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忧郁自伤防治处置与演练系列课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3. 性取向:同性戀者自殺的比率約為異性 戀者的兩倍至六倍。原因可能包括同性戀 者較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社會的排斥、現 身(coming out)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 以及孤立的感覺等。
4. 資優生:14 歲~17 歲的資賦優異青少年 也被視為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原因包括完 美主義、不合理的社會期望、父母不切實 際的要求、缺乏幽默感、學業成就等於個 人價值的不合理信念。。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相關因素
分為「慢性歷程」與「急性歷程」:「慢性歷
程」為長期累積不良的內在成長與外在影響之
胃口不好或吃得過多 失眠或嗜睡 活力低或疲累 低自尊 專注能力減退或困難做決定 感覺無望
已造成重大痛苦或損害其社會、人際或學業功能
5
憂鬱症所引起的問題
功能變差,學業成績退步 身體不適到處求醫,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浪 費醫療資源 增加家庭的負擔 自我傷害,自殺或傷害他人 人際關係受損 青少年行為問題與人格發展偏差
物質濫用(煙、酒、藥物)
6
憂鬱症的簡易辦識
常感到空虛、悲傷、心裡很痛苦,心頭重重 以前常做的事都沒興趣,不想去做 易怒、不安和焦慮 不想跟人接觸或講話,或與人相處時也沒有愉快、 溫馨的感覺(行屍走肉) 很多身體症狀,不易用單一疾病解釋,一般治療 反應不佳 覺得活下去已經沒什麼意思或感到負擔沉重
7
自殺死亡率隨年齡之增加而增高
※任何一次的自殺企圖都是自殺者向外 界求助的訊號,不應該將其誤解為為了
獲得他人的注意而忽略之,否則隨之而 來的可能是更致命的危機。
24
如何處理學生的自我傷害意念
及早發現、即時處理 以溫和、不評價的態度了解自我傷害意念的來由 晤談的原則:支持、關懷及情緒同理;認知性技巧; 嚴重時考慮短暫住院與藥物治療 簽訂「承諾書」 通知「必須」通知的人—家長、導師、教官…等,但避 免引起騷動及造成對個案的傷害 自我傷害意念過於堅決且可用資源有限時,考慮住院 治療
關
19
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
曾有自殺的念頭與自殺的企圖是導致十四歲以 下的孩子自殺的高危險因子:
1. 一般性的危險因子:包括面臨重大的失落、 曾經試圖自殺、藥物濫用、家庭缺乏凝聚力、 家庭有精神病史、兒童虐待、加入幫派等。
2. 性別:一般而言,有較多的女性會想要自殺, 但因自殺而死亡者則是男性較多。其原因根 據研究結果顯示,男性青少年通常會採取較 激烈的自殺手段,而女性青少年則傾向於選 擇較不易致死的方式。
27
40 35 30 25 20 15 10 54 0
1992
5 1
1994
6 1
1996
89 1998
38
31
32
18
19
14 12
2000 2002 2004
件數
28
攜子自殺母親之特徵
合併精神疾病 有憂鬱症 合併使用酒精 合併使用藥物 平均年齡
事件數 20 17 3 6 34.7
百分比(%) 29.4 15.0 4.4 8.8
自殺死亡率按年齡別統計
單位:人、每十萬人口
總計
15-
15-24
25-44
45-64
65+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1985 2,281 11.9 13 0.2 401 10.3 731 13.1 646 21.5 490 51.7
資料來源:衛生署統計室
9
自殺的原因
10
自殺原因—兒童
父母親攜同一起自殺。 精神疾病困擾(精神病、情緒障礙等) 課業壓力 人際壓力 生理疾病(癌症、罕見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11
預防自殺
12
生命教育—生活的樂趣何在
開闊生活的視野,多元化選擇。 肯定每個人的正面價值。 多與人為善,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與其教導學生如何不要自殺,不如教導如何喜 愛生活、活得快樂
過程,「急性歷程」則是由於某些生活上的變
化,使個人感受到壓力與情緒上的波動,而引
發自殺行為。
可能的因素包括憂鬱症、人際衝突與孤立、
家庭功能不佳與變化、情緒困擾及自我中心的
想法等。其中,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少年行為的
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的破裂、親子關係不佳、
家庭中的溝通不良以及對父母有高度的敵意卻
又伴隨很深的罪惡感等因素都與青少年自殺有
25
自殺年輕化趨勢
—攜子自殺問題
資料來源: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
26
近 13年攜子自殺事件
1992-2005年,攜子自殺事件共計發生 198件,其中全家自殺22件(11.1%);父攜 子自殺75件(37.9%);母攜子自殺101件 (51.0%)。 發生件數上升快速,由1992年4件到2005 年的32件。 上升比例超過自殺率上升的曲線。
學生憂鬱問題與自傷防治1Βιβλιοθήκη 認識憂鬱症與自殺現象2
憂鬱症的盛行率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在2020年 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 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
3
憂鬱的辨識
【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 至少兩週期間內,幾乎所有的活動中都有憂鬱心情,或是失去興 趣或喜樂,在兒童可能為易怒。 以下症狀至少出現四項:
30.0
25.0
男粗死亡率 女粗死亡率
男死亡率(標) 女死亡率(標)
附註:虛線代表依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調整之標準化死亡率
20.0
25. 8
22. 9
15.0
11.
