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20130415)
第十三章利润及利润分配PPT

确认时: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转回时: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递延所得税 负债的核算。
企业发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 事项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应当确认 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递延所得税负 债”账户。
(二)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计税基础是一项资产或负债据以计税的 基础,是指计税时归属于该项资产或负债的 金额,即按照税法的规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 金额。企业在取得与持有资产或负债时,应 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 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规定确 认为暂时性差异。
1、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 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按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利润中抵扣的金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并将调整数 计入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影响到会计利润或应 纳税所得额的,应同时调整所得税费用(递 延所得税费用)。
(1)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 得税负债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负债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确认, 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账 户,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应确 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 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将其差额冲销。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转回时: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发生未弥补亏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 产的核算。
企业发生亏损,经税务部门核准可由今 后5年内税前弥补,企业在未来5年内能够取 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弥补亏损,则应当 将未弥补亏损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 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未来亏损弥补期间,企 业在税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按当年实际 弥补亏损金额确认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十五章 利润

(8)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①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后,不确认资产或负债,按 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 如企业筹建期间发生费用120万元,会计准则规 定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后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即账面 价值为0;税法规定可在3年内摊销,则第一年末计 税基础为90万元。 ②按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未列为 资产或负债,但实质上会减少未来应交所得税,应 列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256.55万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6.55万 年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0-10=40万元 年末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50-4.8=45.2万元 差5.2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2×25%=1.3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3万 贷:所得税费 用 1.3万 该企业本年所得税费用为256.55-1.3=255.25万元 罚款支出、业务招待费超支、国债利息收入不是暂时性差异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 资产 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计税基础:如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计税时 不予考虑,则计税基础是其取得成本。 (4)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 账面价值:随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而变动 计税基础:投资成本
(5)其他资产
①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 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计税基础:如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计税时 不予考虑,则计税基础是其取得成本。 ②其他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 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下降,而税法规定,资产 的减值在转化为实质性损失之前,不允许税前扣除 的。
①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不同产生的差异
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不同 折旧费用不同 净值不同 ②因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税法规定纳税时不能扣除计提的减值准备 可见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上计入费用的 金额与税法的纳税扣除金额不一致。他们之 间的差额应在会计核算时体现出来。
利润和利润分配

什么是利润? (利润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是指经济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的差额。
而总成本既包括显性成本也包括隐性成本。
因此,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与会计利润也不一样。
隐性成本是指稀缺资源投入任一种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正常的收入,如果在某种用途上使用经济资源所得的收入还抵不上这种资源正常的收入,该厂商就会将这部分资源转向其他用途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因此,西方经济学中隐性成本又被称为正常利润。
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即经济利润。
企业所追求的利润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可见正常利润相当于中等的或平均的利润,它是生产某种产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因为如果生产某种产品连正常或平均的利润都得不到,资源就会转移到其他用途中去,该产品就不可能被生产出来。
而经济利润相当于超额利润,亦即总收益超过机会成本的部分。
经济利润可以为正、负或零。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润对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某一行业存在着正的经济利润,这意味着该行业内企业的总收益超过了机会成本,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将要把资源从其他行业转入这个行业中。
因为他们在该行业中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该资源的其他用途。
反之,如果一个行业的经济利润为负,生产资源将要从该行业退出。
经济利润是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信号。
正的经济利润是资源进入某一行业的信号;负的经济利润是资源从某一行业撤出的信号;只有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才没有进入某一行业或从中退出的动机。
利润、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关系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和利润在微观经济学中利润是指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与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有着显著的差异。
会计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减去所有的显性成本或者会计成本以后的余额,显性成本是指厂商为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而发生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生产中购买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和燃料等。
在经济分析中提到利润时,是指厂商获得的所有收益中扣除土地、劳动、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的全部机会成本之后的剩余。
2013年最新小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表)

纳税人识别号:13043359540808X 项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中:消费税 营业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资源税 土地增值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 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 销售费用 其中:商品维修费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管理费用 其中:开办费 业务招待费 研究费用 财务费用 其中:利息费用(收入以“-”号填列) 加: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加:营业外收入 其中:政府补助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坏账损失 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 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 税收滞纳金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税款所属期:2013年12月0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填表日期:2014年01月07日 行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6,976,566.38 1,744,141.60 5,232,424.78 662,209.52 165,552.38 496,657.14 12,315.82 6,988,882.20 662,209.52 120.00 189,431.00 39,850.00 381,689.50 2,360.00 本年累计金额 71,009,470.64 63,449,347.94 目
会小企02表
编制单位:馆陶县亚镁特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单位: 元 本月金额 5,839,124.37 5,134,7
利润的计算方法

