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面孔偏好理论模型述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性系统模型同时考虑到了刺激和婴儿视觉 系统的特点。因此,该模型认为婴儿大脑中并不存 在面孔偏好中枢,婴儿偏好面孔只是由于组成面孔 的各要素,如脸型、眼睛、鼻子、嘴巴等的物理能 量特性,对他们视觉产生的综合作用恰好可以和其 较弱的对比敏感性相匹配,从而能够被婴儿观察 到。
尽管LSM可以解释一些婴儿视觉研究得到的 结果。但该理论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在Slater的研 究中,他使用物理特性匹配的水平线条和竖直线条 作为刺激材料给婴儿呈现,发现婴儿偏好观看水平 线 条 图案 。这种 现 象用 LSM无 法 解释 。为此 , Kleiner(1987)对LSM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一个顺序 的两阶段LSM模型。修正后的线性系统模型认为婴 儿视觉系统首先对刺激的物理能量特性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刺激的物理能量特性相同,再比较它们的 结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图形的结构成为影响视 觉偏好的最重要因素[6]。Easterbrook (1999)采用视 觉追踪方法考察了新生儿对内部元素相同,但排列 组合有所差别的类面孔图形与只有轮廓没有内部 元素的“白面孔”图形的偏好情况,结果发现无论 类面孔图形的内部元素怎样进行排列组合,婴儿并 不偏好这些图形中的某一个,而当这些图形与白面 孔相比时,婴儿偏好前者。这一结果支持线性系统 模型的假设。但Easterbrook的研究没有解释图形内 部结构是否会影响婴儿的视觉偏好。 2.2 右脑优势模型
这两个机制中,CONSPEC对CONLERN有引导 和指向作用,在婴儿 2 个月后的视觉发展过程中, CONLERN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婴儿在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面孔偏好是由不同的内部 机制控制的,刚刚出生的婴儿主要受到内在加工倾 向的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有的内在加工倾向 在视觉偏好中的决定作用变小,而经验、记忆变得 比较重要。因此,1 个月大的婴儿注视一张面孔,
Nelson(2001)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存在所谓的 视觉识别中枢,但该中枢在新生儿阶段并不指向特 定的刺激,婴儿偏好面孔是因为他们能够接触到环 境中大量的面孔刺激,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视觉 识别中枢逐渐特异化为专门识别面孔。这种现象同 时也存在于其它物种,如猴子和鸟类中。Nelson认 为这种转变过程和人类语言的发展类似。人类在刚 刚出生时,可以分辨一系列语言的语音,但随着年 龄的增长,他们出现了知觉窗变窄现象,1 岁左右 的婴儿只能分辨自己的母语语音。在Nelson对婴儿 面孔偏好的研究中,他也发现了若干支持其理论的 证据。首先,人类婴儿和成人相比,分辨猴子面孔 的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种系的猴子的面 孔,而长时间暴露在人类面孔经验中的成人分辨猴 子面孔的能力很差,其次,成人辨别倒置面孔的能 力不如 4 个月大的婴儿;第三,在成人中存在已经 得到普遍认可“其他人种效应”,即成人分辨其他 人种面孔的能力较差,而相比较而言,儿童这方面 的能力比较强。第四,脑成像研究表明,在进行面 孔偏好时,大脑中的梭状回受到激活,这说明大脑 中存在所谓的“识别中枢”。最后,有研究表明, 受虐待的儿童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要差于没有受 过虐待的儿童,这说明面部表情经验可以影响识别 表情能力的发展[4]。
更适合处理平面图形信息,因为这些图形包含的空 间信息较少,适合视觉能力有限的 1 至 6 个月大的 婴儿观察。第二,右半脑的发育早于左半脑。随着 婴儿视觉对比敏感性的增强,面孔经验使得右半脑 的面孔识别机制首先出现。然后,随着时间发展, 左半脑也从这些经验中受益,位于左半脑的面孔识 别机制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个结论得到了脑成像技 术的验证,近期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在识别面孔时, 大脑两侧的梭状回都得到了激活。
625
