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二矿煤层群开采的层位控制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煤 : 厚 1 2 9 1 m, 均 5 0 m。赋 存 煤 . 8~ . 7 平 .7 较稳定 , 全井 田可采 , 与下 伏 l 煤层 间距 l一 m, 2 平
均 15 . m。
1 : 厚 11 煤 煤 . 6—7 7 m, 均 3 7 m。赋存 .7 平 .8 较稳 定 , 全井 田可采 , 下距灰 岩平均 l 5米左 右 。
间距 4~1 m, 均 8 3 平 m。 4— 2煤 : 煤厚 0~ .6 平均 0 9 赋 存不 稳 3 6 m, .m,
定 , 田大部可采 , 井 与下伏 4—1 煤层 间距 0~ m, 3 平
均 l m。
4—1 : 煤 煤厚 0 7 8 4 m, 均 3 7 赋存 .2~ . 8 平 . m,
性及化石 特征 等方 法 , 确定煤层 群 开采 的层位 。 以便科 学地 指导煤 层群 开采 的层位控制 , 进矿 井 的安全 促
高效 生产。 关键词 : 煤层群 ; 层位控 制 ; 志层 标 中图分类 号 :P 1 T31 文献标识码 : A 平 均 25 . m。
潘 二煤矿 位 于淮 南复 向斜潘 集 背斜 的东部 隆 起 转折 端 , 层 走 向变 化 大 , 本 呈 一扇 形 展 布 。 地 基 总体构 造形态 为一 北 陡南 缓 且东 部倾 伏 端 呈宽 缓 型 的隐伏 背斜 , 区域构 造及南 北方 向的地应力 强 受 烈作用 , 田内的大 中型断 层 和褶 曲极其 发 育 , 井 其 中本井 田 内逆 冲断层规模 大 , 典型 的逆 冲迭 瓦型 是 构造 。大中型断层 分两 组 : 一组 为走 向和背斜轴 方 向基本 一致 的压扭性 逆断层 ; 另一 组为全井 田内广 泛发 育 的张扭 性 斜 交 的正 断层 。本 井 田分 为东 部 倾伏 区 、 西部倾 伏 区、 背斜 北 翼 和西 北 部逆 冲 断层 带共 四个构造 区。每 个构 造 区内且 都 是 由许 多大 的逆 断层 以及 它们 的伴 生 断层 组 成 , 有 “ 具 波状 ” , “ 铲式 ” 断层面呈 迭 瓦式 组合 。
余 边角块 段受 断 层 影 响无法 回采 。南 二 采 区和 西 四采 区尚未 开采 , 目前均无 系统巷 道 。
1 2煤 南 一采 区 、 二采 区 已基 本 采 完 , 1— 西 剩
平 均 1 m。 3
7—1 : 厚 0 8 3 9 m, 均 2 3 m, 煤 煤 . 5— .3 平 . 4 赋存 较稳定 , 全井 田可 采 , 下伏 6—1煤 层 间距 8~ 与
较稳定 , 井 田可 采 , 全 与下伏 3煤层 间距 7 9 m, 6— 3
平均 8 m。 0
1 煤层 赋 存 情况
潘 二煤 矿井 田二迭 系为主要 含煤地层 , 自下 而 上分为 A、 C、 E五 个 含 煤 组 , E组 煤 薄 质 B、 D、 D、 差、 不稳定不 可采 , 矿井 主要 开采 A、 、 B C三个 含煤 组, 1 含 3—1 1 2 8 7—16—1 5— 5—14— 、l一 、 、 、 、 2、 、 24—13 1等 1 层煤 , 中主采煤 层为 1 、 、、 1 其 3—1 1 、1 287—14—13 1等煤层 。各煤层 赋存情况 : 、、 、 、、 1 1 : 3— 煤 煤厚 14 7 1 m, .9~ .3 平均 3 6 m, 区 .6 全 可采 , 与下伏 1 — 1 2煤层 间距 5 8 m, 7~ 6 平均 6 m。 7 l一 l 2煤 : 厚 0 2 4 6 m, 均 1 8 m, 煤 .6~ . 0 平 . 6 全 区可采 。煤 层结 构 简单 。与 下伏 8煤 层 间距 平 均 7 0—12 平 均 8 m。 0 m, 7 8煤 : 煤厚 0 9 5 8 m, 均 2 8 m, . 8— .9 平 . 7 赋存 较 稳定 , 全井 田可采 , 与下伏 7—1 煤层 间距 6~ 4 2 m,
21 0 0年 9月
矿 业 科 学 技 术