利润的计算方法1利润是一个公司或个体在一定期间内所获得的净收益。
它通常被用于衡量一个企业或项目的经济效益,是经营决策和投资评估的重要依据。
下面介绍利润的计算方法。
1.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利润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涉及到将公司的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得到净收入。
净收入就是利润,可以直接用来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利润 = 总收入 - 总支出这里需要注意,总收入和总支出都必须采用相同的货币单位(例如人民币、美元等)和时间单位(例如年、月、日等)进行计量。
此外,总支出应包括所有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和费用,例如原材料购买费、劳动力薪酬、设备折旧等。
2.间接成本法间接成本法也称为税前利润法或贡献毛利法。
它的计算方法是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和费用,再乘以利润率。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计算企业的税前利润,可以用来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计算公式:利润 = (总收入 - 总成本) × 利润率其中,利润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表示每元收入所能带来的利润。
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利润率指标,例如毛利润率、净利润率等。
3.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利润计算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资源投入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收益作为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决策方案的优劣和经济效益的大小。
计算公式:利润 = 实际收益 - 机会成本其中,实际收益是指公司或个体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
机会成本是指公司或个体将资源投入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收益。
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实际收益与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4.经济利润法经济利润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利润计算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经济利润定义为企业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再加上折旧和税收等的机会成本。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率。
计算公式:经济利润 = 总收入 - 总成本 - 折旧 - 税收等机会成本其中,折旧是指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预先支付的款项,它是一种非现金支出。
中级财务会计13利润

(或发生的损失)。
第3页/共28页
(2)利润总额
•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其经营活
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和损失。
(3)净利润
•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
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
费用。
第4页/共28页
❖
企业经营范围不同,利润的构成也不同。
(1)营业利润
❖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
❖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第2页/共28页
①“营业收入”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②“营业成本”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发生实际成本总额;
第8页/共28页
【例13—1】某企业在2010年度决算时,各损益类账户12月31日的余额如 下:
•
主营业务收入(贷)
18 900 000
•
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借)
945 000
•
主营业务成本(借)
10 500 000
•
销售费用(借)
420 000
•
管理费用(借)
1 785 000
•
财务费用(借)
450 000
第17页/共28页
(4)向投资者派送股票股利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票股利
贷:股本 (5)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借:盈余公积-法定(任意)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专业资料2013年一级建造师工程经济知识点:利润的核算

1.利润的概念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各项收入抵减各项支出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得和损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计人当期损益,而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如接受捐赠、变卖固定资产等,都直接计人资本公积。
还有一种就是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如投资收益、投资损失等。
这两类利得和损失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
2.利润的计算(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营业利润按下列公式计算: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或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为负)+投资收益(损失为负)式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税金及附加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资产减值损失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发生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2)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式中,营业外收入(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或收入)。
其中,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等。
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3)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式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应计人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
(1)税后利润的分配原则见表2-20。
(2)税后利润的分配顺序见表2-21。
(1)所得税的概念。
所得税是指企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规定交纳的税金,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包括企业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础的各种境内和境外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
(2)所得税会计的程序。
会计学第三节利润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 率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 整项目
纳税调整项目: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永久性 差异;(3)时间性差异
(一)计税差异的产生及种类 1、永久性差异的概念及类型
永久性差异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由于 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 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 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 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
贷方:登记期末从“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 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及“投资收益”(投 资净收益)等账户的转入数;
借方:登记期末从“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 金及附加”、“其他 业务支出”、“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 “投资收益”(投资净损失)和“所得税费用” 等账户的转入数;
会计处理
借 所得税费用
525
贷 应交税费-所得税 525
例:结转本月收入
结转本月收入
会计处理
借 主营业务收入 15 000
贷 本年利润
15 000
二十、结转本年费用
结转本年费用
会计处理
借 本年利润 13 805 . 63
贷 管理费用 1 140
财务费用 3 750
主营业务成本 8 517.5
这种核算方法的特点是:
1、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 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 应税所得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 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 所得税。 2、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均在本 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 即在应付税款法下,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 单独核算,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
第十五章利润cyzf