-62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决策中心”。Banks等人根据抵 达决策中心的这些信息,也就是婴儿实际上所见到 的而不是刺激所呈现的信息,来预测婴儿的偏好。 这种预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数学过程,但通俗来 讲,该模型的本质很简单:“婴儿的视觉偏好,仅 仅受注视高度可视化图形的倾向所支配”[5]。所谓 “高度可视化的图形”,指的是图形的边缘、角度、 高对比的区域、大的细节等,这与婴儿偏好研究所 得到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
我国在婴儿面孔偏好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婴儿面孔偏好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面孔偏好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反映了婴儿知觉发展的规律有研究者认为面孔偏好和包括语言在内的很多能力的发展轨迹类似因此对面孔偏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和揭示婴儿认知发展的规律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625~63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Morton 和 Johnson(1991) 提 出 的 CONSPEC 和 CONLERN理论是婴儿面孔偏好中最重要的理论之 一,该理论包括CONSPEC和CONLERN两个不同的 机制。CONSPEC从婴儿出生的一刻即开始发挥作 用,该机制“包括有关同类(Conspecifics)视觉特 征的结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无需有机 体通过特定的刺激经验而获得”[1],也就是说,人 类大脑中天生就有包含同类视觉特征的结构信息,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类面孔的信息。在婴儿 1 个月 左右时,CONSPEC的功能迅速弱化,CONLERN机 制则开始发展,因此,处于这一交替阶段的婴儿对 面孔的偏好表现得并不明显。到了 2 个月左右,婴 儿在第二个机制CONLERN的驱动下,重新表现出 对面孔的偏好。CONLERN对婴儿的行为有重要的 影响,它作为一个非特异化的机制在大脑皮层水平 上发挥作用,在CONSPEC机制让婴儿关注同类面 孔的基础上,促进了婴儿对面孔特征的学习。
de Schonen 和 Mathivet (1990)的研究发现 4~9 个月大的婴儿进行面孔识别任务时存在明显的“左 眼视野优势”,也就是说,当面孔同时在婴儿的左 眼视野和右眼视野中出现时,婴儿识别左眼视野中 的图形速度更快,由此 de Schonen 和 Mathivet 认为 右半脑在婴儿面孔偏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右半脑比左半脑
de Schonen的右脑优势模型推测婴儿右半脑在 处理低频空间信息,特别是像整体面孔这类图形时 具备优势(但右半脑在对面孔做精细识别,如识别 表情时并无优势)。该模型还强调在面孔偏好过程 中经验的重要性,右脑优势模型可以解释一些有视 觉缺陷的婴儿在识别面孔时出现障碍的情况,因为 一般视觉障碍可能阻碍右半脑的信息加工,从而进 一步造成面孔偏好困难[7,8]。 2.3 CONSPEC 和 C孔偏好的产生原因,研究者们提出 了很多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2.1 线性系统模型
Banks及其同事提出的“线性系统模型”(Linear system model,简称LSM)理论是一个关于婴儿视 觉偏好的理论。该理论与其它常见理论相比,没有 采用行为研究结果进行推论,而是更接近一个定义 严格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模型认为由于婴儿视觉 能力有限,特别是他们的视觉对比敏感性较差,所 以只有刺激中所呈现的某些图形信息能够到达婴
在语言出现之前,通过面孔进行沟通是婴儿与 抚养者早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过去的 几十年中,发展心理学家们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了浓 厚的兴趣。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就对婴 儿的面孔偏好进行了研究。在30多年的研究中,研 究者对以下两个问题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1) 出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的婴儿就能够表现出面孔 偏好[3];(2)面孔偏好在婴儿1岁以内,随着年龄的 增加呈现类似“U”型的发展曲线。这种偏好在1 个月左右的婴儿身上“似乎”消失了,或者较难观 察到,而2个月及更大的婴儿则重新出现这种偏好 [1]。 ⋅
婴儿面孔偏好理论模型述评
