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贵阳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1.提出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A.戴维B.侯德榜C.门捷列夫D.道尔顿
2.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装置与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冷凝管中水流方向是从下口进入,上口排出
B.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蒸馏烧瓶的自来水中
C.实验中需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防止出现暴沸现象D.蒸馏烧瓶必须垫加石棉网加热
3.下列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
A.除去混在植物油中的水﹣﹣倾倒
B.除去粗盐中的泥沙﹣﹣过滤
C.用乙醚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萃取
D.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洗气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编
号
A制备氢氧化铝凝胶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
化钠溶液
B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将称好的氯化钾固体放入100mL
钾溶液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
定容
C灼烧铝片将金属铝表面用砂纸仔细打磨,
除去氧化膜后,在酒精灯火焰上
灼烧,有液态铝滴落
D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饱和
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现
红褐色
A.A B.B C.C D.D
5.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H2S的电子式: B.S2﹣结构示意图:
C.Na2O2的电子式:D.CCl4的电子式:
6.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8gH2O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 A
B.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足量铁粉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 A
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3N A
D.1molN2与4molH2混合充分反应,生成NH3分子的数目为2N A 7.0。
05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1.12LH2(标准状况),并转变为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三周期第IA族B.第三周期第ⅡA族
C.第四周期第IA族D.第四周期第ⅡA族
8.如图所示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IVA〜VIIA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
A.H2S B.HCl C.PH3D.SiH4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构成物质的分子中一定含有化学键
C.非极性键也可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D.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10.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给手机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D.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太阳能)11.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12.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C.从理论上讲,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
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表面一定有气泡产生
1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14.在下列过程中,需要加快反应速率的是()A.食物变质B.合成氨C.钢铁腐蚀D.塑料老化
15.锌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入浓盐酸B.加入一定量CuSO4固体
C.加入适量的水D.降低温度
16.下列表示的是化学反应A+2B=C+D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最快的是()
A.v(A)=0。
3 mol•L﹣1•s﹣1
B.v(B)=0。
5 mol•L﹣1•s﹣1
C.v (C)=0。
25 mol•L﹣1•s﹣1
D.v(D)=0.2 mol•L﹣1•s﹣1
17.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H2(g)+I2(g)⇌2HI (g),下列说法能充分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
B.H2、I2、HI的浓度相等
C.H2、I2、HI在容器中共存
D.H2、I2、HI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18.下列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纤维素B.聚氯乙烯 C.淀粉D.油脂
1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B.煤的液化C.蛋白质变性 D.石油裂化
20.下列各组有机物中,仅使用溴水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苯四氯化碳B.乙炔乙烯
C.乙烷乙烯D.苯酒精
21.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
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22.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电解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获取淡水
B.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可以得到钾单质
C.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D.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Cl2 23.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X和Z为同主族元素,由X、Z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B.Y的简单离子与X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Z与Y属于同一周期
D.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24.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起始浓度均为0.0216mol/L的O3溶液,在不同的pH、温度下,发生分解反应,测得O3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表所示:
PH
3。
04。
05。
0 6.0
t/min
T/℃
2030123116958
301581084815
503126157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表明,升高温度能加快O3的分解速率
B.pH增大能加速O3分解,表明OH﹣可以对O3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C.在30℃、pH=4.0时,O3的分解速率为1。
00×10﹣4mol/(L •min)
D.据表中的规律可推知,O3在下列条件下的分解速率v(40℃、pH=3.0)>v(30℃、pH=7。
0)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现有七种短周期元素①H、②C、③N、④O、⑤Na、⑥Al、⑦Cl。
(1)①与③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电子式是,工业上利用该化合物制备NO的化学方程式。
(2)⑤的单质在④的单质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
该产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类型是。
(3)②和⑦的气态氢化物中热稳定性较强的是(用化学式表示);能表示出②和⑦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的离子方程式是。
(4)①~⑦几种元素中,最高正价氧化物为两性的是(用化学式表示);写出它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6.一定温度下,将1molN2O4充入容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O4⇌2NO2(g).经2s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测得容器中c(NO2)=0.2mol/L.
(1)下列说法中,一定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序号).
A.正、逆反应均已停止B.v(NO2)=2v(N2O4) C.容器中c(NO2):c(N2O4)=2:1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F.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2)0~2s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NO2)=.
(3)达到平衡时容器中c(N2O4)=.
(4)达到平衡时,N2O转化率为.
27.乙酸乙酯是无色具有水果香味的液体,沸点为77.2℃,实验室某次制取它用冰醋酸14。
3mL、95%乙醇23mL,还用到浓硫酸、饱和碳酸钠以及极易与乙醇结合成六水合物的氯化钙溶液,主要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
①先向A中的蒸馏烧瓶中注入少量乙醇和浓硫酸后摇匀,再将剩下的所有乙醇和冰醋酸注入分液漏斗里待用。
这时分液漏斗里冰醋酸和乙醇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5:7.
