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答案及解析
(一)
1.方法指导:
这一题目的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

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正确答案:
①(第1—3段):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第4、5段):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③(第6—10段):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④(第11—12段):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正确答案:本文说明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本题主要考查全文的说明顺序。

正确答案:物候是什么为什么研究物候学研究物候学需要做什么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用。

4.本题主要考查对题目的理解。

正确答案:C
5.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

正确答案:本文用了很多事例来说明问题,而且条理清晰,所以容易理解、掌握。

(二)
1.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各种物候现象好像在“传语”、“暗示”、“唱歌”,提醒人们适时安排农事。

提示:最后一个空容易错答为“可以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解答此题,先抓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拟人修辞,在文中找出物候现象的“语言特征”,如“传语”、“暗示”、“唱歌”等,然后将文中的例子进行概括,才能得到准确答案。

2.第一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⑨第二段:① / ②③ / ④即“总—分—总”结构3.方法指导:
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

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

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

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正确答案: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①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②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③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4.B 或物候
5.由举事例到概说(或:具体到概括)
第一段是时间顺序第二段是时间顺序
第三段是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

6.(1)拟人形象地描摹了物候现象由冬天进入春天的变化。

(2)时序推移变化。

(3)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4)C (5)沉睡—苏醒荣—枯去—来(6)农民(7)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拟人
(8)第一段所写的四季自然现象的不同。

(9)不能。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

附:其它词语的分析为: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风雪载途”写寒冬,“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7.(1)按时间顺序调整为:③⑤①④⑥②(2)②③①(3)③⑤①④②(4)不能。

尽管“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属于自然现象,而且所指相同,但在文中不宜调换顺序,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小结,而且说明的是“语言”,所以用“鸟语”一类的词更贴切。

8.(1)苏醒萌发次第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
(2)①过后②再过③不久④于是转入⑤到了⑥准备迎接
(3)本题目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要求学生概括太全面。

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叶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9.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②桃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10.本题考查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正确答案:不能。

因为①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②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

③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或:A. × B.√ C.√ D. ×
11.A;C. 12.(1)拟人(2)对偶(3)排比、比喻、拟人(4)对偶 13.B.14.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错答: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15.举例子、打比方、引用、分类别、下定义。

(三)
1.B. 2.C. 3.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4.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5.“左右”表多一点或少一点,说明各种花的花期并非一致准确。

(四)
1.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

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第三段是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正确答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B.C.
4.(中心句都是每段第一句。

)纬度是影响物候的首要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5.(1)√(2)×(3)×(4)√(5)×(6)√(7)× 6.(1)B.(2)“只”字不能去掉,去掉就不能说明时间相差得短了。

“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去掉,这个意思就不明显了。

(3)“要”字表示烟台春天来得很晚,去掉,这一意思就显示不出来了。

(4)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5)本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正确答案: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南—北冷—热早—晚远—近温和—寒冷高—下古—今
7.(1)同纬度地区,由于经度的差异,靠近海洋的地方,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2)说明春秋两季高处来得晚,抽青开花就晚;说明秋季高处来得早,落叶就早。

(3)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因而产生了逆温层。

(4)秋冬之交,天气晴朗,在一定高度上冷空气重,无风的夜晚,冷空气向低处流,形成山脚冷而山腰却不能(没有霜)的现象。

(5)要点:①纬度的高低;②大陆性气候。

(6)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7)“逆温层”现象导致影响物候的“高下因素”恰恰相反。

8.方法指导: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

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正确答案:举两例是必要的。

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9.①“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②“大连——北京”“济南——烟台”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离海洋远近的差别而不同。

③植物抽青、开花与落叶的早迟。

④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相比较。

10.①③⑤④②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