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件(38张PP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
同“燃”,燃烧
达
流出
苟
假如
保
拥有
一、学习第一则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 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
羞恶 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不善而憎恶
辞让
推让、谦让
之
主谓之间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判断句、转折、残害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孟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一、学习第一则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译文】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 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 子)。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兄 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内心而所行都从 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 它。”
六、研读第三则内涵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 “仁 义礼智”的境界呢?
十、研读第五则内涵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 “仁 义礼智”的境界呢?
荑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稗,叶 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之中,对稻子生长有害,其 种子成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是 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不能成熟,还不 如稊米和稻子,好的种子也没有多大意义。人的 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我们必须使它成 熟,否则,仁的价值便无从体现。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3、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解“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在“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 贸中心大楼里的人们尽管在慌张逃命, 却仍然保持着谦让的风度,谦让使场 面变得有秩序,这为他们的撤离赢得 了时间。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盲 人,牵着一只导盲犬,居然在人们的 谦让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4、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解“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布鲁诺坚持“日 心说”而被烧死;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 伦,为了证明地圆 说,进行首次环球 航海,最后死在充 满艰辛的征途上。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孟子是如何阐释“仁义礼智,我固 有之”这一观点的?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不是 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 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 (做不到仁义礼智)的,是自己残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 是残害他们的君主。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知道要扩大充 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像泉 水刚刚开始流淌(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 足以拥有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五、学习第三则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 仁义也。
于 几希 庶民 庶物 行
跟 一点点,很少 一般人
万物之理 推行
五、学习第三则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 仁义也。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存之
七、学习第四则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 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备于我 反 身 强恕
状后句,在我(本性)中具备了 反省 自己
努力行忠恕之道;强,竭力、尽力。
七、学习第四则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都有;恭 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仁 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恭敬心,是礼的发端;是 非心,是智的发端。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 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想罢了。所以说: “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 它。”
四、研读第二则内涵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 “仁义 礼智”的境界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 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 娃。孟子猛然敲醒我们说:娃娃不就在你的 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 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 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求之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不忍人之心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简单的说就是人都有同情之心 状语后置句
乍
突然
孺子
小孩子
怵惕
恐惧
内交
结交,内,同“纳”
要誉 乡党 恶 然
博取声誉,要通“徼”,求取
家乡、乡里 厌恶 这样
一、学习第一则
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 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 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 臂膀。
颁奖辞: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 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 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 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 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1、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
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十二、研读第六则内涵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 “仁 义礼智”的境界呢?
孟子认为,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 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也就是说行事没有从仁义 出发;自弃就是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行义, 之所以说自弃,是因为孔子认为仁是我们与生俱 来的,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自暴自弃相当于 有一个仁的大房子不去住,舍弃了正确的道路不 去走。每个人的天赋都是善的,潜能都是可以激 发的,不应自暴自弃!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 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 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 人的心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 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 原因)不是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要想在乡邻朋友 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译文】孟子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 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的发 端都在其中)。反省自己 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 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再也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竭 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了 的。
八、研读第四则内涵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 “仁 义礼智”的境界呢?
一、学习第一则
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 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 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恻隐之心,仁也 判断句,恻隐之ຫໍສະໝຸດ 是仁的(开端)由从
铄
从外部给予
固
本来
思
领悟,想
三、学习第二则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请大家用文中的话回答,选 文阐述了哪四心?哪四端?
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我固有之)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1、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
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 吴菊萍:倏(shū)然之间事情就发 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 不假思索就伸出双手,这是本能,是 善良的本能!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当然,一个人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 不够,还要“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 仁义礼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 追求。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扩而充之
三、学习第二则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2、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解“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如果对于自 己的错误有羞耻 之心,对于他人 的丑恶行为有憎 恶之心,说明你 心目中保持着性 善中“义”的一 面。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3、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解“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种 荑稗 熟 而已 五谷
种子 稊米、稗子 使……成熟 罢了
“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九、学习第五则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 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稻、黍、稷、麦、豆五谷,都是 好种子;可是假如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 如稊米和稗子。仁,也在于使他成熟罢了。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熟之
十一、学习第六则
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种 荑稗 熟 而已 五谷
种子 稊米、稗子 使……成熟 罢了
“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孟子认为,人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性, 也就是仁义。而且,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 有的,舜保有了人性,践行了人性,就成 为了圣人;然而很多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 它。我们想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就要保有我们的人性,行事从人性发,而 不是丢掉人性,那就是没人性了。
六、研读第三则内涵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 “仁 义礼智”的境界呢?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1、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
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1、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
解“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2、结合具体例子深入体会理解“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十一、学习第六则
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什 么善言;自己放弃自己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 作为。说话违背礼义,这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 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弃。仁,是人安 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宅在而 不居(即不君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即 行不由义),可悲啊。
一个健全的人拥有四肢,才是完整的。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四肢,那么他便不是一 个完整的人;同样的,一个人失去仁义礼 智,也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二、研读第一则内涵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 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是 否因此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要达 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应该怎么做呢?
孟子认为,既然仁义礼智四端已在我 的人性之中,那么我们反省自己行仁。行 义是否发自内心而为之,并且践行忠恕之 道,推己及人,将四端培养长大,并推己 及人,孟子为我们提出了实践的重要途 径。。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反身而诚,强恕而行
九、学习第五则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 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