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

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㈡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6题(12分)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05年,瞿秋白进入冠英小学读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

1909年春天,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校长屠无博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
会谋生。

先在无锡乡间当国民学校校长,继而投奔武昌的堂哥寻找出路。

翌年,瞿秋白到北京进入俄文馆,学习俄文和哲学,开始“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

“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目不暇接,瞿秋白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涉猎,他研究过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狄德罗、卢梭等人的著作,而本着惠及人民大众的内在尺度,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不久,瞿秋白觉得书本上的求索和朋友间的探讨,对社会主义仍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看不真切。

这时,翟秋白有了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机会。

在俄国,瞿秋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他觉得“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党”,他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在苏俄的逐步实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桩伟大事业,是世界第一次的改造事业”。

至此,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忏悔的贵族”终于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9月,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工作。

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立即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的主编和《向导》编辑。

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共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

1926春,瞿秋白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瞿秋白发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

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将打散了的队伍重新团聚起来,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

1930年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

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杂文,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央指示,抱病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担任中央教育委员。

虽然工作相当劳累,身体又差,还不时咳血,三天两头发高烧,而且物质生活又很艰苦,但他依然勤奋工作,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晨,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
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值得中国人民学习和珍视。

(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瞿秋白因交不起学费,被迫中断学业,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后来投奔武昌的堂哥,这段经历影响他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B.瞿秋白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回到北京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主编和《向导》编辑。

C.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正式将陈独秀免职,开始主持中央工作。

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举行,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点。

D.瞿秋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5.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请简要分析。

(5分)
6.作为一个革命思想家,瞿秋白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4分)
㈢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一曲两阕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埃林先生脸红得像朵野玫瑰,嘴角来回抽搐,透露出一个侏儒的满腔恼怒。

他直冲大汉的脸不停地晃着拳头:
“法灵腾,你这无礼的恶棍!你得为你的失礼行为向我道歉,要不你就得马上离职!”
大汉感到自己的处境真够呛。

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卑躬屈膝地向埃林道歉,但是他更知道,今后的办事处将要变成多么叫他难受的一个马蜂窝。

他还记得埃林用什么办法把小皮克赶出了办公室,好腾出位子来安插自己的外甥。

他愤怒,口渴,想报复,他气自己,也气所有其他的人。

大汉感觉到他魁伟的身体又在渴望着酒店的松快了。

雾气开始使他感到寒冷,他心里在琢磨能不能到奥尼尔酒店去央求派特。

他最多只能求他借一个先令,而一个先令根本不顶用。

不过他必须想方设法搞钱:他已经把身上仅剩的一个便士买了那杯黑啤酒,再一转眼就会太晚,到哪儿都弄不到钱了。

正当他随便摸着表链,忽然他想起了弗利特街上的当铺。

就这么办!他怎么早没想起来?
他快步穿过法学会拱门下的夹道,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让他们见鬼去吧,他今晚上可要好好乐一下了。

