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期中单元试卷课外阅读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期中单元试卷课外阅读练习题
一、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题
1.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无价之宝
有一年德国闹饥荒,有个富人把20个穷孩子请到了自己的家里,对他们说:“这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每人一块,拿吧。
以后每天这个时候都到这里来拿,一直到灾难(nán nàn)结束为止。
”
孩子们抓住这只篮子,你争我夺,大家都想挑最好最大的面包,可是抢到手以后,也没说一声谢谢就走了。
唯有衣着整洁的穷女孩费朗西丝,她不好意思地站在一边,等到别人拣完了,才过去拿了剩在篮子里的最小的一块面包,谢了谢主人,然后悄然地不慌不忙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孩子们故伎重(chóng zhòng)演,还是那副饿狼扑食的样子,可怜的费朗西丝这次拿到的面包还没有别人的一半大。
但是,等她回到家里,母亲切开面包的时候,里面却掉出许多白色的新银币。
她的母亲心里很纳闷(mèn mēn):“马上把钱拿回去,因为这钱肯定是谁错放到面包里去了。
”
费朗西丝将钱送了回去。
但是施主说:“不,我没有弄错。
我是故意把钱放进最小的面包里去的,目的是想赏给你,我的孩子。
记住,宁可拿最小的而不去抢最大的面包的人,将来一定会得到比放在面包里的银币更好的赐福。
”
无私的品质是一种无价之宝,她使人的心灵显得高贵而又圣洁。
平素别人比我们自己更加关注这种高尚的行为和崇高的德性,心地无私的人,必将得到别人的厚爱而幸福一生。
(1)为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文中正确的音节。
灾难________(nán nàn)故伎重________(chóng zhòng)演
纳闷________(mèn mēn)
(2)“第二天,孩子们故伎重演”词语中划线词语意思是________,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在文中用“________”划出。
(3)找出写费朗西丝的句子。
(4)认真读读写费朗西丝的句子,写她“衣着整洁”“不好意思地站在一边”“等别人拣完了才去拿最小的”“谢了谢主人”“悄然地不慌不忙回家”,你最欣赏她什么?为什么?
(5)费朗西丝这样做跟她的家庭有关系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___(愉快愉悦)。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_(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___________(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___________(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___________(yín yíng)一道___________(奇丽奇特)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写出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2)写出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草原》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舒庆春,满族人,被称为__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茶馆》《骆驼祥子》等。
(4)写出出文中的拟人句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写出文中的比喻句:________。
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________。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____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________”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黑魆魆:________。
②千钧一发:________。
(2)文中“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________。
(3)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书?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我醒来时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歌唱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在文中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___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___我醒来时___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___歌唱___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
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柔美——________ 浓郁——________
②找反义词:俯视——________ 妄自尊大——________
(3)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________,“硕大无朋的独眼”指________。
(5)片段最后一句“哲理”指“________。
”
(6)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 从“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B. ③揭示出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C. “我在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这既是对花儿的写照,也是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D. 以上都正确。
(7)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以花自喻,想象奇特。
B. 描写客观真实,准确地说明了花的相关科学知识。
C. 描画了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D. 在对花的诗意的描写中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叶与白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hán bāo yù fàng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来越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
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呼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fù gài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
(1)按照内容,补充词语。
________雨声 ________天 ________飘散 ________雨点
(2)把短文中的拼音写在横线上。
hán bāo yù fàng fù gài
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短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徘徊:________。
②遮蔽:________。
(4)文中的“唤”还可以换成________。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6)读句子,联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
”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
的句子。
②“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这里作者把母亲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③“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
“我”心中为什么会受到感动?在生活中,你曾受过感动吗?请把自己的过的感动用几句话写下来。
(7)你还学过哪些描写荷花的诗篇?请把印象深刻的一,二句写下来。
7.阅读理解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
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
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
”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
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
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
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
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
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
水塘爬去。
(1)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3)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神秘的火星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
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
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
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
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以前科学家就认为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水。
后来人们对火星的探测进一步证明,火星上确实曾经有水。
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火星上的第一滴水也许就是陨石或者彗星带去的。
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就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
持续了数亿年的陨石风暴,给火星送去了最初的水汽。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当火山爆发时,水就随着熔岩被释放出来,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飘散,小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充满低处,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
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
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
在这么低的大气压下,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因此,火星最终成了一颗万籁俱寂、荒凉干燥的行星。
(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________
②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
________
(2)火星上的水有两种来源:一是第一滴水也许就是________或彗星带去的;二是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________中了。
(3)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有哪些原因?请写出原因。
9.阅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是为了________。
(2)“破绽”在这段话中指的________,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________。
(3)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
10.拓展阅读,我收获。
(一)《草虫的村落》(节选)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谰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___________。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__________投以好奇的眼光。
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甲虫音乐家们___________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美丽________ 闲谈________ 疲倦________
(2)在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这句话中“——”的作用是()。
A. 解释说明
B. 声音延长
C. 表示转折
(4)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片段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和拟人;
B. 夸张和排比;
C. 反问和比喻
(5)作者在片段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找出表现作者独特感受的语句。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燕子的双腿被一个小孩“喀嚓”一声剪断;
奄奄一息的小猫“扑”的一声被抛向疾驶的车轮;
正在河岸上蜕壳的蜻蜓,被一双散步的脚有意识地踩扁;
鲜花被两个谈情说爱的人漫不经心地一瓣瓣撕碎、揉烂、碾成泥……
树上鸟窝里的幼鸟成了人类幼儿的玩物,任凭它们的母亲绕树嘶叫,直至心力交瘁,坠地而死。
顽童们兴奋地往返奔跑,享受踩踏虫尸所发出的脆响。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也许,与浩瀚人世相比,这些只不过是一出出不足挂齿的小小杂乱的悲剧而已,但不知几时开始,人类潜意识里有座冰山,人性就变麻木、冷漠、甚至残忍,以肆虐他族之苦,养已欢颜,并引为闲适雅趣。
生灵何罪之有?
