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温暖的画面
葛闪
涂涂命苦。
去了福利院还没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死时,他才九岁。
涂涂是村里一个憨厚可爱也可怜的患有父母艾滋病的小男孩。
很难想象,涂涂到底是怎样经历他死前的那段岁月的:父母接连去世后,幼小的他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他和奶奶。
涂涂早晨去山上砍柴,然后上学,中午去村落捡垃圾,还要提水做饭照顾奶奶,晚上便趴在桌上看书学习。
村里人都夸涂涂很棒,小小年纪就知道奋发图强。
涂涂甚至成了很多家长教育自家小孩的榜样:你看人家涂涂,爸爸妈妈没了,一个人扛了所有大人做的事。
村里的大人们,因此也很乐意让自家的孩子和涂涂一起玩耍。
直到涂涂被查出患有遗传艾滋病时,一切关乎色彩的颜色就全被抽走了。
没有人愿意接触涂涂,就连奶奶也搬出了屋,留下涂涂一个人。
涂涂经常去的山上砍柴的那片地上,都没再愿去“分一杯羹”。
村里那些大人,不让孩子再和涂涂一起玩,话锋完全变了个样——和他一起玩就会死掉。
因为得了病,没有学校收留他,涂涂就把单薄的书本,看了一遍又一遍。
涂涂一个人的厨房,是用4块砖头立成的灶台,食物是他捡来的脏东西,在热水里煮了煮便吃了下去。
涂涂知道不吃东西是会死人的,他不想死,他还想象着以后的美好生活——老师常讲,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是幸福的。
后来,不知道是谁,将他的遭遇公布在网络上,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涂涂。
他们给涂涂送来了漂亮的衣服,可口的食物,买来了涂涂做梦都没见过的精美的书本。
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从围墙外扔到院子里的。
新衣服,涂涂舍得穿。
新书本,涂涂舍得看。
但那些食物中,有的涂涂舍不得吃。
例如汉堡,涂涂会将里面的肉拿出来,给老黄吃。
老黄,是涂涂家的一条老狗,是除了涂涂之外,房子里唯一有生命气息的东西。
后来,涂涂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最终让福利院收留了涂涂。
在福利院里,涂涂有单独的房间,里面有温暖的床,有童话书,有玩具,还用电视。
只是,涂涂的房间,几乎没有人来往,除了浑身武装起来的福利院人员来往送饭。
涂涂命苦,即使条件好了,还是没躲过病魔之手,死在了医院里。
涂涂死了的消息传出去后,有网友说,涂涂在患病之后,内心里肯定时时凄凉,从来没有感受过温暖。
这句话的下面有人持肯定意见跟帖评论:是呀,涂涂死前的那一刹那,如果回忆过往,所有闪过的画面可能没有温暖可言。
可事实错了。
福利院人员在收拾涂涂那少得可怜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日记本,上面有着涂涂歪歪扭扭的字迹。
整个日记本里,只有一篇日记,记述着这样一件事情:好几个夜晚,涂涂在屋里都听到外面有人叫他。
涂涂立马翻身起来,跑到了屋外的院子里。
涂涂跑到院门前,就那么轻轻地坐下去,隔着门板,和屋外的人说着话,聊着天。
屋外和涂涂说话的人,是涂涂以前经常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
他们瞒着家人,偷偷跑来想进屋陪涂涂说说话,但涂涂坚决不让,就这样隔着门板,和小朋友们聊起了课堂上的知
识,操场上的秋千,还有河里的鱼虾,树上的小鸟……
这篇唯一的日记,末尾句是这样的:每当这时,我会很高兴,外面有人和我说话,我的身边,还有老黄。
涂涂小,人稚嫩,也不会表达。
如果换做成人的口吻来叙述,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内心凄凉的涂涂,也曾温暖过。
涂涂林临死前,头脑中也一定闪过若干温暖的画面,譬如:那些温暖的夜晚,门外的小朋友,还有身边的老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2)这篇文章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涂涂为什么会把好吃的给“老黄”吃呢?
