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
徐海莲;曾宜杰;徐善忠;韦赵海;杨美秀;肖筱成;周晓华
【摘要】2005-2008年笔者在早稻、晚稻生长期间进行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全程不防治平均减产51.26%,常规防治平均增产113.14%,常规防治平均收益4 498.58元/hm2,比全程不防治增86.12%,平均投入产出比1;5.18.拟合出单虫或单病在定局时的发生量(或发生率)与其危害损失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稻飞虱每丛虫量(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8.765 4+0.088 1X;稻纵卷叶螟卷叶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934 1+0.285 1X;二化螟发生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418 2+1.040 7X;稻瘟病白穗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
Y=0.376 5+0.900 4X;纹枯病痛株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2.446
9+0.282 9X,相关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2010(036)004
【总页数】4页(P148-151)
【关键词】水稻病;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危害损失;防治效益;评估
【作者】徐海莲;曾宜杰;徐善忠;韦赵海;杨美秀;肖筱成;周晓华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植保植检局,343000;江西省泰和县植保植检站,343700;江西省泰和县植保植检站,343700;江西省泰和县植保植检站,343700;江西省泰和县植保植检站,343700;江西省吉安市植保植检局,343000;江西省玉山县植保植检站,334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
水稻病虫防治存在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水平低等问题,江西省吉安市每年疏于防治的面积近3 400hm2,每年损失稻谷近10万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为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笔者从2005年开始进行水稻病虫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做出防治与不防治的样板田,让农民看到防治的效果和不防治的损失。

通过分析2005-2008年防治与不防治的调查数据,笔者得出了防治效益的量化结果,摸索出水稻主要病虫危害损失的评估方法。

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防治与不防治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品种、栽培管理、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稻病虫全程不防治和常规防治相比减少的产量应是各种病虫危害的综合损失;常规防治和全程不防治相比,增加的效益应是病虫防治效益;不防治单虫或单病,其他病虫正常防治,和常规防治相比的产量损失应是该种病或虫的危害损失。

不防治单虫单病针对当地主要病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其他病虫发生轻或不发生,对产量影响很小,不予考虑。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江西省泰和县冠朝镇冠朝村二组。

每次试验在同一块早稻、晚稻田进行。

设常规防治(下称防治区)、全程不防治(下称不防治区)、不防治稻飞虱(其他病虫正常防治,下同)、不防治稻纵卷叶螟、不防治二化螟、不防治稻瘟病、不防治纹枯病,共7个小区,不设重复。

小区面积66.67m2。

小区间肥水管理等农业栽培措施一致。

小区间作小田埂,并种
保护行,防止小区间病虫传播扩散。

每次试验田种植同一个水稻品种,4年早稻和晚稻品种分别是:2005年是‘南集3号’和‘金优207’,2006年是‘协优432’和‘威优647’,2007年是‘隆平001’和‘金优38’,2008年是‘田
两优66’和‘昌优10号’。

防治药剂:防治二化螟用三唑磷,防治稻纵卷叶螟用毒死蜱,防治稻飞虱用噻嗪酮,防治稻瘟病用三环唑,防治纹枯病用井冈霉素。

防治不同害虫或不同病害的施药时间错开。

1.3 调查和计算方法
1.3.1 调查方法
每个病虫指标在该病虫发生危害定局时(除二化螟枯心率在分蘖期调查外,其他指标均在穗期调查)调查1次,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调查,每小区调查25~50丛水稻。

二化螟调查枯心率、白穗率,稻纵卷叶螟调查卷叶率,稻飞虱调查每丛虫量,稻瘟病调查白穗率,纹枯病调查病株率。

成熟后分小区收割、脱粒、扬净、晒干、称重,得到各小区产量,折算出每hm2干谷产量。

1.3.2 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计算方法
增产率=(防治区产量/不防治区产量-1)×100%;
损失率=(1-不防治区产量/防治区产量)×100%;
挽回经济损失(元/hm2)=挽回稻谷×稻谷市价;
防治成本(元/hm2)=农药费+施药人工费;
投入产出比=1∶挽回经济损失/防治成本;
防治区收益(元/hm2)=产量×稻谷市价-防治成本;
不防治区收益(元/hm2)=产量×稻谷市价[1];
发生等级=不防治区主要病虫发生等级的平均值,如2005年早稻稻飞虱5级,稻纵卷叶螟4级,二化螟3级,稻瘟病5级,纹枯病5级,平均为4.4,则2005年
早稻病虫发生等级为4.4。

1.3.3 线性回归方程式的求算和相关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程不防治与常规防治
2.1.1 病虫危害损失(也称不防治损失)
4年不防治区平均稻谷产量3 179.74kg/hm2,平均损失率51.26%,晚稻平均
损失率比早稻多约4百分点。

损失最少的也达到35.88%(2008年早稻)。

病虫
发生重时,不防治区产量低,损失大,如2006年早稻病虫发生最重,不防治区产量最低(1 921.5kg/hm2),比防治区(5 803.95kg/hm2)减少66.89%(如图1、图2)。

2.1.2 防治效益
4年防治区平均稻谷产量6 517.67kg/hm2,平均增产率113.14%,最低55.96%(2008年早稻),最高202.05%(2006年早稻)。