7
10.0
10.
2
5.0
0.0
19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01 "02 "03 "04 "05
34
喂!看你的了……
35
21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FACT)
感覺(Feelings) 無望的—「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 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是覺得沒有希望」。 無價值感—「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 更好」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過度 悲傷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行動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 藥物或酒精濫用、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 的情節、 焦躁不安 攻擊、魯莽
食慾變好或變壞 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一個月內變化量超過5%,在兒童無法增加預 期應增加的體重就必須考慮) 睡眠障礙(嗜睡或失眠) 動作變遲緩 活力降低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思考、專注力或決斷力都有困難 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計畫或嘗試
已造成重大痛苦或損害其社會、人際或學業功能
4
憂鬱的辨識
【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 至少兩年期間內,憂鬱心情的日子比正常心情的日子 多。在兒童,心情可能為易怒而非憂鬱,所需最低期 限僅為一年。 以下症狀至少出現兩項:
22
改變(Change)
人格—更退縮、厭倦、冷漠、猶豫不決
,或更為喧鬧、多話、外向
行為—無法專心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時候會很早醒
來
飲食習慣—沒有胃口、體重減輕、或吃
得過量、對於朋友、嗜好、個人清潔、
性、或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在經
過一段時間的消沈、退縮後突然情況好
轉)
23
惡兆(Threats) 言語—如「流血流多久才會死?」 威脅—如「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 計畫—安排事務、送走喜歡的東西、研 究藥物、 獲取武器、自殺的企圖—服藥 過量、割腕
現可降低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Zenere 1997)及 改善挫折的調適能力(Klingman 1993). 如何避免壓力的累積
16
校園自殺與自傷問題
17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31
母攜子自殺
自殺方式以燒炭為主(佔 50%) 。 自殺原因多為利他型,即認為帶孩子一 起走對他比較好。 原因首推經濟與疾病因素,次為家庭與 感情因素。 不忍心留下孩子、報復配偶。
32
高風險特徵
貧病交加 支持系統不佳,缺乏求助管道 兒童有智障或嚴重疾病 多重壓力事件
33
預防策略
教育—兒童為國家所保護之資產,非父母 個人之私產。
2005較1985 增減% 87.7 58.0 -38.5 -18.6 -34.2 -26.2 142.7 78.3 120.1 27.8
814 37.3 99.5 45.9 66.1 -27.9
資料來源:衛生署統計室
8
歷年自殺死亡率男性高於女性
每十萬人口 死亡率
歷年自殺死亡率變動趨勢- - 依性別分
13
提升生活適應能力
情緒認知課程 壓力調適訓練
14
情緒認知課程
教導認識負面情緒,辨識壓力來源 提供生命教育課程,認識生命的可貴 增加對自我傷害行為的瞭解,以促進自我表露 及察覺同儕可能的自殺意念(Kalafat 1994)
15
壓力調適訓練
強調問題解決、適應及認知技巧,這些是自殺
學生常欠缺的(Rotheram1990) ,評估研究發
29
母攜子自殺原因
疾病 經濟 工作 感情 家庭 不明
事件數(N=68) 百分比(%)
15
22.1
15
22.1
1
1.5
10
14.7
10
14.7
17
25.0
30
母攜子受害者特徵
受害者共計84人。 平均年齡 8.6 歲(0-50歲) ,多數為幼童, 有六件為 0 歲。 受害幼童中,5位為智能不足、1位腦性 麻痺、3位合併身體疾病。
1995 1,618 7.6 12 0.2 149 3.9 627 8.6 422 12.2 408 25.6
2005 4,282 18.8
8 0.2 264 7.6 1,774 23.4 1,422 27.5
2005較1995 增減% 164.6 147.6 -33.3 -21.0 77.2 92.0 182.9 173.8 237.0 124.7
3. 性取向:同性戀者自殺的比率約為異性 戀者的兩倍至六倍。原因可能包括同性戀 者較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社會的排斥、現 身(coming out)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 以及孤立的感覺等。