第3 8卷 第 3期
潘 二矿煤 层群 开 采 的 层位 控 制 方法
苏 朝 晖
( 淮南 矿业 集 团 安 全 开采 总 院 , 徽 安 淮南 22 0 ) 3 0 1
摘
要 : 矿 井地质 条件 及 煤层赋存 状况分析 , 用含煤段 特 征 、 从 利 煤层 的标 志层 、 结构 、 间距 、 度 、 板岩 厚 顶
2 m, 均 1 m。 5 平 5
余边 角块 段受 断 层影 响 无法 回采 。南 二 采 区和 西
四采 区 尚未开采 , 目前 均无 系统 巷道 。
6一l : 煤 煤厚 0—5 8 m, 均 1 9 m, .5 平 . 9 赋存 不 稳定 , 田大 部 可采 , 井 与下 伏 5—2煤 层 间 距 7~
5—1 : 厚 0—3 2 平 均 1 0 m, 存 极 煤 煤 . m, .6 赋
不稳 定 , 田内大部 分 可采 , 井 主要 的 不可 采 区 位于
井 田东部 的南二采 区 和西 部 Ⅶ 一Ⅷ线 与 Ⅸ线 之 间 以及 F 1断层 与 F 8断层之 间。与下 伏 4— 3 6 2煤 层
2 m, 均 1m。 5 平 7 5— 2煤 : 厚 0—2 4 m, 均 0 5 赋 存极 煤 .0 平 . m,
8煤 南 一采 区 、 二采 区基 本采 完 , 余 边 角 西 剩 块 段受 断层 影 响无 法 回采 。 西 四采 区 已 回采 收作 2个 块段 , 回采 1个 块段 , 备 2个 块 段 , 现 准 剩余 5 个 块段 。南 二采 区在浅 部已 回采 收作 3个小 块段 , 按 新 的采 区设 计 , 后顺 倾 向布 置工 作 面 , 今 尚剩余
2 各 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 采 现状 及层 位控 制 方 法
2 1 各 煤层 开采现 状 .
按 设计 矿 井 分 四大 采 区, 西 二 ( 2 、 四 即 1) 西 (8 、 1 ) 南一 ( 1 、 1 ) 南二 ( 3 采 区。各 主采 煤层 开采 1)
现状分 述如 下 :
1 3—1 南 一采 区、 煤 西二 采 区 已基 本 采 完 , 剩
3煤 : 厚 1 2 9 1 m, 均 5 0 m。赋 存 煤 . 8~ . 7 平 .7 较稳定 , 全井 田可采 , 与下 伏 l 煤层 间距 l一 m, 2 平
均 15 . m。
1 : 厚 11 煤 煤 . 6—7 7 m, 均 3 7 m。赋存 .7 平 .8 较稳 定 , 全井 田可采 , 下距灰 岩平均 l 5米左 右 。
间距 4~1 m, 均 8 3 平 m。 4— 2煤 : 煤厚 0~ .6 平均 0 9 赋 存不 稳 3 6 m, .m,
定 , 田大部可采 , 井 与下伏 4—1 煤层 间距 0~ m, 3 平
均 l m。
4—1 : 煤 煤厚 0 7 8 4 m, 均 3 7 赋存 .2~ . 8 平 . m,
性及化石 特征 等方 法 , 确定煤层 群 开采 的层位 。 以便科 学地 指导煤 层群 开采 的层位控制 , 进矿 井 的安全 促
高效 生产。 关键词 : 煤层群 ; 层位控 制 ; 志层 标 中图分类 号 :P 1 T31 文献标识码 : A 平 均 25 . m。
潘 二煤矿 位 于淮 南复 向斜潘 集 背斜 的东部 隆 起 转折 端 , 层 走 向变 化 大 , 本 呈 一扇 形 展 布 。 地 基 总体构 造形态 为一 北 陡南 缓 且东 部倾 伏 端 呈宽 缓 型 的隐伏 背斜 , 区域构 造及南 北方 向的地应力 强 受 烈作用 , 田内的大 中型断 层 和褶 曲极其 发 育 , 井 其 中本井 田 内逆 冲断层规模 大 , 典型 的逆 冲迭 瓦型 是 构造 。大中型断层 分两 组 : 一组 为走 向和背斜轴 方 向基本 一致 的压扭性 逆断层 ; 另一 组为全井 田内广 泛发 育 的张扭 性 斜 交 的正 断层 。本 井 田分 为东 部 倾伏 区 、 西部倾 伏 区、 背斜 北 翼 和西 北 部逆 冲 断层 带共 四个构造 区。每 个构 造 区内且 都 是 由许 多大 的逆 断层 以及 它们 的伴 生 断层 组 成 , 有 “ 具 波状 ” , “ 铲式 ” 断层面呈 迭 瓦式 组合 。
