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有2道大题。
考试时长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做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6小题,共69分。
1.《三字经》中“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使周朝“最长久”的保障是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皇帝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一位美国史学家曾评论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他所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系指A.王位世袭制确立
B.分封制的实施
C.宗法制的创立
D.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
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A.加速了国家分裂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增强了诸侯势力
D.扩大了王国疆域
4.从明朝设立内阁到清朝成立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军事色彩加重
C.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
D.中央机构逐步得到精简
5.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个王朝是A.汉朝B.唐朝C.北宋D.明朝
6.《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是“……官署名。
明代始设。
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殿、东阁各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
”依据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礼部B.中书省
C.内阁D.军机处
7.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轮番而治B.直接民主
C.分权制衡D.人民主权
8.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这主要体现了
A.保护私有财产B.限制贵族权力
C.维护平民利益D.扩大统治基础
9.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
1796 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
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
这制度是
A.邦联制B.两党制
C.议会制D.共和制
10.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
其研究课题应是
A.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探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C.巴黎公社的成立和措施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1.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期中最能体现其战争目的的条款是A.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
D.获得领事裁判权
12.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D.开设新式学堂
13.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曾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指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14.《马关条约》的条款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是A.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D.中国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15.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
C.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16.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A.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7.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帝退位
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中国第一次国会议员选举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18.下列各项反映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D.“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1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新”主要体现在
①以武装起义为革命的斗争方式
②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
③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④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国共两党构建第一次合作,共同的目的是
A.改造国民党
B.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召开国民党一大
D.进行北伐战争
21.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2.20世纪20年代,中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B.湘赣边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的爆发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3.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伟大转折。
从根本上说,这一伟大转折是指中共A.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B.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C.结束了“右”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A.认识到发动工人运动重要性
B.提出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D.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
25.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
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26.卢沟桥事变后,为国捐躯的抗日将领是
A.佟麟阁、赵登禹B.谢晋元
C.左权D.张自忠
27.中国军队大规模主动出击日伪军的战斗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D.滇缅战役
28.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
”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A.试图说服美国国会尽快批准对日宣战的方案
B.对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C.警示澳洲、印度、俄国做好抵御日本侵略的准备
D.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29.1945年9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到重庆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以共同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携手合作共同抗日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0.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转守为攻
D.战略决战的重点战役
31.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长征》②《八月一日》
③《血战台儿庄》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②①③
32.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3.“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政治生活陷入混乱局面。
它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是A.必须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
B.应当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C.把阶级斗争放在工作首位
D.务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4.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是达成“九二共识”,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
A.实现海峡两岸“三通”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D.台湾肃清“台独”势力
35.国书是近代以来国家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新中国接受的第一号国书来自
A.法国B.印度C.越南D.苏联
36.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一边倒”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企图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③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万隆的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7.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
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38.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B.社会制度的不同
C.意识形态的对立D.处置德国的分歧
39.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40.二战后,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扶植、控制西欧国家的措施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41.下图所示的漫画,反映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他们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42.“1962年,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
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
”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朝鲜战争B.柏林墙事件
C.越南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
43.某国际组织规定,参加其会议的国家须具备如下条件“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该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C.不结盟运动D.东南亚联盟
44.欧共体成立后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
下列与之有关的评述,正确的是A.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B.促进西欧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D.导致美苏两极格局迅速瓦解
45.20世纪90年代,使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事件是
A.苏联解体B.柏林墙拆除
C.东欧剧变D.独联体成立
46.“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和平与动荡并存。
严重干扰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霸权主义横行②南北差距加大
③地区冲突不断④恐怖主义抬头
A.①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31分。
47.国家·民族·复兴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
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
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
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从春秋到秦汉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
(6分)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简要说明。
(6分)
【示例】
主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2 分)
序号:③⑤(2分)
说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了。
(2 分)
48.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要说明美、德形成近代国家所走的不同道路,简要说明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8分)
参考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31分。
47.(1)变化:
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 分)
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2 分)
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不懈追求。
(2 分)
(2)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2分)
中华民国的建立,国号的使用,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4 分)
“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分)《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2 分)
(3)主题准确,说明充分,逻辑清晰。
(6~5分)
主题比较准确,说明比较充分,逻辑比较清晰。
(4~3分)
主题模糊,说明不充分。
(2~1分)
没有主题或主题错误。
(0分)
48.
道路: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近代国家(1分)
德国通过王朝统一战争,形成近代国家(1分)
差异: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2分)
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掌握国家大权(2 分)
相同:建立代议制,联邦体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