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南丰一中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南丰一中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蛛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
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手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改动)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特点。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第五段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例,意在表明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突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和影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只有多阅读这些古典诗词,才能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整个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
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作者多次写母亲“讪然”,既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无奈,以及对儿女们牵挂与责怪的矛盾心理,更突出了母爱的厚重无私。

D.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E.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5. 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和事,请分条概括。

6.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7.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8. 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缮
聂鑫森
睦仁巷又长又曲,依序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一个小院落,是真正的比邻而居。

有人将古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成“锅盆之声相闻,朝夕叩门往来”,男女老幼亲如一家,睦仁巷名不虚传。

住在巷子中段的金中和家,人们却很少去叩访。

不是金家不欢迎,也不是金家做人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而是他家飘袅的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

生漆挥发性强,气味儿若触及皮肤、呼吸道和毛孔,没人不过敏,轻则皮肤奇痒,重则眼睛红肿、嗓子剧痛,俗语叫被生漆“咬”了。

只有常年与之打交道的人,才无惊无险。

金中和也轻易不去串门,怕衣服上的生漆气味儿冲撞了别人。

金中和六十有五,个子矮瘦,面色黑里透红,终日笑盈盈的。

儿子儿媳也在本地工作,妻子五十五岁退休后,就去了儿子家“发挥余热”,做做家务,带带孙子。

临走时,老妻风趣地说:“只能丢下你驻守老营,小辈子都怕这生漆气味儿,你想他们了,麻烦你大驾光临。

”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
金中和干的行当叫金缮。

退休前他是市博物馆修理部的技工,专门修补残缺的古瓷器,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锔碗匠。

把破碎的瓷器,用订书针一样的铜锔子“缝合”归原,多用于大型的器物。

对于小型的瓶、碗、盏、碟,则要用金缮法。

什么是金缮法?即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破损的陶、瓷碎片进行黏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金粉。

若是器物缺失了一块,便要打磨出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作为骨架,用生漆黏合上去,再在木胎上涂漆灰、抹底漆、刷面漆,最后还要牢牢地贴上金箔。

经过金缮后的古瓷器,别具美感,价格不菲。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都很看重金缮这门技艺。

金中和此生金缮了多少件残破的古陶瓷器?他说:“记不清了。


金缮离不开生漆,黏合时要掺入熟糯米粉的糨糊,还有桐油,以增加黏性。

大漆不易干,不能晒,不能吹,只能阴干,还需要空气中有相当的湿度。

梅雨季节是金缮的最佳时令,而其他季节,则需要在室内喷出水雾。

生漆阳干的时间长,不能急,只能等待;若是要贴金箔,必须选准生漆将干未干时进行,这全靠常年训练出的眼力去判断。

金中和金缮的作品,好多次参加全国博物馆的联展。

一个深色小碗上黏合碎裂的金线,有如划破暗夜的闪电;浅色圆碟上的金线,宛若阳光下流淌的金色溪流;而一个小杯口补缺的不规则小块,酷似摇曳而出的一片金色枫叶……
金中和说:“我不怕生漆,而是生漆怕我。


退休前,他专心专意为公家做事,退休后息影林泉,便有不少收藏家找上门来,请他修复残缺的器物。

他告诉来人:只修复真东西,不修复赝品、劣品;不能催他交货,时间短的半个月、一个月,时间长的要三个月以上;此外,价钱不会便宜,工期长,且要用真金,但绝不会狮子大开口。

尽管这样,他总有接不完的活计,做不完的事。

阳春三月,乍雨还晴。

星期六午后,金中和仔仔细细洗了个热水澡,换了里里外外的衣服,确定身上没有生漆的气味了,出门,去访巷中的吴家和刘家。

这两家原本关系亲密,忽然间都憋着一肚子气,谁也不理谁了,就为了一个民国时官窑出产的小花瓶!
吴谨声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主业优秀,业余则喜欢搞点儿收藏。

