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除法》1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有理数的除法
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有理数除法的法则的导出及运用,学生能体会转化的思想。
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情感与态度:通过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推广,体会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1)商的符号的确定。
(2)0不能作除数的理解。
教材分析: 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小学已经学过。
通过实例引入,说明它在有理数的范围内也成立。
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有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法则的过程,使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使学生在有理数运算的学习中继续发展数感,在符号法则的学习中增强符号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类比归纳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设计意
图
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问题:有四名同学参加数学测验,
以90分为标准,超过得分数记为
正数,不足的分数记为负数,评
分记录如下:+5、-20。
-19。
-14。
求:这四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超
过80分或不足80分?
学生在教
师的激情
互动中,思
考列式
(+5-20-19
-14)÷4
化简:
(-48)÷
4=?(但不
知如何计
算)
揭示课题
从实际生
活引入,体
现数学知
识源于生
活及数学
的现实意
义
复习回顾前置补偿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
3
2;(2)4
3
2;(3)0.2(4)
-0.25;(5)-1
学生对老
师的提问
进行抢答
为学习今
天的有理
数除法先
复习小学
倒数概念
探学生自课件出示练习题
填空:
①8÷(-2)=8×();
②6÷(-3)=6×();
学生填空
后试着得
出互为倒
数的概念
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
总结问题
学③-6÷()=-6×
3
1;
④-6÷()=-6×
3
2。
教师强调0没有倒数。
(乘积是1
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
的能力
民主讨论引例1 计算:(-6)÷2
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将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
化为学生已知的乘法运算。
强调0不能作除数。
(举例强
化已导出的法则)
学生自主
探究有理
数的除法
运算转化
为学生一
致的乘法
运算
学生归纳
导出法则
(一):除
以一个数
等于乘以
这个数的
倒数
小组合作
交流探究
发现结果
(举例强化已导出的法则)
例1计算(1)(-105)÷7
(2)6÷(-0.25)
(3)(-0.09)÷(-0.3)
学生自己
观察回忆,
进行自主
学习和合
激发学生
学习的积
教师强调(1)除法法则与乘法法则相近,只是“乘”“除”二字不同,很容易记。
.(2)此法则是有理数的除法运算的又一种方法。
作交流,
得出有理
数的除法
法则(两数
相除,同号
得正,异号
得负,并把
绝对值相
乘。
0除以
任何不等
于0的数
都得0)
极性和主
动性满足
学生的表
现欲和探
究欲)
个性展示课本例2计算:
(1)(-
4
3)÷(-6)÷(-
4
9)
(2)(
12
5-
18
7)÷(-
36
5)学生试着
独立完成
有理数的
除法法则
的灵活应
用,并渗透
了除法、分
数、比可互
相转化。
当
堂检课本44—45页习题
学生独立
完成并小
组互评
巩固法则,
调动学生
积极性
测
课堂自结1、学习内容:倒数的概念及
求法;有理数的除法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
些体会?请与同学交流。
同学之间
进行交流,
小结本节
内容
培养了学
生总结问
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必做题:课本44页A组第1,2
题,B组1.
选做题:若ab≠0,则
b
b
a
a
可
能的取值是_______.
综合考查,
学以致用。
不同的学
生得到不
同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1.9 有理数的除法
例1计算: 练习
处:
例2计算:
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除法》一课是传统内容,在设计理念上,我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使学生自然进入状态,一切都很顺畅,达到了课前设计的构想。
在教学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中,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探索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践、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力,既应用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能力。
在这节课中,本人认为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层次各异,在总结问题时,中等以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明显信心不足,要注意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