②加热油浴保温约135℃~145℃.
③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缓缓滴入蒸馏烧瓶里,调节加入速率使蒸出酯的速率与进料速率大体相等,直到加料完成。
④保持油浴温度一段时间,至不再有液体馏出后,停止加热.
⑤取下B中的锥形瓶,将一定量饱和Na2CO3溶液分批少量多次地加到馏出液里,边加边振荡,至无气泡产生为止。
⑥将⑤的液体混合物分液,弃去水层。
⑦将饱和CaCl2溶液(适量)加入到分液漏斗中,振荡一段时间后静置,放出水层(废液).
⑧分液漏斗里得到的是初步提纯的乙酸乙酯粗品。
试回答:
(1)实验中浓硫酸的主要作用是。
(2)用过量乙醇的主要目的是。
(3)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粗酯的目的是。
(4)用饱和CaCl2溶液洗涤粗酯的目的是。
(5)在步骤⑧所得的粗酯里还含有的杂质是。
28.常温下氨气能被氯气氧化生成N2,化工厂常用此法检验管道是否泄漏氯气.某探究小组在实验室对氨气与氯气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氨气的制备
(1)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图中的(填大写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按气流方向写出其接口的连接顺序:发生装置管口→(填小写字母).Ⅱ.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室温下,用收集到的氨气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关闭).
(3)打开k1,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向试管中注入约3倍于氯气体积的氨气,关闭k1,恢复室温.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再打开k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9.某人设计的糖厂甘蔗渣利用方案如图所示:
其中:A能催熟水果,B是高分子化合物,D是有水果香味的物质.请回答以下问题:
(1)“C6H12O6”所示的物质的名称是,A的电子式为;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①A→B: ,反应类型;
②C→D:,反应类型;
③CH3CH2OH→CH3CHO:,反应类型.
2019—2020学年贵州省贵阳十四中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1.提出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A.戴维B.侯德榜C.门捷列夫D.道尔顿
【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解答】解:A.戴维发现了金属钠,故A错误;
B.侯德榜研究出了侯氏制碱法,故B错误;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史,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2.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装置与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冷凝管中水流方向是从下口进入,上口排出
B.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蒸馏烧瓶的自来水中
C.实验中需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防止出现暴沸现象D.蒸馏烧瓶必须垫加石棉网加热
【分析】A.冷凝管中水流方向应该是逆向冷却;
B.蒸馏时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汽温度;
C.蒸馏实验中需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或沸石;
D.烧瓶、锥形瓶、蒸馏烧瓶必须垫加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加热。
【解答】解:A.冷凝管中水流方向应该是逆向冷却,即从下口进入,上口排出,故A正确;
B.蒸馏时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汽温度,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出口处,故B错误;
C.蒸馏实验中需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防止出现暴沸现象,故C正确;
D.蒸馏烧瓶必须垫加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加热,故D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蒸馏操作的仪器、操作,属于实验的基本操作,注意冷凝管的使用方法,难度不大.
3.下列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植物油中的水﹣﹣倾倒
B.除去粗盐中的泥沙﹣﹣过滤
C.用乙醚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萃取
D.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洗气
【分析】A.溶液分层,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B.沙不溶于水;
C.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为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
D.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氯化氢易溶于水。
【解答】解:A.植物油不溶于水,二者分层,除去混在植物油中
的水应该是分液,故A错误;
B.沙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应该过滤,故B正确;C.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为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用乙醚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属于萃取,故C正确;
D.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该方法为洗气,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物质的性质差异及除杂原则,题目难度不大.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编
号
实验操作
A制备氢氧化铝凝胶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
化钠溶液
B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mL 将称好的氯化钾固体放入100mL 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定容
C灼烧铝片将金属铝表面用砂纸仔细打磨,
除去氧化膜后,在酒精灯火焰上
灼烧,有液态铝滴落
D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饱和
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现
红褐色
A.A B.B C.C D.D
【分析】A.NaOH过量,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B.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C.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
D.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水解可制备胶体.【解答】解:A.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和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所以得不到氢氧化铝,应该用氯化铝溶液和氨水制取氢氧化铝,故A错误;
B.容量瓶是定容仪器,不能作为溶解仪器,也不能用来稀释液体,应该先将KCl在烧杯中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故B 错误;
C.将金属铝表面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氧化膜后,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又因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而三氧化二铝在铝的表面,所以加热铝箔时铝熔化了但不会滴落,故C错误;
D.制备Fe(OH)3胶体时,应往沸水中加饱和FeC13溶液,并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为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胶体制备、溶液配制、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B为解答的易错点,
题目难度不大。
5.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H2S的电子式:B.S2﹣结构示意图:
C.Na2O2的电子式:D.CCl4的电子式:
【分析】A.H2S为共价化合物,硫原子中最外层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分子中存在两个H﹣S键;
B.S2﹣的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8,用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C.过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合而成,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
D.CCl4是共价化合物,碳原子分别与4个氯原子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结合,CCl4电子式则氯原子需要标注最外层电子;
【解答】解:A.\H2S为共价化合物,硫原子中最外层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分子中存在两个H﹣S键,电子式为:,故A错误;
B.S2﹣的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
8、8,硫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C.Na2O2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钠离子失电子
形成阳离子,氧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过氧根阴离子,电子式为,故C错误;
D.CCl4是共价化合物,碳原子分别与4个氯原子通过一对共用
电子对结合,CCl4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子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的正确表示方法,明确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区别.
