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

(译:礼讲究有来有往。

我前往施惠而受惠者不来报答,不符合礼;别人来施惠而我不前往报答,也不符合礼。

)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

离立者不出中间。

(译:见二人坐在一起,或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插身到他们中间去。

见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

)
并坐不横肱。

(与人并排而坐不要横起胳肘。

)
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走路不要大模大样的,站立时身体要正而不偏斜,坐时不要伸开两条腿,睡觉不要伏着身子。

)
上面的这些话,对今人不是仍然很有教益吗?以上是仅从 礼记 的第一篇 曲礼上 中举出的例子,就 礼记 全书而言,这样的话举不胜举,俯拾即得。

所以 礼记 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材,我们选择其中相关的、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导读、讲授,对于当今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确实是很有教益的。

当然, 礼记 的内容很多,有些篇幅很长,而 礼记 导读课的课时则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 导读 课不可以贪全,而重点在导!字上,在于选择 礼记 中堪称精华的篇目或章节、段落,给学生作引导性讲解,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自己再去阅读。

在讲授 礼记 导读课的过程中,笔者最最深切的感受是:要讲好此课,老师必须有较深厚的学养。

如果老师没有较深厚的知识贮备,备课时只就 礼记 本身来钻研,那就不可能备好课,自然也不可能讲好课。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 三礼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的知识基础,没有经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的基础,进而没有必要的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的基础,要讲好 礼记 导读课,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 礼运 篇开头第一句话说:昔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要给学生讲懂这几句话就很不容易。

首先要知道这里的蜡!读zh ,是祭名。

而要知道蜡祭是怎么回事,就不但要读 礼记 的 郊特牲 ,还要读 周礼 的 党正 。

只有融汇这二者的知识,才能对蜡祭之礼真正有所了解。

然而蜡宾!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行蜡祭礼的时候要聚集民众到党(乡下面的基层组织名)中行饮酒礼,故 党正 说: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

!这里的国索鬼神而祭祀!即行蜡祭之礼,而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就是行饮酒礼,这里的序就是党的学校名。

按古人行饮酒礼,意不在饮,而在于教民习礼,因此凡行饮酒礼都要设宾、主,如果读过 仪礼 的 乡饮酒礼 、 燕礼 ,就会很清楚了。

孔子就是在举行蜡祭时的饮酒礼上充当宾的角色,这就是所谓与于蜡宾!。

事毕!,则指饮酒礼举行完毕。

出游于观之上!,郑注:观,阙也。

!这里又牵涉到对于古代门阙台观知识的了解。

可以看出,仅仅为了解释 礼运 的第一句话,就牵涉到不少相关的文献和古代文化常识。

如果老师压根没读过 仪礼 和 周礼 ,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很贫乏,只是遇到问题就靠查字典、词典,那是远远不够的,也肯定不能把知识给学生讲透。

可见,要真正上好 元典导读 课,是很不容易的,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然而正如 礼记∀学记 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再去充实和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提高了。

这也就是 学记 所谓学学半!,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

自开 礼记 导读课以来,学生普遍感到收获甚大,不仅提高了传统文化知识,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途径。

他们都认为,通过这种课程的的学习,当他们本科毕业的时候,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修养方面,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论语 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

和其他的儒家典籍相比,它是孔子给其弟子讲课和传授知识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等先秦文献精髓
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因此,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从1994年起,我们开设 论语 导读相关课程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西方世界的种种观念也不时袭来,青年学生正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风云际会、习尚嬗变;而建国以来长期进行的人生观、理想观教育受到了严重挑战,尤其是那种生硬说教式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已很难引起莘莘学子内心深处的共鸣。

加上他们在学习或就业等问题上面临的种种压力,不少学生感到前途迷茫,面对各种诱惑,何去何从,莫衷一是。

论语 中有关人生理想的论述对大学生很有启迪意义。

孔子处在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昏暗之世,他本人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乐于和他的弟子畅谈志向和理想。