4. 資優生:14 歲~17 歲的資賦優異青少年 也被視為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原因包括完 美主義、不合理的社會期望、父母不切實 際的要求、缺乏幽默感、學業成就等於個 人價值的不合理信念。。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相關因素
分為「慢性歷程」與「急性歷程」:「慢性歷
程」為長期累積不良的內在成長與外在影響之
胃口不好或吃得過多 失眠或嗜睡 活力低或疲累 低自尊 專注能力減退或困難做決定 感覺無望
已造成重大痛苦或損害其社會、人際或學業功能
5
憂鬱症所引起的問題
功能變差,學業成績退步 身體不適到處求醫,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浪 費醫療資源 增加家庭的負擔 自我傷害,自殺或傷害他人 人際關係受損 青少年行為問題與人格發展偏差
物質濫用(煙、酒、藥物)
6
憂鬱症的簡易辦識
常感到空虛、悲傷、心裡很痛苦,心頭重重 以前常做的事都沒興趣,不想去做 易怒、不安和焦慮 不想跟人接觸或講話,或與人相處時也沒有愉快、 溫馨的感覺(行屍走肉) 很多身體症狀,不易用單一疾病解釋,一般治療 反應不佳 覺得活下去已經沒什麼意思或感到負擔沉重
7
自殺死亡率隨年齡之增加而增高
※任何一次的自殺企圖都是自殺者向外 界求助的訊號,不應該將其誤解為為了
獲得他人的注意而忽略之,否則隨之而 來的可能是更致命的危機。
24
如何處理學生的自我傷害意念
及早發現、即時處理 以溫和、不評價的態度了解自我傷害意念的來由 晤談的原則:支持、關懷及情緒同理;認知性技巧; 嚴重時考慮短暫住院與藥物治療 簽訂「承諾書」 通知「必須」通知的人—家長、導師、教官…等,但避 免引起騷動及造成對個案的傷害 自我傷害意念過於堅決且可用資源有限時,考慮住院 治療
關
19
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
曾有自殺的念頭與自殺的企圖是導致十四歲以 下的孩子自殺的高危險因子:
1. 一般性的危險因子:包括面臨重大的失落、 曾經試圖自殺、藥物濫用、家庭缺乏凝聚力、 家庭有精神病史、兒童虐待、加入幫派等。
2. 性別:一般而言,有較多的女性會想要自殺, 但因自殺而死亡者則是男性較多。其原因根 據研究結果顯示,男性青少年通常會採取較 激烈的自殺手段,而女性青少年則傾向於選 擇較不易致死的方式。
27
40 35 30 25 20 15 10 54 0
1992
5 1
1994
6 1
1996
89 1998
38
31
32
18
19
14 12
2000 2002 2004
件數
28
攜子自殺母親之特徵
合併精神疾病 有憂鬱症 合併使用酒精 合併使用藥物 平均年齡
事件數 20 17 3 6 34.7
百分比(%) 29.4 15.0 4.4 8.8
自殺死亡率按年齡別統計
單位:人、每十萬人口
總計
15-
15-24
25-44
45-64
65+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死亡數 粗死亡率
1985 2,281 11.9 13 0.2 401 10.3 731 13.1 646 21.5 490 51.7
資料來源:衛生署統計室
9
自殺的原因
10
自殺原因—兒童
父母親攜同一起自殺。 精神疾病困擾(精神病、情緒障礙等) 課業壓力 人際壓力 生理疾病(癌症、罕見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11
預防自殺
12
生命教育—生活的樂趣何在
開闊生活的視野,多元化選擇。 肯定每個人的正面價值。 多與人為善,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與其教導學生如何不要自殺,不如教導如何喜 愛生活、活得快樂
過程,「急性歷程」則是由於某些生活上的變
化,使個人感受到壓力與情緒上的波動,而引
發自殺行為。
可能的因素包括憂鬱症、人際衝突與孤立、
家庭功能不佳與變化、情緒困擾及自我中心的
想法等。其中,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少年行為的
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的破裂、親子關係不佳、
家庭中的溝通不良以及對父母有高度的敵意卻
又伴隨很深的罪惡感等因素都與青少年自殺有
25
自殺年輕化趨勢
—攜子自殺問題
資料來源: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
26
近 13年攜子自殺事件
1992-2005年,攜子自殺事件共計發生 198件,其中全家自殺22件(11.1%);父攜 子自殺75件(37.9%);母攜子自殺101件 (51.0%)。 發生件數上升快速,由1992年4件到2005 年的32件。 上升比例超過自殺率上升的曲線。
學生憂鬱問題與自傷防治1Βιβλιοθήκη 認識憂鬱症與自殺現象2
憂鬱症的盛行率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在2020年 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 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
3
憂鬱的辨識
【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 至少兩週期間內,幾乎所有的活動中都有憂鬱心情,或是失去興 趣或喜樂,在兒童可能為易怒。 以下症狀至少出現四項:
30.0
25.0
男粗死亡率 女粗死亡率
男死亡率(標) 女死亡率(標)
附註:虛線代表依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調整之標準化死亡率
20.0
25. 8
22. 9
15.0
11.
