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0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2020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一)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二)诗词鉴赏考点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
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三)探究解题技巧
一、炼字
【题目形式】
1、说说使用某字的好处。
2、某字能否被替换?为什么?
3、说说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题要点】 1、修辞或表现手法。
2、关联的对象及特点。
3、传达的情感。
【答题格式】采用了——的手法(或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练一练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分)
(“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2分)
(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作品中的一个”闹“字自古被人称道,说说它的妙用。
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
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3.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可以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情感
【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心情)。
【答题技巧】
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注释以及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诗词中的意象
1.月——思乡,怀人。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4.松——孤直傲岸。
5.莲——爱的象征。
6.梧桐——凄凉悲伤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高洁,悲凉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10. 柳——离情依依
11.芳草——离恨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13.羌笛——凄切之声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5.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诗词中的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练一练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写景诗: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愉悦快乐的心情。
【答案】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1、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说说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热爱之情。
)
2、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三、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诗词常用修辞及表现手法
【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对比、通感、借代、反复、反语等。
【常用表现手法】
抒情方面: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描写方面: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多种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工笔白描等;
其它方面:对比映衬、渲染烘托、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乐景写哀、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用典等。
练一练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的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题:分析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四、描绘画面
【题目形式】
诗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题要点】
1、找出诗句的主要景物。
2、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把景物组成画面。
3、运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绘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练一练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问题: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西归绝句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问题: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
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答案:(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
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所展现的画面。
景物:黄鹂柳白鹭青天
联想想象:
一个春天的早晨,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叽叽喳喳的鸣叫着,空中的白鹭排成一排,直直地向天上飞去。
(四)课堂巩固练习
咸阳值雨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 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1.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
2.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
晚春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田家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哪个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明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二、诗歌鉴赏
2.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再加上情感。
此题为,概括出所描绘的场面特点即可。
“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练兵前分享牛肉的热闹场面,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B“增添了悲凉之气”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下得好。
“秋”在这里指的是“秋天”的意思,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秋”字点明了作者回忆中战争的季节,也表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肃杀的气氛。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
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
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
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
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
“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李诗: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朱诗: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详解】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
切。
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
一般答题格式: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
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5.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
“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6.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7.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8.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③,露草泣寒虫。
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千重:千重万户。
②翻:义同“反”。
③暗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周的意思),无枝可依”。
④羁旅:留滞他乡。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
C.“羁旅长堪醉”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
【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