当铺的店员说五先令,但是货主坚持要六先令,最后这六先令如数给了他。

他喜洋洋地走出当铺,把硬币搭成一小摞夹在大拇指和另外几个指头中间。

他穿过人丛,带着满足而得意的心情观看这一片熙熙攘攘,同时派头十足地注视着过路的女职员们。

他的鼻子已经闻到了柠檬甜酒袅袅的香气。

他一边往前走一边想着用什么词句把傍晚的风波讲给伙伴们听:
“就这样,我只是瞅着他——很冷静,你们知道,再瞅瞅他。

跟着我又回过头来瞅瞅他——不慌不忙,你们知道。

‘我认为,这样问我不合适吧。

’我说。


诺息·弗林正坐在戴维·伯恩酒店他向来坐的地方。

他听完这个故事以后,请法灵腾喝了半杯酒,说这是他听到过的最出色的趣闻。

法灵腾回请了一次。

不一会,奥海勒闰和派迪·莱纳德进来,法灵腾把故事向他们又讲了一遍。

奥海勒闰请大家喝热麦芽酒,还讲了他在芳斯街凯伦公司怎样顶撞主任的事,但是他承认他的对答不如法灵腾说得机灵。

法灵腾听罢,再请大家干一杯。

后来,他们又转到苏格兰酒家,苏格兰酒家关门以后,他们又上玛里根酒店。

他开始咒骂自己缺钱,咒骂自己请了这么多轮酒,尤其是请武打闹剧艺人威泽斯喝的那些威士忌和矿泉水。

威泽斯正露出他的双头肌给大家看,法灵腾也照样挽起袖子。

两人同意比一次臂力。

比赛开始,威泽斯慢慢把对方的手扳倒在桌上。

被这么个毛头小伙子击败,法灵腾又羞又恼,那张紫膛脸更紫了。

“不兴把身上的重量压过来。

要玩得正派。

”他说。

“谁不正派?”对方说。

“重来,三战两胜。


比赛重新开始。

他们的手和胳膊都使劲地哆嗦。

经过好一阵鏖战,威泽斯慢慢又把对方的手按在桌上。

观众中轻轻发出一阵喝彩声。

站在桌旁观战的一个跑堂涨红了脸,朝胜利者点点头,用一种不懂世故的亲热口气说:
“啊!这才是本事!”
“你懂得个屁!”法灵腾转向那人,恶狠狠地说,“你插什么嘴?”
他憋了一肚子闷气和报复情绪。

他感到丢脸、不满,他甚至不觉得什么醉,而衣袋里只剩了两便士。

他诅咒一切。

他在办公室里毁了自己的前程,当掉了怀表,花光了钱,却连醉都没醉,还丧失了大力士的名声,两次败给一个毛孩子。

回到家里,他看到灶里的火灭了,使劲儿用手杖揍儿子,“哼,看你下回再让火灭掉!”
“哦,爸!”孩子哭喊着,“爸,别打我,我要……我要替您念一遍万福马利亚的祷告……,你要是不打我……”
(选自《都柏林人》,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形象,展现了其生活的艰辛和不幸,有力地抨击了社会的不公。

B.法灵腾用表链当了六先令后,“派头十足地注视着过路的女职员们”,这一细节典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心存不良、猥琐健忘的精神状态。

C.法灵腾不顾自己身份卑微,敢于得罪上司,事后不得不道歉,最后更为自毁前程而沮丧不已,融勇敢和怯懦于一身,人物真实可信。

D.奥海勒闰讲自己顶撞主任的事,承认自己的对答不如法灵腾说得机灵,以此来反衬法灵腾口才出众,能言善辩,突出其不被重用的不幸。

E.小说最后以儿子的央求作结颇见匠心,说明儿子深知其父屡遭不顺,故以“替您念一遍万福
马利亚的祷告”为条件央求父亲不打自己。

8.联系全文,评价法灵腾这一人物。

(4分)
9.小说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

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

主吴县簿。

未上,丁父
..忧.。

服除,著十论言当世事,献于朝,宰相汤思退奇之,擢太平州教授。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

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

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

”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

”帝称善。

除浙东提点刑狱。

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

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

”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

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

”帝以为然。

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
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

累迁吏部尚书
....,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

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

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

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

”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衷甲纵火为内应。

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

绍熙
..。

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父忧是指父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B.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最高长官。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绍熙,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正式创立并形成。

如“贞观”
是唐太宗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也指官员退休。

同“致仕”
意思相近的有“乞骸骨”、“填沟壑”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

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

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

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命令讨伐,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

⑵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

阙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刘眘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14.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居即兴 B.咏物寄意 C.暮春思归 D.青溪怀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B.“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C.“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6.这首诗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堪称妙笑,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5分)㈢名篇名句默写(5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刘义
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⑵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似的。

⑶《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加入广场舞健身大军并受益匪浅之后,她看待广场舞的视角也有了转变,并且积极地参与了广场舞健身活动。

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近几年来文坛上难得的佳作,它选材得体而丰富,人物真实而丰满,力透纸背,光耀文坛。

③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④老校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⑤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⑥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1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
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
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C.陶渊明的外祖母是陶侃的女儿,一个外祖母是很可能向外孙谈起自己父亲的,那么陶侃的一
生可能对陶渊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吗?
D.督查组发现,廊坊市有些部门未按要求把应急部署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环保局,环保局得到
的信息仅为日常工作内容,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关联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