与相关产业发达的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引进国际标准,实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人才培养国际化并开展学生交换项目,探索课程和学分互认。

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路径。

用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待院校的专业发展。

一方面要吸收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来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探索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为社会培养更优质的专业人才。

2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
2.1国际优质资源引进的融合问题
国际合作办学的核心目标实现中外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

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是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

其中包括国外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材、教学资料、实验实训资源等)等。

出于成本控制以及审慎借鉴的考虑,绝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国际合作时往往只引进部分核心资源,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应资源,并在校本化的过程中进行推广。

在校本化的过程中,如何将引进资源与既有资源进行融合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依然遵循的是按照学科性质进行划分的模式。

因而课程设置往往根据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来进行分工的。

通常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等。

而在国外的课程体系中,则通常被划分为基础能力课、管理能力课,方法能力等。

因而,在进行部分课程引进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部分课程很难进行划归的问题。

而且,课程之间的分工也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于少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引进时,往往会出现部分预备知识不足的现象。

引进课程的作用很难发挥。

2.2国际合作办学的师资配备问题
师资问题是国际合作办学中尤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国外师资的问题。

国际合作办学对于合作专业中由外方承担完成的课程有明确的数量要求。

这部分相当数量的课程的安排成为困扰很多职业院校的难题。

第一,正常教学秩序难以保证。

由于国外师资的聘用费用高昂,因而很难要求外方教师以长期驻校的形式来进行常规教学,而且,外方通常也很难一次性派出多名教师。

因而通常需要安排集中授课,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冲击。

第二,国外师资的接待,管理,
作者简介:肖谦(1977—),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教学管理;罗胜强(1983—),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谦罗胜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
上海
20043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23-0216-02
教育管理
216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87期2014年8月(中)
Total.287August 2014(B)
教学协助等也需要国内高职院校进行特别的安排和处理。

接待上往往需要按照外事规定进行处理。

管理上,必须充分考虑中外在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而在外教教学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额外安排专门的教师担任助教工作。

然后是国内师资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决定了其师资水平往往不是很高。

尤其是有相当一批的高等职业院校是由中等职业院校升级而成,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

第一是语言要求。

国际合作办学专业通常需要进行双语教学(通常可以理解为允许汉语讲解,但必须使用外文板书、外文教学资料)。

教师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语言应用能力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要求。

尤其是英语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这对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是课程内容的挑战。

如前所述,由于国外课程体系与我国体系的差别,很多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分工与国内课程存在较大差异。

因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上与国内的安排会很不相同。

国内的师资必须对相应的课程进行再学习,钻研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2.3国际合作专业办学的教学辅助问题
与国内普通专业教学不同,国际合作专业对教辅工作会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首先是学生管理问题。

绝大多数的国际合作专业在引进了国外教学体系后,在学制以及教学活动安排上与普通专业存在很大的不同。

既往的学生管理条例很多方面都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等的评选,学生活动的安排等等。

然后是教辅资料的配备。

针对国内的专业课程,相应的教辅材料相对容易准备。

而对于国外的教材、教学资料等,往往会因为版权问题、相关的审批制度问题而变得异常复杂。

2.4国际合作专业办学的学生语言能力教学地位问题
尽管国际合作专业办学会对学生入学的语言能力提出
一些相应的要求。

但高职办学层次决定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对于适应双语教学、未来国外进修的语言要求等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语言能力教学培养在国际合作专业办学中的地位相对更高一些。

然而,过分地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导致教学活动的本末倒置。

对于绝大多数包含进一步学生赴国外深造内容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而言,语言要求是学生出国深造的硬性要求。

因而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有很强的欲望去强化语言训练。

而对于专业教学,往往会因为其软性约束的性质而被忽视。

专业能力被弱化,也就失去了国际合作办学的要义。

2.5国际合作专业办学中产学合作的安排问题
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核心是强调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弥补国内职业教育教学中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缺陷。

而引进国际合作院校的课程体系后,产学合作的必要性就应该受到质疑。

以瑞士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每门课的课程安排中,课堂的讲授内容实际上很少。

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调查、分析报告等等。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有大量的时间是用于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讨,并且都是现实问题的思考。

这种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不足的问题。

国际合作专业的产学合作还面临实践平台不足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国际合作专业办学在培养的目标设定中往往会集中于涉外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华分支机构。

这样的企业往往规模相对较小,对于提供产学合作岗位的能力有限,且积极性不高。

3高职院校应对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挑战的途径探索
3.1以系统论的视角谋划国际合作专业办学
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合作专业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及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院校,从院校各个部门到每位相关教
师的每一个层面。

国际合作专业办学申报过程中,必须就整个办学过程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评估。

对于办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预案。

教学管理部门应就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妥善安排,教辅部门应针对国际合作专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从人员、经费、设备设施角度全面保障专业从招生到最终学生毕业整个流程中的顺畅进行。

3.2加强师资培训
国际合作专业办学为提高师资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语言能力的培训。

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仅为教师在国际合作专业的教学中提供了便利,更为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吸收。

由于教师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到国外高校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而能够更加直接地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理念。

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其中值得借鉴的部分以及存在的问题。

此外,教师应对相关专业最前沿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现代旅游更加强调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在几乎所有的课程中,都强调了这一理念,从而对于旅游管理人员在产品设计、营销、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教师必须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予以重视。

3.3多角度拓展产学合作渠道
国际合作专业对于学生培养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国际化的视角和应对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因而学生在涉外企业或者国外企业的分支中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他的才能。

院校应该多渠道地开拓相关的企业资源。

尤其是应该争取到当地政府、外国驻当地领事馆、商会的大力支持。

从而能够为未来学生的高层次的就业提供良好机会。

3.4建设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
科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失一直是困扰国内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

建设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就是要将国际合作专业办学的目标以可衡量的形式进行固化。

将整个项目的运行置于上级主管部门,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相关的教师和学生的监管之下。

适时引入第三方质量监管体系,从法律法规、财务金融、办学质量、权益维护等多个角度对合作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风险预警和主动干预。

避免行政管理体系下的监管隐性失位。

参考文献
[1]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2):64-65.
[2]张琳娜.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限制因素分析及对策[J].山东青年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77-79.
[3]王捷.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途径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5):
6-8.
[4]蒋旋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18-23.
[5]陈保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
2012(1):15-18.
[6]侯兴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形势及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46-50.
[7]金友鹏.高职教育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2012(36):84-86.
编辑李少华217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