第一节 利润计算
(二)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 系的各项利得。属于计入损益的利得。其包括:
▲ 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 债务重组利得 ▲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 政府补助利得 ▲ 罚没利得 ▲ 接受捐赠利得 ▲ 确实无法偿还的应付款项利得 ▲ ……
三、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的计量受到不同的净资产保全概念的影响, 即受到货币资本保全观、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观、 实物资本保全观的影响。
第一节 利润计算
二、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 收益(-投资损失)
学习目标与要求
1.熟悉利润的构成; 2.熟悉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3.掌握所得税会计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包
括资产、负债计税基础以及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认,所得税费用的计 量及账务处理; 4.掌握利润结转年终结账的会计处理; 5.掌握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 6.掌握利润分配的一般程序和会计处理。
配股中包含的送股因素导致了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的增加,但却没有相应的经济资源的流入。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时,应当考虑这部分送股因素,据 以调整各列报期间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计算公式如下:
四、每股收益的列报
▲每股理论除权价格=(行权前发行在外普通股 的公允价值+配股收到的款项)÷行权后发行 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所得税费用一般在最后倒挤出来。
(五)所得税费用的计量和列支
2.所得税费用的列支
一般情况下
计入所得税费用
企业合并
调整商誉
确认时记入权益的交易
12 利润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80 000
(2)用银行存款20 000元捐赠给社会福利部门
借:营业外支出
2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
(3)企业因污水处置不当, 造成环境污染, 被环保 部门罚款 5 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第一节 本年利润
7
三.利润的结转
例3.某企业1999年12月份各有关收入和费用类帐户结帐 前余额入下:
1.纳税影响法的特点
指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 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 各期,即将本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 取跨期分摊的会计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准则 计算的本期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计算确认的,以达到一 定时期的收益与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相配比。而应 交所得税作为一项负债也应同时确认,但它是根据应 纳税所得额计算的。两者间时间性差额作为递延税款 项目在有关会计期间摊配。至于永久性差异则在产生 的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所得税费用。
及本期转回原已确认的可抵减本期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
异的所得税金额;借方反映企业本期时间性差异所产生
的未来可抵减的所得税金额,以及本期转回原已确认的
本期应计入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金额;期末
余额反映已确认但尚未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
的影响金额。
第二节 所得税
16
(二)应付税款法
指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 间的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会计方法。这种方法不确认纳税影响额,当期 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 两者均以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率乘积计 算。
利润的基本公式

利润的基本公式
1. 什么是利润
利润(Profit)是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指标,可以说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盈利的情况。
企业获得的利润除了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用来回报股东或再投资扩大规模。
利润的大小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实力,是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考核指标。
2. 利润的计算公式
利润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之后,获得的经济增加值。
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其中,总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后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包括销售收入、服务收入、其他收入等;总成本则包括全部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费用等。
这些成本是企业进行日常经营所需的全部支出。
除了利润以外,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计算出其他的利润指标,例如毛利润、净利润、经营利润等。
这些指标的计算方式略微不同,但都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3. 利润的重要性
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未来增长的动力源泉。
利润可以用来储备公司的资本,增加企业财务实力,为企业未来的长
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利润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回报股东的资金,回馈
社会,加强企业的社会形象。
因此,提高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管理和经
营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
总之,利润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
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实力,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该在日常经营中注重提高利润率,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为未
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5利润及利润分配

