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为何不高兴?
“我”的提问只是出于求知和好奇,但先生不回答,且有 “怒色”,反映出先生只要求学生学他指定的书,不许学生多问 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课文研读 3.默读课文第17段,思考:写三味书屋时,作者为
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 是孩子们在三味书屋玩耍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 滋有味;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寻找到读书之外的乐趣。
知识拓展
私塾 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在古代, 私塾被称为学塾、乡塾、家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其中有塾师 自己创办的学馆,也有地主、商人等富裕的人家聘请塾师而成的家 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塾师多 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但以十三岁以下的儿 童为主。私塾教育注重对学生礼仪和品德的培养,《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是常用的基本教材。私塾作为启蒙 教育的基本形式,两千多年来,与官学相辅相成,对文化的传承和 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合作探究
2.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 态度?
文中的先生是一个严肃、可亲、可敬的老师。他方正、质 朴、博学、和蔼。他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 常用”。对学生的要求也并不太严格,学生可以溜到书屋后园里 玩耍,课上也能偷偷地“做戏”或“画画儿”。他一人大声读书 时,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活脱脱一 个老夫子形象。在对这位宽容、淳朴、亲切的老先生的描绘中, 鲁迅充满了敬意和眷念。
课文研读
4.作者叙述自己描绣像的事情有何用意?
作者描述先生读书时自己偷懒描绣像的情景,表现了在三味 书屋读书时也是有很多趣事的。“我”童年时读书的乐趣可见一 斑,字里行间充溢着“我”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1 . 默 读 课 文 第 10~24 段 , 试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 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词语概括——快乐。
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写 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 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 个人大声“入神”地朗读;又有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有几个便 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 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 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课时
你的校园生活是怎先生之孙寿宇从祖父口中得知,“三味书屋”中 “三味”的原意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 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 “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 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 得深长的滋味。寿镜吾先生把“三味书屋”的办学宗旨也作为 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 暖、菜根香和品尝诗书的滋味。
思考: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 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的“名著导 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积累拓展 1.本文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
间是什么关系?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点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与枯燥 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 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观点2: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的 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 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积累拓展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百草园中的“我”和三味书屋 中的“我”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再结 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篇散文通过 “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 活的回忆,写出了作者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表 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
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百草园的生活,引起下文三 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依 恋与无奈。
课文研读 1.默读课文第10~24段,作者用了哪些片段来写三
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行拜师礼
问“怪哉”虫
大声读书
课文研读 2 . 默 读 课 文 第 12~14 段 , 思 考 : 当 “ 我 ” 问 先 生
“我”的提问只是出于求知和好奇,但先生不回答,且有 “怒色”,反映出先生只要求学生学他指定的书,不许学生多问 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课文研读 3.默读课文第17段,思考:写三味书屋时,作者为
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 是孩子们在三味书屋玩耍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 滋有味;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寻找到读书之外的乐趣。
知识拓展
私塾 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在古代, 私塾被称为学塾、乡塾、家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其中有塾师 自己创办的学馆,也有地主、商人等富裕的人家聘请塾师而成的家 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塾师多 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但以十三岁以下的儿 童为主。私塾教育注重对学生礼仪和品德的培养,《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是常用的基本教材。私塾作为启蒙 教育的基本形式,两千多年来,与官学相辅相成,对文化的传承和 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合作探究
2.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 态度?
文中的先生是一个严肃、可亲、可敬的老师。他方正、质 朴、博学、和蔼。他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 常用”。对学生的要求也并不太严格,学生可以溜到书屋后园里 玩耍,课上也能偷偷地“做戏”或“画画儿”。他一人大声读书 时,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活脱脱一 个老夫子形象。在对这位宽容、淳朴、亲切的老先生的描绘中, 鲁迅充满了敬意和眷念。
课文研读
4.作者叙述自己描绣像的事情有何用意?
作者描述先生读书时自己偷懒描绣像的情景,表现了在三味 书屋读书时也是有很多趣事的。“我”童年时读书的乐趣可见一 斑,字里行间充溢着“我”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1 . 默 读 课 文 第 10~24 段 , 试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 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词语概括——快乐。
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写 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 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 个人大声“入神”地朗读;又有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有几个便 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 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 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课时
你的校园生活是怎先生之孙寿宇从祖父口中得知,“三味书屋”中 “三味”的原意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 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 “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 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 得深长的滋味。寿镜吾先生把“三味书屋”的办学宗旨也作为 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 暖、菜根香和品尝诗书的滋味。
思考: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 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的“名著导 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积累拓展 1.本文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
间是什么关系?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点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与枯燥 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 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观点2: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的 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 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积累拓展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百草园中的“我”和三味书屋 中的“我”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再结 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篇散文通过 “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 活的回忆,写出了作者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表 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
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百草园的生活,引起下文三 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依 恋与无奈。
课文研读 1.默读课文第10~24段,作者用了哪些片段来写三
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行拜师礼
问“怪哉”虫
大声读书
课文研读 2 . 默 读 课 文 第 12~14 段 , 思 考 : 当 “ 我 ” 问 先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