论语∀公冶长 记载道: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是说子路的志向是愿意让朋友分享自己的车马裘衣,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是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可知颜渊把自我修养的完善作为人生的理想。

而孔子的志向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表明孔子的理想是让天下的老人得到安抚,朋友之间能相互信任,少年儿童得到关怀。

这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种天下和谐、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景象。

相比之下,显见孔子理想境界的高远,胸怀之博大。

老人和儿童,一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安危冷暖如何,是社会文明进化程度的标志,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有如此宽广博大、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仁大慈者的展现。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可谓孔子逆而弥坚、乐观豪迈品格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孔子告诫他的弟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励着一代代有理想和抱负的中国人。

孔子的高足曾子也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胸怀宽广,志存高远,意志刚毅,任重道远,自强不息,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青年学子们正可从这里汲取昂扬向上、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精神营养。

作为高等学府,大学最终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里的高素质,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成人!,即品德高尚、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的君子。

论语 中有大量的关于君子为人处世的论述,是大学生值得观照借鉴的。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看来,如果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的话,那就是恕!字。

他自己对恕!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恕!从如!从心!,包含有将心比心之意,做到将心比心就是恕!,也就是要忍让宽容。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的话,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则是更高的要求。

作为仁人君子,自己要立身,同时要想到别人之立身;自己想要通达,同时也要想到使别人通达。

这实际上是对恕!的推延,也是对将心比心的推延。

如果青年学子能够具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恕!的要求,就能够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摩擦,化解矛盾,营造和谐舒畅的校园氛围,将来行之!于社会,也会终身!受益的。

孔子还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分别是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 论语∀阳货 )这实际上是对仁!的细化和具体施行的解说。

恭即恭敬,就是要尊重他人,恭敬从事,也应包含敬畏大自然之意。

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认真敬业,才会深入其中,获得真谛;也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和的目的。

宽即宽厚,待人要宽厚,不可吝啬,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能够容得下他人,这是组建团队,通力协作的基础。

信即诚信, 论语 中38次谈到信!字,可见孔子对信的重视。

作为青年人,一定要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

要从参加考试、提交作业或实验报告等日常小事做起,实实在在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日积月累,才会养成在科学上求真务实的学风。

摈弃哗众取宠、虚假浮华的劣习,赢得人们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方能成就大的事业。

尤其是在当前,诚信缺失成了我国上下各界忧虑的诟病,以诚实守信为荣!,成了全社会的期待和呼唤,诚信品德的养成显得更为重要。

敏即勤敏,勤劳敏捷是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要想获得知识,一定要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勤能补拙,天才在于勤奋,不愿付出、坐享其成的人,终将受到社会
的唾弃,只有乐于奉献的人才会享受丰收的喜悦,受到社会的尊重。

拖沓懒惰、游手好闲、贪图享受、攫人之功,都是由于勤敏缺失造成的。

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是从勤奋学习的习惯中养成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讲求效率的当今社会,勤敏品质的培养和保持尤为重要。

惠即恩惠,即要有同情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同情弱者。

由于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家庭、社会等背景,造成了他们在身体上、物质上、经济上、智力上、能力上诸多方面的差别,大家生活学习在一起,就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大家庭和社会的温暖,这样才能够使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团结协作、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

恭、宽、信、敏、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倡导的做人准则,至今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值得青年学生去认知、坚守和弘扬。

现在的大学生,多属于所谓的80后!青年,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们过多的呵护和疼爱,自我意识强,被别人关心的多,较少关心他人,缺乏感恩意识。

有鉴于此,笔者在讲授 论语 时,特意开设专章讲了其中有关孝道的论述,认为孝道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感恩。

有人说西方专门设有感恩节,中国没有,这是一个缺憾。

实际上,中华文化中的孝道,就是感恩的重要表现。

每年春节漂泊在外的游子都要尽量赶回家过年,以致每年我国都要形成浩浩荡荡的春运高峰,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加以调节,实际上滚滚人流都是为了与父母亲人团聚,报答亲人的养育之恩,可以说中国的春节,就是中国人最为盛大的感恩节!。