第十五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
第一节 利润的构成 一、利润的定义 •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 二、利润的构成 • 利润按其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关系,可分为正常利润和 非正常利润两类。 • 正常利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或实现的利润。 其中,从事生产销售等业务实现的利润,称为营业利 润;从事投资活动所实现的利润,称为投资净收益。 • 非正常利润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联系的事项 所引起的盈亏,主要包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 政府补贴收入。
13
《财务会计》—第十五章利润及利润分配
四、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各明细科目
1. 提取盈 6.年终结 余公积 转 2.分配现 金股利、 利润 3.分配股 票股利 可供分配的利润: 当年实现的净利润 + 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 年初未弥补亏损) + 其他转入 可供分配利润分配顺序: 1.提去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利润归还投资者的投资 3.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职工奖励和职工福 利基金 4.按规定用税前利润归还各种借款 5.按规定留给企业单项留利 6.按规定补充流动资本 7.对利润分配方案进行调整 8.分配优先股股利和普通股股利 9.普通股股利转作实收资本(股本) 10.结转未分配利润 14
5
《财务会计》—第十五章利润及利润分配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应付税款法 1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额之间差 异的税款,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方 法)。两者之间的差异(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按 税法的要求计算并剔除,直到计算出纳税所得额,并计算应 纳所得税额。 • 该法下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等于当期应交纳的所得税额。
利润计算方法

利润计算方法一、毛利毛利=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毛利/主营业务收入*100%二、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毛利—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流通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一)税金及附加1.增值税——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加工时应缴的税A)一般纳税人。
销售企业年度营业额在80万以上者,生产企业营业额在50万以上者应纳税额=当期销售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售税额=销售收入*适用税率(17%.13%.0%)当期进项税额=进货价中已付且允许抵扣的增值税B)小规模纳税人。
年度营业额在80万以下或50万以下者。
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4%.6%)2. 营业税——提供服务、劳务、转让无形生产等应缴的税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3%—20%)3. 消费税——应税消费品和消费行为需缴的税从价计征消费税=应税消费品销售额*适用税率从量计征消费税=应税消费品销售量*适用税额4. 城建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适用税率税率:7%、5%、1%5. 教育费附加=(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3%(二)流通费用1.经营费用——运、储、检、租、耗、促销等费用以及经营人员工资、福利、奖金等;2 管理费用——开发、会议、培训、招聘、水电费、招待费等以及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奖金等;3 财务费用——借、贷款利息、银行手续费、购账本及发票等三、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四、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等所得税——对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应缴的税应缴税额=利润总额*适用税率(25%.20%)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利润总额名词解释