刘子泉是个街办小厂的电工,很喜欢义务为邻里修理出故障的电器。

两家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亲如兄弟。

早几天,老吴的儿子小吴把一个小花瓶偷偷拿出来,给老刘的儿子小刘玩。

小刘看来看去,不慎失手,瓶子落地,碎成了十几块。

吴谨声心痛,花了两千元淘来的宝贝,就这么没有了,能去找刘子泉索赔吗?不能,那会招人指斥,于是,他把气出在儿子身上,用竹棍子狠打了一顿,惊天动地,一巷子的人都听见了。

刘子泉也觉得儿子多事,要解对方的恨,只能把儿子好好地揍一顿!
金中和到了吴家,吴谨声很惊诧,说:“金兄,怎么说来就来了。


“为一个小花瓶打碎了,让你们多年的友情也打碎了,我心疼。


“我只是打了自家的儿子。


“那不是打在老刘的心上吗?他怕对不起你,也打了儿子一顿。

这两个孩子会怎么想?”
吴谨声不作声了,在自己胸口擂了一举。

“瓷片还留着吗?
“还留着,一片不少。


“我来金缮一下,让它归于圆满,不,会更有价值。

你信吗?”
“信。

金兄,多少钱?你说!"
“哈哈,我一文不收。

届时,我请你和老刘喝顿酒。

你们来了,就是最好的“工钱。


吴谨声说:“我糊涂啊……”
出了吴家,金中和又去了刘家。

两个月后,小花瓶修复好了。

接缝处是用烧熔的金液涂抹上去的,衬着碧绿的瓷色,如司碧波上撇下的金丝网,又典雅又鲜活。

在酒桌上,三人端杯痛饮,气氛融洽
金中和问吴谨声:“你若愿意出手,我给你找个买主,八千元没问题,行吗?"
“我不能卖!我要留存为念。

刘子泉说:"我也要谢谢金见的美意。

来,我敬兄一杯。


金中和说:“不如我们三人同饮,碰个杯,欢欢喜喜共度年华。


“好!”
“干了!”
(有删改)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睦仁巷取邻里“和睦”“仁爱”之意,为情节展开营造了社会环境,凸显小说主题。

B. “阳春三月,乍雨还晴”的自然环境,暗示下文情节发展在经历波折后会迎来转机。

C. 主动金缮小花瓶,并称会使其圆满且更有价值,透露出主人公金中和自信的心态。

D. 吴谨声急于化解尴尬的邻里关系,所以在金中和提出金缮小花瓶时他才急着付钱。

10.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插叙了花瓶被打碎,两个孩子挨打的情节,意在交代吴刘两家关系尴尬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严谨。

B. 小说情节有详有略,详写金中和到吴家的情节,略写去刘家的情节,是因为吴谨声在邻里矛盾中负主要责任。

C. 小说在描写金缮后的器物时,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器物鲜活生动,给读者长以形象的观感。

D. 小说对金缮法和生漆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既是情节铺展的需要,也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11. 请阐释小说题目“金缮”的内涵。

12. 请概括小说主人公金中和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

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

”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真宗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

仁宗立,迁礼部尚书。

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
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

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

”谓不听。

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

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

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

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

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

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

曾曰:“后一月当知之。

”如期而薨,年六十一。

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B.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C.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D.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对,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

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 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

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三十。

D.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

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 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

皇帝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 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

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

仁宗立,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 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

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

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

(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纵笔三首①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②,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③吾。

[注]①元符二年(1099年),已经64岁的苏轼被贬州(今属海南省),于岁末作《纵笔三首》。

②乌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头巾。

③膰(fán):祭祀用的熟肉,这里作动词“馈”,进食于人。

17. 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首次句以白发申述衰老,“霜”字既显须白之色,又略带凄寒之气。

B. 第二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体现闲适之情。

C. 第三首“米如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被贬之地儋州米价之贵。

D. 第三首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以直截之笔写率真之怀,突出一个“真”字。

18.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现的人生旷达之情,这三首诗中亦有所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根据要求,写出诗句。

①《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佩带来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下面表格是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11年2月24日公布了去年对日美中3国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问卷调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