就因为看不见它流泪流血,
就因为听不到它呼痛呼救,
就因为人类比它强大,
我们就可以任意践踏、蹂躏、摧残?
再微末也是生命,是比人类更加脆弱的生命。
人对世界总是不满意,却从不愿反躬自省,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1)用“‖”将短文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段: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
(2)文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
(3)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
①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②“触目惊心”的意思是________。
③从“心寒”“悲哀”两个词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
④将这个句子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
(4)短文最后几个自然段应读出________的语气。
(5)针对文中提到的现象,写几句你发自肺腑的话,呼吁人们爱护生灵、保护动物。
1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__,空气是那么_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_,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__________,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__________。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草原》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 ,空气是那么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________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 ,就像只用________ ,不用________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 ,又________ ,既愿________ ,又想坐下________ 。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13.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燕子的双腿被一个小孩“喀嚓”一声剪断;
奄奄一息的小猫“扑”的一声被抛向疾驶的车轮;
正在河岸上蜕壳的蜻蜓,被一双散步的脚有意识地踩扁;
鲜花被两个谈情说爱的人漫不经心地一瓣瓣撕碎、揉烂、碾成泥……
树上鸟窝里的幼鸟成了人类幼儿的玩物,任凭它们的母亲绕树嘶叫,直至心力交瘁,坠地而死。
顽童们兴奋地往返奔跑,享受踩踏虫尸所发出的脆响。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也许,与浩瀚人世相比,这些只不过是一出出不足挂齿的小小杂乱的悲剧而已,但不知几时开始,人类潜意识里有座冰山,人性就变麻木、冷漠、甚至残忍,以肆虐他族之苦,养已欢颜,并引为闲适雅趣。
生灵何罪之有?
就因为看不见它流泪流血,
就因为听不到它呼痛呼救,
就因为人类比它强大,
我们就可以任意践踏、蹂躏、摧残?
再微末也是生命,是比人类更加脆弱的生命。
人对世界总是不满意,却从不愿反躬自省,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1)文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
(2)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
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触目惊心”的意思是________。
(3)短文最后几个自然段应读出什么语气。
14.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_____
A. 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 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 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________
菡萏:________
(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观赏玩赏欣赏)_______楼上(优良优美优秀)_______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
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打扰干扰)_______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
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
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赞美赞颂)_______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文中的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
(3)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句子实在事物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分别是什么?
(4)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什么样的精神。
16.阅读文章,完成试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
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读出划线句子,从中可以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战友指的是谁?作者看到华灯想起这位战友是因为什么?17.课外阅读
杨升庵是明朝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文学家。
升庵年幼就______,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他特别喜欢游泳,一到热天,就到门前的小河里去玩个痛快。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游泳,远远地看见衙役们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鸣锣开道,县太爷坐着轿子,在一群衙役______中走过来。
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想逗逗他,便叫人拿了岸上的衣服挂在一棵大树上。
县太爷下了轿子,对小升庵说:“今天我给你这个小神童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好,我把衣服还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在水里泡着吧!”
小升庵一听对对联很高兴,便两手很夸张地抠抠耳朵说:“我______。
”
县太爷被他的滑稽样逗乐了,一指那棵大树:“千年古树当衣架。
”说完就想朝轿子那儿走。
打算坐在轿子里等小升庵对出下联。
谁知,他还没转过身去,一个童声就喊起来:“万里长江作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