利润总额名词解释从会计角度来讲,利润是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盈余,它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就是利润,否则就是亏损。
利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从会计的角度来讲,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的多少表明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4。
经营性损益,是指不属于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例如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5。
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支出。
6。
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计算应享有的会计利益,该利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该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二是与该资源不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兑损益、自用房地产交换差价(公允价值变动)等。
7。
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由于其计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条件,故又称受益计算法。
8。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后的净额。
9。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支净额,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10。
税前利润,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利润总额减去利润总额所得税后的数额。
企业利润总额是指报告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它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盈利的总水平,企业在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取得合法的经济利益,利润总额等于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支净额,减去营业外支出,税前利润减去应纳税所得额。
11。
税后利润,是指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减去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和各项税金后的余额。
12。
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
13。
每股净资产,是指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
利润总额在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它的项目内容和格式同收入、费用和利润类似。
在利润表中,一般项目(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占总体的比重较小,具体情况视表内各个项目的详细情况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定20×9年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万元, 则: 应交所得税=2000×25%=500万
确认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时: 借:所得税费用 57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0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35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350000
中 级会计学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为负债,将当期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
的影响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或负债的发生或
转回,以此再来确定(倒挤)当期应列支的所得税
费用的方法。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倒挤数)
借或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暂时差异×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暂时差异×所得税率)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按应交所得税金额)
五、利润分配
1. 利润分配的去向——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有两个去向: (1)分出去,形成应付利润; (2)留下来,形成留存收益。
利润分配
留存收益又分为:指定用途部分称为盈余公 积;未指定用途部分称为未分配利润
2、利润分配的顺序及相关规定(公司法 等有明确要求)(见教材P534-)
3、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中 级会计学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11 收入、费用和利润
三、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相关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率 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一)纳税调整差异的分类
在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应将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
差异分为:
永久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中 级会计学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11 收入、费用和利润
二、利得与损失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日常活动形成的收入和费用 外,还可能因偶然活动产生利得和损失。
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账户核算直 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回忆:过去已见过哪些利得和损失?是如何处理的? 参见教材
一般在资产负债表日 特殊交易或事项--确认资产、负债时
• 基本核算程序:
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3.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 4.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综合举例: •甲企业2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部分项目 情况如下:
5、暂时性差异的阶段特征及辨别
发生阶段:
本期暂时性差异比上期的大;
转回阶段:
本期暂时性差异比上期的小;
中 级会计学
பைடு நூலகம்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11 收入、费用和利润
(二)所得税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对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确定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 税影响额作出特别处理的方法。 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将当期应交的所得税确认
永久性差异指某一期间发生,以后各 期不能转回或消除,即该项差异不 影响其他会计期间。其成因是由于 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 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口径上存在差 异。
典型事项见教材P525-
暂时性差异及其表现
1、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暂时性差异从资产和负债看,是一项资产或 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 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随时间推移将会消除。 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 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
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可能存在差异的情况: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其他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
3、负债的计税基础及其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指其账面价值减去该负债 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列支的金额。 即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 金额
2、资产计税基础及其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 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 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 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即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成本-以 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总计
2800000 26000000 600000 2000000
3800000 26000000
0 0 2000000 2000000
1000000
600000
1600000
分析: 1.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00万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200×25%) 50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15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 35 2.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60万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160×25%) 40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75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 35
(1)设置运用的账户 “利润分配”的性质、作用和结构 (2)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举例
【例】金芙蓉股份有限公司以前年度无待弥 补的亏损。2011年度实现税后利润6 000 000元。股东大会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决 议规定提取10%的税后利润作法定盈余公 积金,6%的税后利润作任意盈余公积金。 有关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600 000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360 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600 000 ——任意盈余公积 360 000
注: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 其中: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适用税率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少)-当 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减少)
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一般情况下 企业合并 确认时记入权益的交易 利润表 调整商誉 记入权益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基本核算要求 • 时点:
(2)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差
会计: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累计摊销-减值准备 税收: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累计摊销 例: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160万元,因其使 用寿命无法合理估计,会计上视为使用寿命不 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但税法规定按不 短于10年的期限摊销。取得该项无形资产1年后 账面价值=160万元 计税基础=144万元 暂时性差异=160-144=16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应纳税 交易性金融资产 存货 预计负债 总计 2600000 20000000 1000000 2000000 22000000 0 600000 600000 2000000 1000000 3000000
差异
可抵扣
综合举例: •假定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8年 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元。 预计该企业会持续盈利,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 所得额。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00万×25%=75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万×25%=15万元 •应交所得税=1000万×25%=250万元
掌握利润的构成、营业外收支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所得税的基本计算和账务处理、本年利润形成的核算 利润分配的相关规定及账务处理
中 级会计学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11 收入、费用和利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营业外收支的内容及账务处理、所得税的基本计算 和账务处理、本年利润形成的核算以及利润分配的相关 规定及账务处理
(2)应付职工薪酬 会计:所有与取得职工服务相关的支出均计入 成本费用,同时确认负债 税收: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法仍规定可以税前 扣除的计税工资标准、福利费标准等 例:某企业当期确认应支付的职工工资及其他 薪金性质支出计2000万元,尚未支付。按照税 法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可以于当期扣除的部分 为1700万元。 应付职工薪酬账面价值=2000万元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2000万元-可从未来应税 利益中扣除的金额0=2000万元 暂时性差异=2000-2000=0
注:一般负债的确认和清偿不影响所得税 的计算差异主要是因自费用中提取的负债
(1)预计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差 例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于 当期确认了100万元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 有关产品售后服务等与取得经营收入直接相 关的费用于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列支。假定 企业在确认预计负债的当期未发生售后服务 费用。 预计负债账面价值=100万元 预计负债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万-可从未 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100万=0 暂时性差异=100-0=100万元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将导致在销售或使用 资产或偿付负债的未 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 所得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不同暂时性差异的的辨认:
资产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
负债
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
20×8年: 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 19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000
20×9年资产负债表中部分项目情况如下: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应纳税 差异 可抵扣
交易性金融资产 存货 预计负债 无形资产
(1)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差 会计:实际成本-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税收:实际成本-累计折旧 例:某项环保设备,原价为1000万元,使用年限 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 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 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 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 提了8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000-100-100-80=720万元 计税基础=1000-200-160=640万元 暂时性差异=720-640=80万元
4、暂时性差异的分类 视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所得的影响,分为应 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 交所得税的增加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 交所得税的减少