6.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8gH2O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 A
B.标准状况下,2。
24LCl2与足量铁粉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 A
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3N A
D.1molN2与4molH2混合充分反应,生成NH3分子的数目为2N A 【分析】A.水物质的量==,据此计算分子数;
B.氯气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电子转移依据反应的氯气计算; C.NO2和N2O4的最简式相同为NO2,计算46g NO2中所含原子数;
D.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
【解答】解:A.标准状况下,18gH2O物质的量==1mol,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 A,故A正确;
B.氯气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电子转移依据反应的氯气计算,标准状况下,2.24LCl2物质的量==0.1mol,0.1molCl2与足量铁粉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
2N A,故B正确;
C.NO2和N2O4的最简式相同为NO2,计算46g NO2中所含原子数=×3×N A=3N A,故C正确;
D。
1molN2与4molH2混合充分反应,生成NH3分子的数目小于2N A,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注意可逆反应方向,题目难度不大.
7.0.05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1.12LH2(标准状况),并转变为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三周期第IA族B.第三周期第ⅡA族
C.第四周期第IA族D.第四周期第ⅡA族
【分析】金属与盐酸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失去电子等于H得到电子,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及离子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可知原子序数,然后确定元素及位置.
【解答】解:0.05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1.12LH2(标准状况),
设金属反应后元素的化合价为x,
由电子守恒可知0。
05mol×(x﹣0)=×2×(1﹣0),
解得x=+2,
离子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则金属的原子序数为10+2=12,即为Mg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ⅡA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电子守恒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如图所示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IVA〜VIIA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
A.H2S B.HCl C.PH3D.SiH4
【分析】氨气、水、HF分子间含氢键,则在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中沸点最高,同类型的分子晶体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氨气、水、HF分子间含氢键,则在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中沸点最高,且水分子间氢键最多,则图中从上到下分别为VIA、VⅡA、VA元素氢化物的沸点,最下方为ⅣA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且同类型的分子晶体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则a表示SiH4,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氢化物的沸点比较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
含氢键的物质及性质,题目难度不大.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构成物质的分子中一定含有化学键
C.非极性键也可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D.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形成共价键,含离子键的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可存在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铵盐,故A错误;
B.构成物质的分子中可能不含化学键,如稀有气体,故B错误;C.非极性键也可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过氧化钠中含O﹣O 非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
D.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与化合物,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键的形成及判断的一般规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结合实例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0.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给手机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D.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太阳能)
【分析】A.电解池是一种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据此解答;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发出亮光;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答】解:A.手机电池在充电时,为电解池,电解池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装置,故A错误;
B.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发出亮光,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C正确;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方面的知识,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回答,较简单.
11.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分析】A、依据图象分析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结合能量守恒分析判断反应能量变化;
B、某些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也可以发生;
C、图象分析可知反应过程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
D、反应是吸热反应,依据反应实质分析,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解答】解:A、图象分析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结合能量守恒分析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某些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也可以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和铵盐发生的吸热反应,故B错误;
C、图象分析可知反应过程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能量,故C错误;
D、反应是吸热反应,依据反应实质分析,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分析,图象分析方法和应用,注意反应吸热放热和反应条件关系的判断应用,题目较简单.12.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C.从理论上讲,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
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表面一定有气泡产生
【分析】A.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B.原电池两极可以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金属和非金属;
C.构成原电池内界条件是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正极上也可能是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生成金属单质.
【解答】解:A.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错误;
B.原电池两极可以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金属和非金属,可以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故B错误;
C.构成原电池内界条件是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理论上说,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故C正确;
D.正极上也可能是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生成金属单质,如Cu2+得电子生成Cu,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知道原电池反应特点、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1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