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晋冀陕五省2024年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豫晋冀陕五省2024年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

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玉米的田中栽种大豆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B.雾霾天气影响环境温度、光照时间等,可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
D.丹顶鹤雌雄双双起舞的行为信息有利于维持种群的繁衍
2.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 所示。

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 2 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B.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3.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用(+)RNA表示。

如图表示冠状病毒的增殖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自身含有逆转录酶
B.病毒RNA复制时需要的酶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病毒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
D.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病毒所需的蛋白质
4.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的溶酶体分泌酸性水解酶使感染的细胞凋亡
B.在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清可以培养冠状病毒
C.冠状病毒RNA彻底水解的产物可部分用于DNA的合成
D.研究病毒RNA的碱基种类可确定病毒变异株的亲缘关系
5.某科研机构对一狭长荒地进行多年跟踪调查,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物种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应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荒地上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进行调查
B.调查期间,该荒地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总丰富度在逐年增大
C.该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D.该荒地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6.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

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

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

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A.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
B.用溶解于蒸馏水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
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D.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
7.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下图表示水体
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会发生变化
B.挺水植物能遮光,从而影响藻类生长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6%
D.除了已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甲的能量去向还有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8.(10分)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在特异的结合并切割特定的mRNA后,核酶可以从杂交链上解脱下来,重新结合和切割其他的mRNA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酶具有热稳定性,故核酶的活性不受温度的影响
B.向含有核酶的溶液中滴加双缩脲试剂,可以发生紫色反应
C.核酶发挥作用时有氢键的形成,也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D.与不加酶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以反映酶的高效性
二、非选择题
9.(10分)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空气中的病原体、过敏原和有毒颗粒物可以使人患病。

如图所示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原体的过程(A、B、C表示激素,D、E表示不同的免疫活性物质)。

回答下列问题:
(1)患者中很多是儿童,这是因为儿童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_________道防线。

(2)患者多表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T细胞分泌的物质D_________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的内分泌腺分泌的C_________增加,产热增加所致。

(3)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导致尿量增加,有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

(4)据图分析可知,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在雾霾天更易患病,其原因是_________。

10.(14分)VNN1基因(1542bp)与炎症相关性疾病有关,GFP基因(4735bp)控制绿色荧光蛋白的合成,该蛋白可在相应波长的紫外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

某研究小组进行鼠源GFP - VNNI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l)为构建重组质粒,研究小组从数据库查找到VNNl的DNA序列,并设计引物。

上游引物:
5ʹ-AAGCTTCCGCTGCACCATGACTACTC-3ʹ下划线为HindⅢ酶切位点),下游引物:
5ʹ-GGATCCGCTCGAGCTACCAACTTAATGA-3ʹ(下划线为BamHI酶切位点),之后进行PCR扩增,PCR的原理是________。

扩增后的VNNI基因要与含GFP基因的载体连接,需用________(填具体酶)切割VNNI基因和含GFP 基因的载体,再用________酶处理,构建重组质粒。

(2)GFP基因在重组质粒中可作为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用之前相同的限制酶对GFP - VNNI重组质粒切割后,进行电泳鉴定时得到如图1所示的部分条带,结果表明________。

(3)IL -6为体内重要的炎症因子,能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激活炎症反应。

图2为GFP-VNNI重组质粒对细胞分泌IL -6的影响,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现与正常组比较,空质粒转染组IL-6的表达有轻微升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为主的群落。

试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者采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白桦树的种群密度。

可尺检乔木的胸径,对乔木的树龄划分为三个年龄组。

幼龄林是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是10-40年生;成熟、过熟林是40年生以上。

统计后绘成曲线如图,这种研究方法叫模型构建法,则该曲线属于________模型。

(2)图示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是: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___,导致________(填“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

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在群落内部,捕食关系会使狼和兔的种群数量增长受到抑制,趋向于平衡稳定,这种自我调节的方式称为
________________。

(4)该群落中,狼会依据兔残留的气味寻找到兔,而兔也会依据狼的痕迹躲避狼,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12.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糖,以淀粉的形式储存。

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

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1)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____________中被固定形成C3,C3在____________阶段产生的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进而合成__________进行运输,并进一步合成淀粉。

(2)科研人员给予植物48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反映出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3)为了解释(2)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

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同时存在。

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和淀粉降解产物——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一种假设?请运用图中证据进行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定该假设成立,研究人员在第12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a,为叶片光合作用通入仅含13C 标记的13CO2四小时,在第16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淀粉总量为b,13C标记的淀粉含量为c。

若淀粉量a、b、c的关系满足____________(用关系式表示),则该假设成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题分析】
雾霾污染使生物多样性丧失,具体表现在:雾霾污染因其持续性的特点,则更易造成生物体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铅镉汞等重金属即使在浓度很低时也会对生物产生较强的遗传毒性,对生物DNA 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随着基因的世代传递导致整个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引发种群规模的缩小乃至灭绝。

【题目详解】
A、在垂直结构上,玉米较高,大豆较矮,种植玉米的田中栽种大豆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A正确;
B、雾霾天气影响环境温度、光照时间、pH值等条件,从而破坏物种的生育与繁殖环境,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物种灭绝,B正确;
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如果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类型却能生存下来,C
错误;
D、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属于行为信息,有利于维持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C。

2、A
【解题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的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题目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影响树线上下的光照程度相差无几,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是海拔(温度),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植被厚度指数越高,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呈负相关,B正确;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的数量增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
D、生态学者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D正确;
故选A。

