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们要处理好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把阅读看成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的“自由理解”,而应建立在阅读、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它是阅读教学的高级要求。

它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调动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阅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初中语文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给作品下结论,不能以单一的定向思维的方式把观点灌输给学生。

要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向、多途径思辨问题,读出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人一面,使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

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发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有理,有不同的见解又何妨。

“横看成岭侧成峰”,另辟蹊径,才会有独特见解,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能所得。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私塾中师生读书的场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真是人声鼎沸,学生乱读一气,还有人却做起了游戏……”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学生大都会说出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艰深,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换个角度谈谈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有答:读书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有答:不同的孩子读不同的书,因材施教等等。

学生的创新潜能被焕发,理解水平一下提高了,思维得到拓展。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中的联系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1、求同阅读法。

在阅读探究文本时,将精读文本(即阅读学习的文章材料)和参读文本(即用以比照的文章材料)在形“异”的表面下作相互比较,探究他们在内容、形式上的相同之处,这种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可以扩展阅读的广度,提高思维的深度,激发创见。

2、求异阅读法。

这是将精读文本和参读文本比较阅读时,在形“同”的基础上,注重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着眼于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异处,这样同中辨异的比照阅读能更具体、更细微地理解文本特点,也极能萌发创见。

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将它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渭城曲》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情感特点,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积极思考讨论,得出想法:皆为送别诗,皆抒送别情,皆表达与友人的深厚友谊,但是前一首却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高远的意趣,后两首“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依依不舍之中不免流露伤感。

这样阅读学习的方式势必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是思维的催化剂,著名科学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思维的火花,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观察眼下的语文课堂,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合作有序,似乎完全达到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冷静地思考不难发现,这些课堂往往是形式上注重“新”,实质上依然“旧”。

整个课堂没有学生质疑,学生也不敢质疑,阅读教学还是教文本和学文本,学生依旧成了“知”而不是“智”的贮存器。

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创设问题情境,投石起浪,激起认知冲突。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经常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字、词、句、段、篇进行质疑问难。

如字词句的质疑可使用字词替换、字词删除、句式替换等。

鼓励学生质疑,巧妙设置质疑情境,让学生经历“质疑——议疑——释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激情,锻炼学生的释疑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启发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特级教师魏书生就主张课堂中用猜测去解决不会的问题。

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想,大胆猜猜。

许多好作品,其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如在教学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曾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去思索猜想:当另一位病人最后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会怎么想呢?有人认为这个病人会因此而失望,失去生活的信心,病情加重而亡;有人认为这位病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还有学生认为如此毫无道德的人,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大骂、痛恨死去的病友……学生在想象思索后回答的内容,问题的深度,争论的热情,令人惊讶赞叹。

余兴未了之时,再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病人”故事又将如何发展呢?结果证明学生思维的成果极具创新意识。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大胆地猜测想象,甚至异想天开,以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