余 边角块 段受 断 层 影 响无法 回采 。南 二 采 区和 西 四采 区尚未 开采 , 目前均无 系统巷 道 。
1 2煤 南 一采 区 、 二采 区 已基 本 采 完 , 1— 西 剩
平 均 1 m。 3
7—1 : 厚 0 8 3 9 m, 均 2 3 m, 煤 煤 . 5— .3 平 . 4 赋存 较稳定 , 全井 田可 采 , 下伏 6—1煤 层 间距 8~ 与
较稳定 , 井 田可 采 , 全 与下伏 3煤层 间距 7 9 m, 6— 3
平均 8 m。 0
1 煤层 赋 存 情况
潘 二煤 矿井 田二迭 系为主要 含煤地层 , 自下 而 上分为 A、 C、 E五 个 含 煤 组 , E组 煤 薄 质 B、 D、 D、 差、 不稳定不 可采 , 矿井 主要 开采 A、 、 B C三个 含煤 组, 1 含 3—1 1 2 8 7—16—1 5— 5—14— 、l一 、 、 、 、 2、 、 24—13 1等 1 层煤 , 中主采煤 层为 1 、 、、 1 其 3—1 1 、1 287—14—13 1等煤层 。各煤层 赋存情况 : 、、 、 、、 1 1 : 3— 煤 煤厚 14 7 1 m, .9~ .3 平均 3 6 m, 区 .6 全 可采 , 与下伏 1 — 1 2煤层 间距 5 8 m, 7~ 6 平均 6 m。 7 l一 l 2煤 : 厚 0 2 4 6 m, 均 1 8 m, 煤 .6~ . 0 平 . 6 全 区可采 。煤 层结 构 简单 。与 下伏 8煤 层 间距 平 均 7 0—12 平 均 8 m。 0 m, 7 8煤 : 煤厚 0 9 5 8 m, 均 2 8 m, . 8— .9 平 . 7 赋存 较 稳定 , 全井 田可采 , 与下伏 7—1 煤层 间距 6~ 4 2 m,
21 0 0年 9月
矿 业 科 学 技 术
第3 8卷 第 3期
潘 二矿煤 层群 开 采 的 层位 控 制 方法
苏 朝 晖
( 淮南 矿业 集 团 安 全 开采 总 院 , 徽 安 淮南 22 0 ) 3 0 1
摘
要 : 矿 井地质 条件 及 煤层赋存 状况分析 , 用含煤段 特 征 、 从 利 煤层 的标 志层 、 结构 、 间距 、 度 、 板岩 厚 顶
2 m, 均 1 m。 5 平 5
余边 角块 段受 断 层影 响 无法 回采 。南 二 采 区和 西
四采 区 尚未开采 , 目前 均无 系统 巷道 。
6一l : 煤 煤厚 0—5 8 m, 均 1 9 m, .5 平 . 9 赋存 不 稳定 , 田大 部 可采 , 井 与下 伏 5—2煤 层 间 距 7~
5—1 : 厚 0—3 2 平 均 1 0 m, 存 极 煤 煤 . m, .6 赋
不稳 定 , 田内大部 分 可采 , 井 主要 的 不可 采 区 位于
井 田东部 的南二采 区 和西 部 Ⅶ 一Ⅷ线 与 Ⅸ线 之 间 以及 F 1断层 与 F 8断层之 间。与下 伏 4— 3 6 2煤 层
2 m, 均 1m。 5 平 7 5— 2煤 : 厚 0—2 4 m, 均 0 5 赋 存极 煤 .0 平 . m,
8煤 南 一采 区 、 二采 区基 本采 完 , 余 边 角 西 剩 块 段受 断层 影 响无 法 回采 。 西 四采 区 已 回采 收作 2个 块段 , 回采 1个 块段 , 备 2个 块 段 , 现 准 剩余 5 个 块段 。南 二采 区在浅 部已 回采 收作 3个小 块段 , 按 新 的采 区设 计 , 后顺 倾 向布 置工 作 面 , 今 尚剩余
2 各 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 采 现状 及层 位控 制 方 法
2 1 各 煤层 开采现 状 .
按 设计 矿 井 分 四大 采 区, 西 二 ( 2 、 四 即 1) 西 (8 、 1 ) 南一 ( 1 、 1 ) 南二 ( 3 采 区。各 主采 煤层 开采 1)
现状分 述如 下 :
1 3—1 南 一采 区、 煤 西二 采 区 已基 本 采 完 , 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