3、A
【解题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题目详解】
A、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由于图示没有体现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过程,所以不能说明冠状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RNA复制时需要的酶在宿主细胞内合成,B正确;
C、根据图示,病毒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病毒蛋白,C正确;
D、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病毒所需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4、C
【解题分析】
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背景考查病毒的培养、研究方法及免疫等知识。

【题目详解】
A、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引起靶细胞凋亡,效应T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功能裂解靶细胞,效应T细胞本身没
有分泌水解酶,A错误;
B、冠状病毒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直接培养,动物血清中不含活细胞,B错误;
C、冠状病毒RNA被彻底水解的产物为磷酸、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其中磷酸、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可作为合成DNA的原材料,C正确;
D、病毒遗传物质的含氮碱基均是4种,病毒变异株的亲缘关系体现在碱基序列方面,而不是碱基的种类,D项错误。

故选C。

5、D
【解题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
(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

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题目详解】
A、在狭长地段上,调查某种植物的数量,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
B、第10年和第15年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总丰富度相等,并非逐年增大,B错误;
C、人为因素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
D、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物种数量在发生变化,因此该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发生变化,水平结构也将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6、C
【解题分析】
要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就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一组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另外一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题目详解】
A.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则其本身产生胰岛素,A错误;
B.蒸馏水不属于等渗溶液,不能排除氯化钠的作用,B错误;
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可排除生理盐水的作用,C正确;
D.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D错误;
故选C。

7、C
【解题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

【题目详解】
A. 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会发生变化,A正确;
B、挺水植物能遮光,使藻类获得的光能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藻类生长,B正确;
C、水草、藻类流向甲的能量有1900÷25000×100%=1.6%,而第二营养级还包括其他鱼类,因此图中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1.6%,C错误;
D、除了已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甲的能量去向还有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C。

8、C
【解题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

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题目详解】
A、核酶的活性也受温度的影响,A错误;
B、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不属于蛋白质,所以向核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不会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C、核酶与催化底物特异性结合时,核酶和mRNA之间有氢键形成,而切割mRNA分子也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 正确;
D、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进行比较,D错误。

故选C。

【题目点拨】
本题以核酶为素材,考查了酶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蛋白质鉴定的原理,掌握酶的特性,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中催
化过程确定催化过程中的氢键的形成和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二、非选择题
9、一淋巴因子甲状腺激素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减少T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解题分析】
由图中可得,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D为淋巴因子,E为抗体。

【题目详解】
(1)皮肤、粘膜等抵抗外界病原体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因此呼吸粘膜的过滤能力有限是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第一道防线;
(2)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刺激下丘脑的体温中枢,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参与体温调节,因此D为淋巴因子,C为甲状腺激素;
(3)下丘脑中存在渗透压感受器,用于调节释放抗利尿激素,因此当血液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进而刺激垂体,抗利尿激素会使尿量减少,因此为了促进排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从而使尿量增加;(4)由图得,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T细胞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影响人的免疫功能使其下降,导致人在雾霾天更容易患病。

【题目点拨】
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是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通常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10、DNA双链复制HindⅢ酶和BamHⅠ酶DNA连接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VNN1基因已插入到含GFP基因的载体中(合理即可)VNN1基因表达产物能促进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6 操作过程中对细胞的损伤(或用到的化学试剂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可以激活相应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6
【解题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题目详解】
(1)PCR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为防止切割的质粒环化,通常选择两种的限制酶进行切割,同时需要用相同的限制酶对目的基因进行处理,所以选择HindⅢ酶和BamHI切割VNNI基因和含GFP基因的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处理形成重组质粒。

(2)GFP基因(4735bp)控制绿色荧光蛋白的合成,该蛋白可在相应波长的紫外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所以在重组质粒中可以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电泳条带显示分子量增加表明VNN1基因已插入到含GFP基因的载体中。

(3)从柱状图中看出VNN1组中IL-6的浓度增加,说明了VNN1基因表达产物能促进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6;空质粒转染组IL-6的表达有轻微升高,可能原因是操作过程中对细胞的损伤(或用到的化学试剂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可以激活相应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6。

【题目点拨】
本题重点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知识,考生需要数量掌握其操作步骤。

11、样方数学光照不足(或弱)(意思对即可)幼龄林逐渐减少(或下降)(意思对即可)负反馈调节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题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中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

【题目详解】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

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对于绘制的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

(2)由图分析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照不足,导致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

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

(3)在群落内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会使两者数量增长受到抑制,趋向于平衡稳定,这种自我调节的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4)狼会依据兔残留的气味寻找到兔,而兔也会依据狼的痕迹躲避狼,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功能。

【题目点拨】
本题借助于曲线图考查不同群的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试题。

12、叶绿体基质光反应ATP和[H] 蔗糖最初一段时间内,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支持假设二。

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并未停止)吸收CO2,淀粉降解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b-a<c(b<a+c)
【解题分析】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水光能,完成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有光无关都可以进行,由光反应提供ATP和还原氢,在叶绿体基质完成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题目详解】
(1)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参中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被还原,生成蔗糖,进一步合成淀粉。

(2)由图分析可知,0~24小时内,淀粉积累量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24小时后几乎不增加。

(3)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代表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合成量,麦芽糖的含量代表淀粉的分解量。

分析图2可知,CO2吸收量基本不变,即淀粉的合成没有停止,而从6小时开始麦芽糖的含量逐渐增加,说明淀粉在不断分解,即淀粉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故支持假设二。

(4)第12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a,第16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淀粉总量为b,则b-a代表通入13CO2的四小时内淀粉的积累量,若小于这四小时内淀粉合成总量c,即b-a<c,则说明一部分淀粉被分解,假设二成立。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结合题图的实验结果分析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