陈桄 朱皕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 要 在婴儿早期的视觉经验中,面孔是最特殊的一类刺激,小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喜欢看面孔,这种现象 称为面孔偏好。面孔偏好的发展反映了婴儿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该文系统介绍 了线性系统模型、右脑优势模型、CONSPEC 理论、视觉模块理论和非特异化识别理论 5 种最主要的婴儿 面孔偏好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面孔偏好研究的新趋势和未来方向进行 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 面孔偏好,面孔识别,婴儿,知觉。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在婴儿早期的视觉经验中,面孔是最有特点的 一类刺激。尽管婴儿早期无论视敏度还是视觉对比 敏感性和成人相比都要差得多,但他们已经能够分 辨出面孔和其它刺激的差别。与其它刺激相比,小 婴儿更喜欢注视面孔,研究者将婴儿的这种分辨、 关注面孔的行为称为“面孔偏好”(Face Preference) [1,2]。
第 14 卷第 4 期
决策的选择偏好研究述评
-627-
可能是因为面孔显示出一系列极其突出的刺激,而 4 个月的婴儿注视一张面孔,是因为对面孔本身感 兴趣[1,9]。
CONSPEC和CONLERN理论到今天已经得到 了相当多的实验验证,如Valenza等 (1996)给新生儿 同时呈现Config和反向Config图形,发现他们更喜 欢看前者[2]。Myowa-Yamakoshi和Tomonaga (2001) 让出生两周的公长臂猿观看类面孔图形和非面孔 图形,发现它们偏好类面孔图形,这说明人类大脑 中天生的CONSPEC是种系进化的结果,在其它类 人 猿 中 也 存 在 相 似 的 面 孔 偏 好 机 制 [10] 。 因 为 CONSPEC和CONLERN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婴儿 面孔偏好发展的规律,并使相当一部分原本互相矛 盾的研究结论得到了统一,所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 普遍关注。 2.4 视觉模块理论
Nelson的理论和Karmiloff-Smith的看法颇为类 似,Karmiloff-Smith认为人脑存在先天基础,这些
先天基础就是对特定输入的注意偏向和加工原则。 最初的偏向把婴儿的注意引向某些输入,建立有关 的表征。先天的原则制约着婴儿对这些输入的加 工,并决定以后学习的性质。但这些先天的素质并 非像一些先天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详细的规定和 预成的知识。事实上,不管先天成分是什么,只有 通过环境的推动才能形成能力的一部分[11]。 2.5 非特异化识别理论
然而迄今为止,婴儿面孔偏好研究中还有很多 问题尚无一致结论,如婴儿为什么会偏好面孔?这 种偏好主要受遗传影响还是环境影响?这些问题
收稿日期:2005-06-28 通讯作者:陈桄,E-mail: teastick@
电话:010-62343186
仍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热点。我国在婴儿面孔偏好这 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婴儿面孔偏好的研究对 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面孔偏好并不是 孤立的现象,它反映了婴儿知觉发展的规律,有研 究者认为,面孔偏好和包括语言在内的很多能力的 发展轨迹类似[4],因此,对面孔偏好的研究有助于 我们发现和揭示婴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其次,研究 者在一些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知觉偏好现象, 如刚刚出生的小鸡会偏好与其同类相似的物体[1], 这说明知觉偏好是一个跨种系存在的普遍现象,是 动物和人类在生命早期生存、交流的方式之一,具 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第三,面孔偏好的研究结果 对我们进行有关婴儿知觉-注意系统的研究设计 有很大帮助,同时这些结果对婴儿早期教育也可以 起到指导作用。
Turati等人(2004)认为婴儿的面孔偏好并非一 种领域特殊的遗传机制的结果,而是一种非特殊性 的偏好行为,它遵循以下两个标准:首先也是最重 要的一点,刺激图形各元素要遵循“顶部优势” (Top-Heavy)原则排列,即以图形的水平中线为 准,中线上部的元素数量要多于中线下部的元素数 量,而人面孔内部元素的排列正好符合该原则;第 二点,刺激图形的元素排列具有某种一致性,即内 部元素的排列方式或外部轮廓的形状存在某种一 致性[12,13]。Turati (2002)给新生儿同时呈现三种配对 图形,分别为:顶部元素多的非面孔图形和底部元 素多的非面孔图形;顶部元素多的非面孔图形和顶 部元素多的类面孔图形;顶部元素多的非面孔图形 和底部元素多的类面孔图形,结果发现,第一种情 况下新生儿偏好前者,第二种情况下差异不显著, 第三种情况下新生儿偏好前者。这一发现验证了婴 儿识别图形时的“顶部优势”原则[14]。然而对于第 二点——“刺激图形元素排列的一致性”问题,研 究者尚未找到明确的解释。