论语 中包含有强烈的伦理观念,而把孝敬父母作为做人的起码素养,仁德的根本所在。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实际上是为了恪守孝道。

现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热衷于搞自己的生日party,而自己父母的生日却记不清楚,更谈不上专门问候,只是在没钱花时才想到父母,这实在令人痛惜。

为此,笔者授课中专门举行了以 论语 ∀真情∀感恩!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活动,学生在回忆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自己的感人经历时,不少同学泣不成声。

根据儒家的伦理观念,成人!的培育应从孝敬父母做起,只有孝敬父母,才会悌爱兄弟,才能关心周围的同学和同志,才会尊重领导,也才会关心集体,将来才能够报效祖国,古往今来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笔者所教的一位父母离异的同学,因恼怒父亲,一直不与他联系。

通过学习 论语 ,逐渐改变了态度,恢复了和父亲的联系。

这使我真切感受到 论语 的魅力和力量。

青年学生来到高校,求学求知应是首要任务,但在他们当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有厌学情绪,见异思迁者为数不少,应付考试、混文凭者也大有人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雍也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可谓历千年而不衰。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 ( 论语∀公冶长 )可见一向谦虚的孔子,在好学!上是当仁不让的。

打开 论语 ,第一段话就是关于学习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演练、实践、思考、探究,就会从中找到乐趣。

从另外的意义上也可理解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浅尝辄止,是很难找到乐趣的,只有肯下工夫,深入进去,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才会找到乐趣。

有不少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是在不断投入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乐此不疲,成就了大业,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青年学生首先需要潜心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认真钻进去,投入的精力越多,就会越珍惜自己的劳动,越不愿意放弃,也就会越有收获。

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学而时习之!,不少学生终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稳定了专业思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应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怀着一颗共同的求知愿望,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大家相互交流,畅谈感想,切磋技艺,应是十分快乐之事,而我们的大学,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甚至来自海外,正营造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环境,值得大家珍惜和利用,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辩中取长补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收获求知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在求学的征程中,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比如历史专业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的又是远离现实、遥远冷僻的历史课题,别人很难理解,甚至会遭遇嘲讽,但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应该泰然面对,不抱怨别人的误解,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平常心来面对现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方显出君子的超然风度,才会日积月累,取得成绩。

用这样的方法讲 论语 ,为的
是让学生对耳熟能详的 论语 章句有耳目一新的认识和深刻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求知的热望被重新燃起,行为举止变得文明,追求的理想变得崇高,人生的脚步迈得坚实。

不少学习过包括 论语 导读在内的 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 系列课程的学生确实获得了这样的真切感受,这正是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者的最大欣慰。

道德经 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
袁延胜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道德经 ,又名 老子 ,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

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 道德经 为主的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模式及其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鲁迅先生和李约瑟先生用根柢、根来比喻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

时至今日, 道德经 博大精深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老子的思维方法是很独特的,他常从事物的反面、对立面、表象的后面来看待事物,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 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第2章)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都看作相反相成的依存关系。

同时,老子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多是对立统一的,总是向对立方面转化,如此循环不止。

如 道德经 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22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42章)。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58章)普通人一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却没有看到其中蕴藏着的相反的因素。

而在老子看来,祸难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艰难的环境中,反倒激发他愤发的心志;而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

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相互转化。

[1](P8)
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不同, 道德经 主张自然!、无为!,形成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道德经 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5章)老子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更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

老子 道德经 中无为!的概念,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

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换句话说, 道德经 中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并不是不为,而是顺其自然去为,以无!的原则去为!,但不能强作妄为。

如果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为,就能达到无为而治。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都是讲以无为!原则处理事情取得的良好效果。

与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相一致,老子提出了柔弱、处下、谦退、不争等重要的思想。

和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进取精神不同,道家是贵柔的。

老子用水来比喻道!的柔弱、处下、不争的特点。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8章)。

但 道德经 中柔弱!并非懦弱,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

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韧性和持续性的意思。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就是柔弱胜刚强!(第3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78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