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八年级 单元综合检测一(期末复习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检测(一)
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
A.8 cm
B.8 mm
C.8 dm
D.8μm
2.小云同学在一次测量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的是( )
A.3.2 cm
B.3.30 cm
C.3.3 cm
D.3.5 cm
3.要测量面值为一元的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中最好的是( )
A.用刻度尺直接多测几次硬币的直径,算出平均值
B.将硬币放在刻度尺上直接读出硬币的直径
C.用细线绕硬币一周,测出硬币的周长再算出直径
D.用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配合进行测量
4.(2012·益阳中考)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则( )
A.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C.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
D.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5.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6.(2012·安徽中考)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
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如图,某物体分别沿
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点到P点,再从P点到N点;
第二次直接从M点到N点,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7.如图所示为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8.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前4 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 m/s
C.乙同学第4 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 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9.(2012·南昌中考)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 ,步行速度约为
1.1 。
10.一只小虫跌落在小李的新铅笔上,小李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 s,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cm;那么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m/s;如果以小虫为参照物,铅笔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1.(2012·南充中考)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南充到成都的路线长大约是210 km,动车运动的时间大约是1.5 h,则动车的平均速度大约是km/h。
12.一辆汽车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如图所示,则汽车从图中位置行驶到南京还需h。
13.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
图所示:
(1)两运动员相比, 的速度较快。
(2)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 s,他的速度是m/s。
14.(2012·荆州中考)一位同学对变速运动产生了兴趣,他查阅资料后知道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开始时刻的速度和结束时刻的速度的平均。
已知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开始时刻的速度为2 m/s,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为s=2t+t2,则物体在4 s内运动的路程为m,在第4 s末的速度为m/s。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1分)
15.(12分)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 cm、26.00 cm、26.02 cm、26.42 cm。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6.(9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时间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
17. (2013·青岛模拟)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
1 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 m。
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 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1
2 min到达学校。
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18.(13分)福厦高速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海西的建设和发展。
福州到厦门铁路全程约为276 km,如表为列车运行时刻表。
动车组
D6215 站名
动车组
D6216
8:22福州
-- 11:55
福州南11:39 11:38
泉州10:56 10:54
9:52
--
厦门10:16
问:
D6215动车组从福州直达厦门的运行时间是多少?其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长度的估测及长度数据、数量级的认识。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并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
对于12岁的学生来说,一年内身体增长10 cm左右。
2.【解析】选B。
由题图可知,木块上方的刻度尺分度值是0.5 cm,木块下方的刻度尺分度值是0.1 cm,下方的刻度尺精确度更高,所以读取木块下方的刻度尺读数,最接近木块真实值,故木块的长度为
3.30 cm。
3.【解析】选D。
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
因为是圆形的硬币,直径不易测量,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再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值求出硬币的直径。
4.【解析】选A。
小明、小华和车都向前运动,车的速度最快,以车为参照物,小明和小华都是向后运动的,A 对,C错;小明的速度比小华快,以小明为参照物,小华是向后运动的,B、D错。
5.【解析】选D。
A选项中,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二者是相对静止的;B选项中,联合收割机与卡车在收割庄稼时,二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二者是相对静止的;C选项中,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二者是相对运动的;D选项中,“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后,二者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二者相对静止,故D选项正确。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路程和物体运动位置变化的概念。
根据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图中两次走的路程不同,但是最终都到达了N点,所以位置变化相同,故D正确。
7.【解析】选A。
图中记录的是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根据其通过路程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其运动的速度的变化情况。
A项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匀速直线运动,B、C项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做变速直线运动,D项做曲线运动,故选A。
8.【解析】选C。
由图像可知,前4 min乙同学走过了240 m,甲同学走过了120 m,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在整个过程中,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s
t
==0.5 m/s;相遇时,甲、乙的路程都是240 m;乙同
学第4 min后,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停止运动,故乙同学第4 min后不做匀速直线运动。
9.【解析】一个中学生身高约为1.65 m,即165 cm,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答案:cm m/s
10.【解析】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因此铅笔的长度为18.00
cm=0.180 0 m。
小虫爬行的速度v=s
t
==
0.036 m/s。
以小虫为参照物时,铅笔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铅笔是运动的。
答案:18.00 0.036 运动
11.【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动车的平均速度: v=s
t
==140
km/h。
答案:机械运动140
12.【解析】路旁标志牌的含义为此地距离南京还有120 km。
图中汽车速度表显示汽车的速度为100 km/h。
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s v =
=1.2 h。
答案:1.2
13.【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员跑过的路程大,所以乙运动员的速度较快。
该运动
员的速度为v=s
t
==10 m/s。
答案:(1)乙(2)10
14.【解析】根据题意中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为s=2t+t2,可以计算出4 s内运动的路程是s=(2×
4+42)m=24 m,在这4 s内的平均速度为v=s
t
==6 m/s,由题意可知,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开始时
刻的速度和结束时刻的速度的平均,所以6 m/s=,故v=10 m/s。
答案:24 10
15.【解析】(1)考查了刻度尺正确的读数以及记录数据。
甲图中的读数是正确的,乙图中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铅笔的长度是3.40 cm。
(2)考查了多次测量的目的,会识别错误数据,会求平均值。
由于环境、工具、人为等,读数会出现误差,各示数之间会有略微差别,但如果同一长度的数据相差太大,就是由错误引起的,故错误数据是26.42 cm。
去掉错误数据后,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l==26.00 cm。
(3)考查了影响测量误差的因素。
冬季温度低,由于热胀冷缩,刻度尺每一小格之间的距离会缩短,测量物体长度时,会占据更多的小格,所以测量结果将偏大。
答案:(1)甲 3.40
(2)减小误差26.42 cm 26.00 cm (3)偏大
16.【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s
t。
(2)斜面坡度越大,
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3)开始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s
t
算出的速度偏大。
答案:(1)v=s
t
(2)小(3)大
17.【解析】求从家到书店的平均速度时只要用从家到书店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即可求出;求从家到学校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也要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除以从家到学校所用的全部时间。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v1===6 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
t
==5 m/s。
答案:(1)6 m/s (2)5 m/s
18.【解析】分析列车运行时刻表可知D6215动车组从福州8:22开车,9:52到达厦门,所以运行时间是
9:52-8:22=1 h 30 min,即1.5 h,其平均速度是v=s
t
==184 km/h。
答案:1.5 h 184 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