尽管LSM可以解释一些婴儿视觉研究得到的 结果。但该理论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在Slater的研 究中,他使用物理特性匹配的水平线条和竖直线条 作为刺激材料给婴儿呈现,发现婴儿偏好观看水平 线 条 图案 。这种 现 象用 LSM无 法 解释 。为此 , Kleiner(1987)对LSM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一个顺序 的两阶段LSM模型。修正后的线性系统模型认为婴 儿视觉系统首先对刺激的物理能量特性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刺激的物理能量特性相同,再比较它们的 结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图形的结构成为影响视 觉偏好的最重要因素[6]。Easterbrook (1999)采用视 觉追踪方法考察了新生儿对内部元素相同,但排列 组合有所差别的类面孔图形与只有轮廓没有内部 元素的“白面孔”图形的偏好情况,结果发现无论 类面孔图形的内部元素怎样进行排列组合,婴儿并 不偏好这些图形中的某一个,而当这些图形与白面 孔相比时,婴儿偏好前者。这一结果支持线性系统 模型的假设。但Easterbrook的研究没有解释图形内 部结构是否会影响婴儿的视觉偏好。 2.2 右脑优势模型
这两个机制中,CONSPEC对CONLERN有引导 和指向作用,在婴儿 2 个月后的视觉发展过程中, CONLERN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婴儿在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面孔偏好是由不同的内部 机制控制的,刚刚出生的婴儿主要受到内在加工倾 向的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有的内在加工倾向 在视觉偏好中的决定作用变小,而经验、记忆变得 比较重要。因此,1 个月大的婴儿注视一张面孔,
Nelson(2001)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存在所谓的 视觉识别中枢,但该中枢在新生儿阶段并不指向特 定的刺激,婴儿偏好面孔是因为他们能够接触到环 境中大量的面孔刺激,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视觉 识别中枢逐渐特异化为专门识别面孔。这种现象同 时也存在于其它物种,如猴子和鸟类中。Nelson认 为这种转变过程和人类语言的发展类似。人类在刚 刚出生时,可以分辨一系列语言的语音,但随着年 龄的增长,他们出现了知觉窗变窄现象,1 岁左右 的婴儿只能分辨自己的母语语音。在Nelson对婴儿 面孔偏好的研究中,他也发现了若干支持其理论的 证据。首先,人类婴儿和成人相比,分辨猴子面孔 的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种系的猴子的面 孔,而长时间暴露在人类面孔经验中的成人分辨猴 子面孔的能力很差,其次,成人辨别倒置面孔的能 力不如 4 个月大的婴儿;第三,在成人中存在已经 得到普遍认可“其他人种效应”,即成人分辨其他 人种面孔的能力较差,而相比较而言,儿童这方面 的能力比较强。第四,脑成像研究表明,在进行面 孔偏好时,大脑中的梭状回受到激活,这说明大脑 中存在所谓的“识别中枢”。最后,有研究表明, 受虐待的儿童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要差于没有受 过虐待的儿童,这说明面部表情经验可以影响识别 表情能力的发展[4]。
更适合处理平面图形信息,因为这些图形包含的空 间信息较少,适合视觉能力有限的 1 至 6 个月大的 婴儿观察。第二,右半脑的发育早于左半脑。随着 婴儿视觉对比敏感性的增强,面孔经验使得右半脑 的面孔识别机制首先出现。然后,随着时间发展, 左半脑也从这些经验中受益,位于左半脑的面孔识 别机制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个结论得到了脑成像技 术的验证,近期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在识别面孔时, 大脑两侧的梭状回都得到了激活。
625
-62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决策中心”。Banks等人根据抵 达决策中心的这些信息,也就是婴儿实际上所见到 的而不是刺激所呈现的信息,来预测婴儿的偏好。 这种预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数学过程,但通俗来 讲,该模型的本质很简单:“婴儿的视觉偏好,仅 仅受注视高度可视化图形的倾向所支配”[5]。所谓 “高度可视化的图形”,指的是图形的边缘、角度、 高对比的区域、大的细节等,这与婴儿偏好研究所 得到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
