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评 人民版选修4-人民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评人民版选修4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秦朝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皇权至高无上D.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大臣专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 D.确立皇权至上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皇帝制度创立
C.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D.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5.秦朝修筑的以某某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①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全国交通网②是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③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④导致了秦王朝的短命而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X有关秦朝历史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们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秦灵渠秦兵马俑
A.再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威力B.反映出秦王朝人民的沉重负担
C.体现了秦朝人民的勤劳智慧D.暴露出了秦王朝的保守与落后
7.“贞观二年,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自(贞观)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政府压制手工业,丝织品产量下降
C.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D.重农抑商导致市场货物紧缺
8.在629年大举进攻东突厥之前,唐太宗所做的准备包括()。

①加强对军队的训练②恢复发展农业生产③利用东突厥内部矛盾分化其力量④取得进攻所需的交通要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唐太宗曾向大臣表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因为()。

A.得益于魏征的不断劝谏B.非常熟悉《资治通鉴》
C.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
10.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11.康熙帝之所以选定姚启圣和施琅负责进军某某,主要是因为他们二人()。

A.都出生于南方并了解南方情况B.既熟悉军事又了解某某的情况
C.是康熙帝的宠臣和近臣D.都热衷于实现国家统一
12.《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的界限是()。

①额尔古纳河②乌苏里江③格尔必齐河④外兴安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包括()。

①拉开了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序幕②为北部边境的稳定创造了条件③消除了沙俄侵略中国的野心④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某某、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与康熙帝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平定三藩之乱 B.清军进入某某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收复雅克萨之战
15.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6分,第17题14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四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X氏集团派人到某某(同清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某某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X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材料五(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琅往福省……会议某某弃留。

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

琅遂决意主留。

题疏曰:“……某某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
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断断乎其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

议:“某某伪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

今改为某某府,辖三县。

”……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某某外纪》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6分)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6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某某不可与高丽相比?根据材料五,说明康熙帝对“某某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6分)
17.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Z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4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4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

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X岂之《中国历史》(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分)
材料三政事无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
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X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2分)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2. 答案:A
3. 答案:D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D
7. 答案:A
8. 答案:D
9. 答案:C
10. 答案:B
11. 答案:B
12. 答案:C
13.答案:D
14. 答案:C
15. 答案:A
16. 参考答案:(1)李斯。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民为国之本。

不失时为农之本。

人君要简静。

(3)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4)自古以来某某就是中国的领土,某某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立某某府,管理某某。

17. 参考答案:(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

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