(4)文中划线的句子做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1)艾滋病儿童涂涂患病之后得到大人和孩子们不同的对待的故事。
(2)倒叙。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3)因为老黄是他身边唯一的生命,他生病之后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老黄让他感受到一点点温暖。
(4)①用景物结尾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氛围,升华了主题。
②突出了涂涂温暖的个性。
③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涂涂”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大人和孩子们不同对待他的事件。
(2)开头第一自然段“涂涂命苦。
去了福利院还没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死时,他才九岁”就写涂涂的去世,然后叙述涂涂的生长环境及患病情况。
所以这属于明显的倒叙的记叙顺序。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从内容上讲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3)从“老黄,是涂涂家的一条老狗,是除了涂涂之外,房子里唯一有生命气息的东西”这句描写来看,老黄是他身边唯一的生命,他生病之后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老黄让他感受到一点点温暖。
答此题要回归文本,找到相关情节分析。
(4)首先要理解好“那些温暖的夜晚,门外的小朋友,还有身边的老黄”这句话的大意,然后指出描写方法,最后结合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来作答。
首先是景物描写;然后“那些温暖的夜晚”中的“温暖”突出了涂涂的个性,深化了中心;最后引起读者的思考。
故答案为:(1)艾滋病儿童涂涂患病之后得到大人和孩子们不同的对待的故事。
(2)倒叙。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3)因为老黄是他身边唯一的生命,他生病之后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老黄让他感受到一点点温暖。
(4)①用景物结尾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氛围,升华了主题。
②突出了涂涂温暖的个性。
③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
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文章叙述顺序的把握,注意有顺叙、倒叙、插叙。
本文是倒叙,然后结合
内容体会作用。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答此题要回归文本,找到相关情节分析。
(4)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注意首先通读句子,明确句子内容,体会景物结尾对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________→重拾希望→________→十分感激
(2)结合选文说说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4)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在杨绛的《老王》一文里,我们感受到了老王与杨绛一家之间“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关系。
读了本文之后你能否感受到同样的美好?请结合本文和《老王》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其懂事、勤劳、坚强乐观。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
(4)插叙。
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5)能。
本文中的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因男孩的感恩回报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老王》里杨绛一家因为善良,得到老王亲人般的爱,临死前给他们送来香油、鸡蛋;老王因为善良,得到了杨绛一家的尊重和关心。
我感受到当我们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就会传递下去,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感情。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根据文中原句“她非常感动”“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可提炼出“非常感动”和“心急如焚”两个词。
(2)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分析人物性格,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从文中男孩的举动“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可以看出他善良、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3)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有:补充交代了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突出人物什么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从内容可见,作者介绍了小男孩家庭情况及捡破烂的原因,应属插叙,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语境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具体含义。
根据上下文可见,“温暖”一语双关,既指“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探究。
属于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能联系选文,谈感受。
围绕“小男孩因为善良,受
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来思考,可获得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的启示。
故答案为:(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其懂事、勤劳、坚强乐观。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
(4)插叙。
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5)能。
本文中的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因男孩的感恩回报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老王》里杨绛一家因为善良,得到老王亲人般的爱,临死前给他们送来香油、鸡蛋;老王因为善良,得到了杨绛一家的尊重和关心。
我感受到当我们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就会传递下去,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点评】(1)分析人物情感心理的变化过程,要结合具体情节来作答。
找到相关语句,直接选用或概括,注意答题格式要和要求一致,都是四字成语或短语。
课文原句“”她内心十分痛苦---她非常感动---她感到了一阵温暖---重拾希望的她---心急如焚---十分感激。
(2)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得分点:善良、拾金不昧、知恩图报的人、懂事、勤劳、坚强乐观。
结合文意分析分条作答。
(3)插叙是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介绍了小男孩家庭情况及捡破烂的原因,小男孩从小养成吃苦懂事的性格,为下文做铺垫。
(4)分析词语含义,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得分点:一语双关、身体暖和、内心倍感温暖。
(5)这是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围绕善良、温暖、爱心传递等内容,说出自己记得理解。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
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
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
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
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
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
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
真好听。
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
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
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
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
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
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
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
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生命的声音”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________→________→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___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4)结合全文内容推断文中划线词“相濡以沫”的含义,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答案】(1)标题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2)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
(3)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
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4)“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生命的声音”表面上是指他在矿井下听到的蚊子的声音,还指生命的呼唤,从而说明了信念的巨大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
从“他的心宁静极了”“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因为蚊子的声音。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蚊子的声音带给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