我国在婴儿面孔偏好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婴儿面孔偏好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面孔偏好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反映了婴儿知觉发展的规律有研究者认为面孔偏好和包括语言在内的很多能力的发展轨迹类似因此对面孔偏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和揭示婴儿认知发展的规律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625~63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Morton 和 Johnson(1991) 提 出 的 CONSPEC 和 CONLERN理论是婴儿面孔偏好中最重要的理论之 一,该理论包括CONSPEC和CONLERN两个不同的 机制。CONSPEC从婴儿出生的一刻即开始发挥作 用,该机制“包括有关同类(Conspecifics)视觉特 征的结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无需有机 体通过特定的刺激经验而获得”[1],也就是说,人 类大脑中天生就有包含同类视觉特征的结构信息,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类面孔的信息。在婴儿 1 个月 左右时,CONSPEC的功能迅速弱化,CONLERN机 制则开始发展,因此,处于这一交替阶段的婴儿对 面孔的偏好表现得并不明显。到了 2 个月左右,婴 儿在第二个机制CONLERN的驱动下,重新表现出 对面孔的偏好。CONLERN对婴儿的行为有重要的 影响,它作为一个非特异化的机制在大脑皮层水平 上发挥作用,在CONSPEC机制让婴儿关注同类面 孔的基础上,促进了婴儿对面孔特征的学习。
de Schonen 和 Mathivet (1990)的研究发现 4~9 个月大的婴儿进行面孔识别任务时存在明显的“左 眼视野优势”,也就是说,当面孔同时在婴儿的左 眼视野和右眼视野中出现时,婴儿识别左眼视野中 的图形速度更快,由此 de Schonen 和 Mathivet 认为 右半脑在婴儿面孔偏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右半脑比左半脑
de Schonen的右脑优势模型推测婴儿右半脑在 处理低频空间信息,特别是像整体面孔这类图形时 具备优势(但右半脑在对面孔做精细识别,如识别 表情时并无优势)。该模型还强调在面孔偏好过程 中经验的重要性,右脑优势模型可以解释一些有视 觉缺陷的婴儿在识别面孔时出现障碍的情况,因为 一般视觉障碍可能阻碍右半脑的信息加工,从而进 一步造成面孔偏好困难[7,8]。 2.3 CONSPEC 和 C孔偏好的产生原因,研究者们提出 了很多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2.1 线性系统模型
Banks及其同事提出的“线性系统模型”(Linear system model,简称LSM)理论是一个关于婴儿视 觉偏好的理论。该理论与其它常见理论相比,没有 采用行为研究结果进行推论,而是更接近一个定义 严格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模型认为由于婴儿视觉 能力有限,特别是他们的视觉对比敏感性较差,所 以只有刺激中所呈现的某些图形信息能够到达婴
在语言出现之前,通过面孔进行沟通是婴儿与 抚养者早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过去的 几十年中,发展心理学家们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了浓 厚的兴趣。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就对婴 儿的面孔偏好进行了研究。在30多年的研究中,研 究者对以下两个问题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1) 出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的婴儿就能够表现出面孔 偏好[3];(2)面孔偏好在婴儿1岁以内,随着年龄的 增加呈现类似“U”型的发展曲线。这种偏好在1 个月左右的婴儿身上“似乎”消失了,或者较难观 察到,而2个月及更大的婴儿则重新出现这种偏好 [1]。 ⋅
婴儿面孔偏好理论模型述评