4年防治区平均收益4 498.58元/hm2,比不防治区增86.12%。

防治区比不防治区增收比例最大的是2006年早稻,增1.65倍;增收比例最小的是2008年早稻,增39.34%。

4年平
均投入产出比1∶5.18,产出比投入大4倍左右,最多大6.74倍(2007年晚稻)。

一般病虫发生重时,防治收益大,产出投入比较大(如图3)。

图1 2005-2008年不防治区病虫发生程度
图2 2005-2008年防治区与不防治区产量
图3 2005-2008年防治区与不防治区收益
2.2 不防治单虫单病
不防治某虫或某病小区该虫或该病发生情况和其造成的损失率见表1。

2.2.1 不防治稻飞虱
穗期稻飞虱定局时每丛虫量(X)与稻飞虱为害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 =8.765 4+0.088 1 X;n=8;R=0.8959 (R0.05=0.707,R0.01=0.834),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离回归平方和35.231 6;区间估计误差±2.423 2。

表1 不防单虫单病区病虫发生情况和损失率1)二化螟发生率是枯心率和白穗率的平均值。

类别年份不防稻飞虱每丛虫量(x)/头损失率(y)/%不防卷叶螟卷叶率(x)/%损失率(y)/%不防二化螟发生率1)(x)/%损失率(y)/%不
防稻瘟病白穗率(x)/%损失率(y)/%不防纹枯病病株率(x)/%损失率(y)/%早稻2005 55 17.52 46.88 13.41 5.35 7.40 12.94 13.1854.36 10.03 2006 189 25.36 94.15 24.57 3.45 4.93 28.64 25.69 83.02 19.36 2007 72 20.79
60.37 22.49 3.955 5.28 5.61 4.41 48.60 12.61 2008 13 3.73 36.09 12.83 2.96 3.76 2.38 2.89 49.32 11.30晚稻2005 202 27.41 24.70 3.10 10.52 12.020.91 0.87 49.75 10.89 2006 313 30.46 39.17 11.02 9.57 11.69 1.18 1.25 67.56 19.18 2007 265 26.23 37.86 17.89 2.07 4.02 4.98 5.69 58.10 13.07 2008 356
47.69 45.85 19.94 4.01 5.83 0.40 0.39 62.55 17.87 x-;y- 158.43 24.90
48.13 15.66 5.24 6.87 7.13 6.80 59.16 14.29
2.2.2 不防治稻纵卷叶螟
穗期稻纵卷叶螟定局时卷叶率(X)与稻纵卷叶螟为害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
程式为:Y=1.934 1+0.285 1X;n=8;R=0.866 2,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离回
归平方和23.891 8;区间估计误差±1.995 5。

2.2.3 不防治二化螟
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造成的枯心率和穗期造成的白穗率的平均值(X)与二化螟为害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 =1.418 2+1.040 7 X;n=8;R=0.991 6,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离回归平方和1.260 3;区间估计误差±0.458 3。

2.2.4 不防治稻瘟病
白穗率和损失率的比是(0.69~1.27)∶1,平均0.98∶1,接近1∶1。

穗期稻瘟
病定局时的白穗率(X)与稻瘟病危害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
0.376 5+0.900 4 X;n=8;R=0.996 5,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离回归平方和
3.451 5;区间估计误差±0.928 9。

2.2.5 不防治纹枯病
穗期纹枯病定局时的病株率(X)与纹枯病危害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2.446 9+0.282 9 X;n=8;R=0.859 3,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离回归平方和27.571 1;区间估计误差±2.143 6。

3 小结
已经进行的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研究工作主要有:兰建东等人1995年采用专家咨询、数学分析等手段建立了水稻病虫综合治理效益评估层次模型,对总目标、亚目标、各指标层的权重值进行科学评估,并对指标层各个要素建立定量方法,从而建立了一整套防治效益定量评估方法[3]。

黎斌基等人1995年将试验数据
用电子计算机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拟合出能反映各因子交互作用的多元二次多项式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损失模型[4]。

马巨法等人采用选择性化学药剂控制不同病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进行病虫复合危害损失测定,发
现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或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共同危害,对产量损失有负的互作效应;纹枯病和稻飞虱之间有正的互作效应[5]。

另外,还有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灰飞虱等单种病或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很少用于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定的实际工作中。

目前,对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只能估计,不能定量。

笔者通过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得出了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的量化结果,求出了单虫单病发生率(或发生量)和危害损失(损失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可根据植保部门调查的病虫发生率(或发生量)来估算病虫危害损失,根据病虫发生程度来估算防治效益,简单实用。

但此项试验只做了4年8次,每次试
验没有设重复,用于回归分析样本数据少,得出的回归模型仅供参考,今后还将继续开展此项试验,这4年的试验和摸索的数据处理方法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般水稻病虫发生越重,危害损失越大,防治效益越高。

2005-2008年平均每年病虫危害损失50%左右,重发年减产60%以上,有些田块绝收。

如果不防治好水稻病虫害,对产量影响很大。

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科学防治好病虫害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朱希刚.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2]马育华,周承钥,盛承师,等.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8:194-231.
[3]兰建东,陈德扬,陶伟,等.水稻主要病虫综合治理效益评估方法[J].植物
保护学报,1995,22(4):324-320.
[4]黎斌基,陆耀华.水稻主要病虫草复合损失及经济损失允许水平的研究[J].
广西植保,1995(3):7-13.
[5]马巨法,唐健,胡国文,等.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及其危害损失测定[J].西南农业学报,1995,5(1):47-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