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 第6课时 反比例》A、B教案+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比例
第6课时反比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 提高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突破方法(A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B案)通过自学探究、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突破。
难点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突破方法(A案)小组合作讨论,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习。
(B案)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A 案
复习引入
1. 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 用课件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吃了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
(3)装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的涂料。
3. 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会成正比例关系?
4. 引入新课。
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反比例)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2。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情境图及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表。
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3)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4)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从上表可以看出,有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这两种量。
(2)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变化有关系。
(3)杯子的底面积变大,水的高度变小;杯子的底面积变小,杯子的高度变大。
(4)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也就是:底面积×高度=体积(一定)。
(板书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3. 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最后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为:xy=k(一定)(板书)。
4. 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5.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1)当铅笔的总价一定时,铅笔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2)当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关系。
6.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的“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回顾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正比例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
请同学们观察“你知道吗?”部分中的反比例关系的图象,想想反比例关系的图象又有什么特点。
(反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光滑的曲线,且竖直方向上的量随水平方向上的量的增大而减小)
你能根据反比例关系的图象看出杯子的底面积分别是40 cm2,50 cm2,55 cm2时,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吗?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应用反馈
1.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然后依次回答各题,得出相应的答案:
(1)表中有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300
150×2=300
100×3=300
……
各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相等,该乘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运货的天数和每天运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且乘积一定。
教师点评,适当讲解。
2. 教师出示题目:用600张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全班交流反馈。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反比例,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反比例
底面积×高度=体积(一定)
10×30=300
15×20=300
20×15=300
30×10=300
60×5=300
xy=k(一定)
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
高度和底面积叫成反比例的量。
B案
资料链接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是数学学科中一种比较重要的函数形式。
形如y =
x
k
(k 为常数且k ≠0,x ≠0)的函数,叫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双曲线。
因为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所以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如下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的内容。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据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激起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
首先我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能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
然后学生通过对正、反比例的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
最后学生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变化,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我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