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这篇文章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 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 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 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 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 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 “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 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探究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点拨】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 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 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 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 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 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 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转下页)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
全文可以分成四部分,对于这四部分作者用笔并不是均匀的, 根据需要,作者把文章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作 为重点来进行说明。
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 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一)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四)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探究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点拨】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 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 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 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 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 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 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 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 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 学家。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 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世纪30年代起, 他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曾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 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 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 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 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是我国最早用 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 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 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 贵遗产。
探究一:“特征”都限定了那些范畴?
【点拨】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 “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 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 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 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 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文章运用简洁、 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 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 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 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 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 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 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 “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 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 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 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 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 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 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 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接上页)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 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 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 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 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 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 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探究二:“特征”这一概念是如何引入的?
【点拨】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
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 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 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 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 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 文的独特视角。
巧用比喻 通俗易懂
在本文中作者避免运用一些枯燥难懂的建筑专用术语,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通俗易懂,体现了作者深 厚的专业与语言功底,如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 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 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 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 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 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影响
地域分布 历史跨度
(重点说明)
平面布置
中国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结构方法
斗拱 屋顶 色彩
(引论)
(主体)
(深化主题)
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发扬光大。 (结语)
(接页)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 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 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 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 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 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探究五:“特征”的外延。
【点拨】
探究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点拨】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 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 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 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 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 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 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转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