陈桄 朱皕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 要 在婴儿早期的视觉经验中,面孔是最特殊的一类刺激,小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喜欢看面孔,这种现象 称为面孔偏好。面孔偏好的发展反映了婴儿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该文系统介绍 了线性系统模型、右脑优势模型、CONSPEC 理论、视觉模块理论和非特异化识别理论 5 种最主要的婴儿 面孔偏好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面孔偏好研究的新趋势和未来方向进行 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 面孔偏好,面孔识别,婴儿,知觉。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在婴儿早期的视觉经验中,面孔是最有特点的 一类刺激。尽管婴儿早期无论视敏度还是视觉对比 敏感性和成人相比都要差得多,但他们已经能够分 辨出面孔和其它刺激的差别。与其它刺激相比,小 婴儿更喜欢注视面孔,研究者将婴儿的这种分辨、 关注面孔的行为称为“面孔偏好”(Face Preference) [1,2]。
第 14 卷第 4 期
决策的选择偏好研究述评
-627-
可能是因为面孔显示出一系列极其突出的刺激,而 4 个月的婴儿注视一张面孔,是因为对面孔本身感 兴趣[1,9]。
CONSPEC和CONLERN理论到今天已经得到 了相当多的实验验证,如Valenza等 (1996)给新生儿 同时呈现Config和反向Config图形,发现他们更喜 欢看前者[2]。Myowa-Yamakoshi和Tomonaga (2001) 让出生两周的公长臂猿观看类面孔图形和非面孔 图形,发现它们偏好类面孔图形,这说明人类大脑 中天生的CONSPEC是种系进化的结果,在其它类 人 猿 中 也 存 在 相 似 的 面 孔 偏 好 机 制 [10] 。 因 为 CONSPEC和CONLERN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婴儿 面孔偏好发展的规律,并使相当一部分原本互相矛 盾的研究结论得到了统一,所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 普遍关注。 2.4 视觉模块理论
Nelson的理论和Karmiloff-Smith的看法颇为类 似,Karmiloff-Smith认为人脑存在先天基础,这些
先天基础就是对特定输入的注意偏向和加工原则。 最初的偏向把婴儿的注意引向某些输入,建立有关 的表征。先天的原则制约着婴儿对这些输入的加 工,并决定以后学习的性质。但这些先天的素质并 非像一些先天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详细的规定和 预成的知识。事实上,不管先天成分是什么,只有 通过环境的推动才能形成能力的一部分[11]。 2.5 非特异化识别理论
然而迄今为止,婴儿面孔偏好研究中还有很多 问题尚无一致结论,如婴儿为什么会偏好面孔?这 种偏好主要受遗传影响还是环境影响?这些问题
收稿日期:2005-06-28 通讯作者:陈桄,E-mail: teastick@
电话:010-62343186
仍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热点。我国在婴儿面孔偏好这 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婴儿面孔偏好的研究对 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面孔偏好并不是 孤立的现象,它反映了婴儿知觉发展的规律,有研 究者认为,面孔偏好和包括语言在内的很多能力的 发展轨迹类似[4],因此,对面孔偏好的研究有助于 我们发现和揭示婴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其次,研究 者在一些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知觉偏好现象, 如刚刚出生的小鸡会偏好与其同类相似的物体[1], 这说明知觉偏好是一个跨种系存在的普遍现象,是 动物和人类在生命早期生存、交流的方式之一,具 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第三,面孔偏好的研究结果 对我们进行有关婴儿知觉-注意系统的研究设计 有很大帮助,同时这些结果对婴儿早期教育也可以 起到指导作用。
Turati等人(2004)认为婴儿的面孔偏好并非一 种领域特殊的遗传机制的结果,而是一种非特殊性 的偏好行为,它遵循以下两个标准:首先也是最重 要的一点,刺激图形各元素要遵循“顶部优势” (Top-Heavy)原则排列,即以图形的水平中线为 准,中线上部的元素数量要多于中线下部的元素数 量,而人面孔内部元素的排列正好符合该原则;第 二点,刺激图形的元素排列具有某种一致性,即内 部元素的排列方式或外部轮廓的形状存在某种一 致性[12,13]。Turati (2002)给新生儿同时呈现三种配对 图形,分别为:顶部元素多的非面孔图形和底部元 素多的非面孔图形;顶部元素多的非面孔图形和顶 部元素多的类面孔图形;顶部元素多的非面孔图形 和底部元素多的类面孔图形,结果发现,第一种情 况下新生儿偏好前者,第二种情况下差异不显著, 第三种情况下新生儿偏好前者。这一发现验证了婴 儿识别图形时的“顶部优势”原则[14]。然而对于第 二点——“刺激图形元素排列的一致性”问题,研 究者尚未找到明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