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安徽濉溪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08学年度濉溪县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⑦题必答,第⑧题任选两处作答)(10分)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③,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⑤,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⑥,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⑦建国50多年米,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写:“,”。
⑧文人笔下的“月”各尽其妙:苏轼有无眠后“,
(《水调歌头》)的豁达;李煜有亡国后“,”(《相见欢》)的伤痛;杜牧怀古时有“,”(《泊秦淮》)的冷清愁寂。
学校开展“好读书读好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初三(2)班同学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了为期一个周的活动,在学校的文化窗布置了下面四个专栏。
(13分)2.专栏一:【看名人怎样读书】(4分)
名人们读书的方法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提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陶渊明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朱熹倡导:“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等等。
然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读书时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喧嚷,都要做到心无旁务。
要有0.自己的思考,不能断章取意,养成习惯,才能在学习中独领风骚。
⑴栏目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请你给它注音。
(2分)
风骚()喧嚷()
⑵由于粗心,栏目中划线的两处各写错了一个字,请你改正。
(2分)
心无旁务断章取意
3.专栏二:【你说我说说读书】(3分)
在讨论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形成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
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
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
名著是经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
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了。
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
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种,请说说你的依据并作简要分析。
答:
4.专栏三:【读图时代学读图】(3分)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读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是张红同学找到的一则漫画,请你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1分)
答:
(2)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分)
答:
5.专栏四:【文化长廊——名著大家读】(3分)
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
跳出一个胖大和尚,喝道……“生的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须。
身高八尺,腰阔十围。
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
”这两段话选自一部古典小说,其中选段中的“胖大和尚”是,从原著中可以
看出他是一个的人(性格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6-9题(12分)
你抓住我的手了吗
“有个女孩在桥上,要跳河……”
“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他要挂机了。
“女孩手里拿着本书,你的诗集《命运的手扼住了我》……”
诗人扔下电话,摸了本书冲出家门截了辆的士。
诗人知道现场在什么地方。
只要一提跳桥,这座城市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哪儿。
为了方便主跨航标灯的维修,桥梁设计者在主墩所在的位置伸出了一个小飘台,大桥通车10年来已有20多人从这里跳进了湍急的汉江,无一生还。
当诗人赶到桥头时,大桥已被观众堵死。
10多个电视摄像镜头焦渴地守望着,更多的人则举着相机。
去年全市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就是一个青年从这儿跳入江中的镜头。
当警察领着诗人挤进飘台时,女孩越过栏杆坐在飘台外沿上,两脚悬空,双手紧攥着那本该死的诗集,胳臂上指甲抠出的伤口蜿蜓出数条般红的血道。
诗人两袖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地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
”
女孩惊惶地抬起头:“别过来,别过来!”那是个纤瘦的女孩,面色苍白,眼神迷离。
诗人的眼里弥漫着深深的忧郁,说:“我是这本诗的作者,你可以看书上的照片……你跳不跳我不管,但不能带着我的诗集跳下去,不然,你会把我的灵魂带走的。
那本诗集我已经没有了,全烧了。
你能帮我,但我不想求你。
在我的口袋里还有一本诗集,是刚出的,我想用这本诗集和你交换。
”诗人的声音像梦一样遥远、灰暗、冷峻、低缓。
诗人往女孩身边挪了挪,左臂缓缓地从裤兜里抽出,轻轻地抖抖袖子,一本新书露出大半截。
女孩望着书的封面,上面是一只非常有力的手,书名叫《我的手扼住了命运》。
诗人说:“我只是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但不一样,你现在就可以读一首,要不了多长时间,读了再跳也不迟。
”
女孩从栏杆间伸手接住书。
刹那间,女孩愣住了,她看见诗人持书的左臂光秃秃的,没有手掌,臂端劈开一条口子,书就夹在口子里。
女孩惊异的眼神移向诗人仍插在裤兜里的右臂。
诗人一动不动地望着女孩。
女孩使劲地欠起身子伸手摸了摸他的袖筒,然后一把抓住,从裤兜里抽出来。
整个袖筒都是空的,诗人没有右臂。
诗人说:“写第一本诗集的时候,事故还没发生,我四肢齐全,可我曾三次站在你现在的位置……后来,左手、右臂都没了,我写出了第二本诗集,再也没往这儿来了……现在你抓住我的手了吗?”女孩紧紧地抓住了诗人空空的衣袖,缓缓站起身。
诗人说:“有首诗,你肯定读过,可是我背不全了,你能帮我一起背吗?”
几天后,人们发现飘台上赫然刻着一首诗,题目是《你抓住我的手了吗》,诗文却是普希金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是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灰心,不要绝望,在困难面前你必须拿出坚强。
6.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用简练语言概括小说“高潮”部分的情节。
(2分)答:。
7.结合语境,品味、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传达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
(4分)
(1)“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
...说。
答:
(2)诗人两袖插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地
...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
”
答:
8.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4分)
答:
9.女孩始终不能忘记她所经历过的汉江桥上的那一幕。
多年之后的一天,她突然邂逅诗人。
想像一下,把她对诗人说的话写下来。
(2分,有创新可再加1分)
答:
(二)阅读《成功》(节选),完成10—13题。
(共13分)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
..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
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二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
..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0.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
(2分)
答:
11.联系选文内容,就文中加点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
..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一句中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我不敢
..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
12.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作者认为成功需要天资、勤奋和机遇,你认为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
(3分)答:
13.近年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上海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等活动成为了综艺节目的主流,收视率一路攀高,许多人梦想通过这一形式走向成功。
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4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17题(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6)凡三往,乃.见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躬耕于南阳。
译文: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16.[甲][乙]两段文字中,互相印证的一个事件是什么?(2分)
答:
17.[乙]文集中地表现了先主(刘备)的什么特点?(2分)
答:
三、写作(40分)
18.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胸中怒火中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在中学会”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在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