7
10.0
10.
2
5.0
0.0
19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01 "02 "03 "04 "05
34
喂!看你的了……
35
21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FACT)
感覺(Feelings) 無望的—「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 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是覺得沒有希望」。 無價值感—「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 更好」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過度 悲傷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行動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 藥物或酒精濫用、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 的情節、 焦躁不安 攻擊、魯莽
食慾變好或變壞 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一個月內變化量超過5%,在兒童無法增加預 期應增加的體重就必須考慮) 睡眠障礙(嗜睡或失眠) 動作變遲緩 活力降低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思考、專注力或決斷力都有困難 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計畫或嘗試
已造成重大痛苦或損害其社會、人際或學業功能
4
憂鬱的辨識
【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 至少兩年期間內,憂鬱心情的日子比正常心情的日子 多。在兒童,心情可能為易怒而非憂鬱,所需最低期 限僅為一年。 以下症狀至少出現兩項:
22
改變(Change)
人格—更退縮、厭倦、冷漠、猶豫不決
,或更為喧鬧、多話、外向
行為—無法專心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時候會很早醒
來
飲食習慣—沒有胃口、體重減輕、或吃
得過量、對於朋友、嗜好、個人清潔、
性、或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在經
過一段時間的消沈、退縮後突然情況好
轉)
23
惡兆(Threats) 言語—如「流血流多久才會死?」 威脅—如「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 計畫—安排事務、送走喜歡的東西、研 究藥物、 獲取武器、自殺的企圖—服藥 過量、割腕
現可降低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Zenere 1997)及 改善挫折的調適能力(Klingman 1993). 如何避免壓力的累積
16
校園自殺與自傷問題
17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31
母攜子自殺
自殺方式以燒炭為主(佔 50%) 。 自殺原因多為利他型,即認為帶孩子一 起走對他比較好。 原因首推經濟與疾病因素,次為家庭與 感情因素。 不忍心留下孩子、報復配偶。
32
高風險特徵
貧病交加 支持系統不佳,缺乏求助管道 兒童有智障或嚴重疾病 多重壓力事件
33
預防策略
教育—兒童為國家所保護之資產,非父母 個人之私產。
2005較1985 增減% 87.7 58.0 -38.5 -18.6 -34.2 -26.2 142.7 78.3 120.1 27.8
814 37.3 99.5 45.9 66.1 -27.9
資料來源:衛生署統計室
8
歷年自殺死亡率男性高於女性
每十萬人口 死亡率
歷年自殺死亡率變動趨勢- - 依性別分
13
提升生活適應能力
情緒認知課程 壓力調適訓練
14
情緒認知課程
教導認識負面情緒,辨識壓力來源 提供生命教育課程,認識生命的可貴 增加對自我傷害行為的瞭解,以促進自我表露 及察覺同儕可能的自殺意念(Kalafat 1994)
15
壓力調適訓練
強調問題解決、適應及認知技巧,這些是自殺
學生常欠缺的(Rotheram1990) ,評估研究發
29
母攜子自殺原因
疾病 經濟 工作 感情 家庭 不明
事件數(N=68) 百分比(%)
15
22.1
15
22.1
1
1.5
10
14.7
10
14.7
17
25.0
30
母攜子受害者特徵
受害者共計84人。 平均年齡 8.6 歲(0-50歲) ,多數為幼童, 有六件為 0 歲。 受害幼童中,5位為智能不足、1位腦性 麻痺、3位合併身體疾病。
1995 1,618 7.6 12 0.2 149 3.9 627 8.6 422 12.2 408 25.6
2005 4,282 18.8
8 0.2 264 7.6 1,774 23.4 1,422 27.5
2005較1995 增減% 164.6 147.6 -33.3 -21.0 77.2 92.0 182.9 173.8 237.0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