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经谈三鸣虫:斯螽、莎鸡和蟋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诗经谈三鸣⾍:斯螽、莎鸡和蟋蟀
《诗经-七⽉》是⼀⾸⾮常有趣、有料的诗歌,⾥⾯绘声绘⾊记录了周朝⼈民⼀整年中、各种时令的劳作与⽣活,极具历史和⽂学价值,所以⼩可这⾥推荐各位同学仔细阅读⼏遍,体会⼀下咱们先民的⽇常。
其中有这么⼀句特有⽣趣:“五⽉斯螽(zhōng)动股。
六⽉莎鸡振⽻。
七⽉在野,⼋⽉在宇,九⽉在户,⼗⽉蟋蟀,⼊我床下。
”~意思就是:五⽉斯螽摩擦它的⼤腿发声。
六⽉莎鸡振动翅膀发声。
⽽蟋蟀呢,七⽉在野外,⼋⽉在屋檐,九⽉在门⼝,⼗⽉就⼊了我床下。
讲到这⾥,⼤家⼀定会问:诗中提到的斯螽、莎鸡和蟋蟀,到底是些啥玩意⼉啊?
以今天的分类学来看,三者均属于昆⾍纲,但⼜有所不同。
斯螽,就是蝗⾍;莎鸡,就是纺织娘;蟋蟀,就是蟋蟀,这个常⽤名今天依然未变。
蝗⾍
那么,它们如何分辨呢?
可以看如下4点:
1、看触⾓的长短:蝗⾍<蟋蟀<莎鸡。
2、看发声的器官:三者的雄⾍均可鸣叫(为了求偶挺拼的),但它们都不是通过喉咙、⽽是通过摩擦制造出巨⼤的声响(相对于它们渺⼩的⾝躯⽽⾔)。
但是,蟋蟀和莎鸡是在“振⽻”(摩擦翅膀),⽽蝗⾍却是在“动股”(以后腿摩擦翅膀)~由此可见,《七⽉》的描述是⾮常精确的。
3、看⽣活场所和体⾊:蝗⾍和莎鸡多⽣活在草地,所以常见为绿⾊、浅褐⾊。
⽽蟋蟀多⽣活在⽯头地,常见为⿊⾊、深褐⾊。
4、看别名:它们均有许多有趣的别名,⼤家可要对号⼊座记好了:
斯螽(蝗⾍)⼜叫:螽斯、蚱蜢、蚂蚱、草蜢。
莎鸡(纺织娘)⼜叫:络丝娘、络纬、梭鸡、蝈蝈⼉、聒聒⼉。
蟋蟀⼜叫:促织、蛐蛐⼉。
关于莎鸡的诸多别名,咱们上⼀篇“莎草与莎鸡”已经解释过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链接进去看看。
⽽蟋蟀之所以⼜叫“促织”,也是因为它的声⾳有如纺织声,彷佛在催促⼈们快快织布⼀样。
但
是“促织”不是“纺织娘”,⼤家可别搞混了。
“纺织娘”这名字挺萌娘的,但是我告诉你,在纺织娘(莎鸡)、蟋蟀、蝗⾍三者之中,个头最⼤、最强壮的就是纺织娘,它甚⾄可与螳螂⼀战,并且互有胜负。
其它两位碰到了螳螂,那就是碰到了活阎罗,基本上算是舍⾝了。
另外,蝗⾍、蟋蟀是植⾷性的,⽽纺织娘则是杂⾷性的,纺织娘时不时还会下⼿捕⾷蝗⾍、蟋蟀等鸣⾍兄弟,可以说是相当地凶猛啊。
好了,三鸣⾍咱就讲到这⾥,以后⼤家听到这些⼩东西的巨⼤⾳浪,可以索其⾳⽽观其形,和⼩⽂中的内容印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