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以科技开启中国的世界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玛窦以科技开启中国的世界思维
今年是利玛窦辞世整整400周年。

为纪念这位将“西学东渐”的第一人,日前,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合作推出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

这次展览,中方精选了62件展品,着重通过服饰器用、文人书画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时代风貌。

意方则精选了包括拉斐尔、提香等大师佳作在内的72件展品,体现了十六、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思潮后欧洲的新成就、新风尚。

开展一个多月来,观众只有一万两千余人,显然现在的人们并不熟悉这位可爱而伟大的传教士,但他将西方科技融入中国文化,却是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应忘却。

这次的展厅也不大,没有长篇累牍的书写利玛窦的丰功伟绩,《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基本上按照利玛窦走过的路线安排陈列空间,沿着他的脚步,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波澜壮阔的16世纪。

睿智的科学文化推手
16世纪,处于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各国纷纷在海外扩展势力,当时的传教士们以使东方皈依天主教为神圣信仰,置生死于度外,漂洋过海,也带了西方文明。

与其他传教士不同,利玛窦除了具有超常的忍耐力与毅力外,将传教方法灵活地做了调整,很快融入中国社会。

考虑到古代中国人自认是‘天朝上国’的子民,利玛窦以太平洋为中心绘制世界地图,使中国处于地图正中的位置,从而引起了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兴趣。

为吸引中国人目光,利玛窦公开展览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产品和科技成果,如钟表、三棱镜、圣母像、地图等。

这些引起了中国人的浓厚兴趣,使他在不知不觉间成为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在此次展览中,人们便可以看到代表16世纪左右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约分仪、水力锯、挖泥船等,涉及天文、地理、测绘、机械等诸多领域。

大部分展品制作精良、小巧细致,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足以令观众在惊叹之余了解利玛窦介绍到中国的科学用具之原状。

长期生活在中国,利玛窦发现中国的读书人“重文轻理”,重视人文学术,轻视自然科学。

他看到中西方文明是“互补”的。

于是,他在中国采取“补儒”策略,把宋明儒家讲求的“象数之学”,用西方学者擅长的“自然科学”加以补充;在欧洲则大力推介中国儒学,把孔子学说、“四书”、
“五经”当作人文主义学说予以介绍。

利玛窦的努力,客观上造成了17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格局:欧洲人从中国输入儒家“人文精神”,中国人则从欧洲进口“科学技术”。

挚友与学生――徐光启
从1605年开始,在翰林院任职的徐光启,常常来到利玛窦的住所,听他讲解西方科学。

《几何原本》是西方科学的基础,徐光启非常希望能将他翻译出来。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

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原本》对中国人是一门完全陌生的学问。

利玛窦一度怀疑,徐光启要翻译《原本》是否是明智之举,但徐光启回答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一年多后,利玛窦在日记中充满感情地记录道,徐光启用清晰、优美的汉字写出了《原本》的前6卷,创造性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术语问题。

其中,简练的中文对译,从“点”、“线”、“面”,到“平行线”、“对角线”,到“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甚至“相似”、“外切”等等,一直沿用至今。

最吸引徐光启好奇心的,还要数利玛窦带来的《坤舆万国全图》。

这张展示了欧洲大航海地理发现和精妙绘图技巧,
标明经纬度、赤道、五带,以及世界五大洲地文、物产的地图,彻底颠覆了中国人脑海中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

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

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

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故乡的熏陶
利玛窦的精神魅力与人格品质与他的家乡――美丽的
马尔凯不无关系。

马尔凯地处意大利南北交界带。

数百年来,它既保持自身固有的根源,又对外来事物充满好奇。

在这片背依亚平宁山脉,东向亚德里亚海的土地上,曾有数十名杰出的旅行家、传教士和科学家前往东亚。

在利玛窦的出生地马切拉塔,他的思想、情感和世界观得到熏陶。

九岁至十四岁,他在当地的耶稣会寄宿学校就读。

在协助父亲经营杂货店两年后,他被送往罗马学习法律(1568年)。

在这里,他的语言风格得以成形,他晚年的意语著述无不体现出典型的马切拉塔式表达方式。

虽然他再也没有重返故土,
但他无法忘却它,距离反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纽带。

他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上,亚德里亚海滨唯一标注的地方,正是马尔凯。

故乡的文化构成了他个性中的一些典型元素。

他的中国伙伴描绘他是一个内向、审慎和沉默寡言的人,无比勤奋、身心坚韧。

他机敏、谨言慎行,同时还略带细腻的嘲讽和自嘲。

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利玛窦是马尔凯性格、特别是坚强慎重的马切拉塔乡村性格的真正代表。

1572年秋,利玛窦被派往佛罗伦萨学习一年的古典人文学科。

1573年10月,他进入耶稣会罗马学院学习修辞和哲学。

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利玛窦的人文和科学积累奠定了基础。

利玛窦最推崇的拉丁大师是西塞罗,他刻苦学习,熟记了许多他的著作。

在哲学方面,他主要学习托马斯?阿奎诺注释的亚里士多德理论。

此外他还研读了塞内加和爱比克泰德等人的斯多葛学说。

在这几年中,利玛窦有幸结识欧洲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德国人克拉维乌斯,后者是开普勒和伽利略等大数学家的朋友。

在他的指导下,利玛窦学习几何、代数、天文、制图以及时空测量学。

由克拉维乌斯编释的欧几里德,成为继西塞罗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三个在利玛窦学术培养中的权威性人物。

1577年,作为传教士中唯一一位哲学家,利玛窦离开罗
马学院,前往东方传教。

首都博物馆策划部杨烨对记者说:“四百年前,在利玛窦去世后,不管是在皇宫,还是在滕公栅栏的墓地里,还是在学术界,人们并没有将他遗忘。

今天,我们可以更客观地去看待利玛窦在中国的经历,理解他的成败原因,以人类为至尊原则,相互合作与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